近年来,江苏在保障流动儿童权益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需要打破户籍制度藩篱,保障流动儿童合法权益;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健全流动儿童管理制度;加大教育普及力度,增强流动儿童发展潜力;构建多维支撑体系,推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
一、江苏流动儿童的基本状况
受教育质量有待提高。据调查,江苏流动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虽然达到了99%以上,但是接受优质义务教育资源的比例却相对较低,还有约15%的流动儿童仍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另外,学前阶段流动儿童的入学率也要远低于城市儿童,流动儿童的入学准备不尽如人意。进入小学后,流动儿童的学习开始呈现出两极分化:一部分流动儿童学习动机强、成绩优异,但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良、成绩欠佳。
向上流动渠道不畅。据观察,目前大部分流动家庭居住在城乡接合部或城市里的老旧小区或棚户区,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是在民工子弟学校或者以流动儿童为主的公办学校就读。这使得大多数流动儿童难以全身心地融入城市主流文化,与城市社会仍处于隔离性的状态。这也导致流动儿童在与城市儿童的竞争中并不具备优势,向上流动的渠道和希望比较狭窄或者渺茫,而且这种不利的社会经济地位正出现代际传递的现象。调查发现,大龄流动儿童的在校比例远低于城市儿童,当这部分人走向社会后,所从事的工作也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行业,所获得的收入还难以支撑其在城市真正“扎根”的需要。
不良行为比例较高。调查中发现,在融入城市过程中,虽然很多流动儿童能够努力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自理能力较好,也勤奋上进,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流动儿童表现出纪律意识差、不守规则、行为散漫等不良行为,还有部分流动儿童表现出厌学、逃学、抽烟、喝酒、上网成瘾、打架斗殴、拉帮结派等行为问题,甚至出现盗窃、抢劫等违法乱纪行为。因而,如果不对流动儿童的这些不良行为及时加以引导和教育,流动未成年群体很有可能会成为犯罪高发与高危群体,影响城市的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调查发现,在融入城市过程中,约有1/3的流动儿童曾经历了比较严重的情绪问题,约有20%的流动儿童曾经有焦虑倾向,约有15%的流动儿童曾经有抑郁倾向,约有30%的流动儿童自尊水平较低,约有35%的儿童幸福感较低,还有约15%的儿童孤独感较高。那些在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在这些心理问题上的程度更为严重。这导致大多数流动儿童缺乏身份认同和城市归属感,对前途感到迷茫,对未来生活感到悲观,甚至有部分流动儿童对现实不满,对城市充满仇视情绪。
二、影响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不利因素
成长环境的使然。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江苏已成为第三大流动儿童集中分布省份,流动儿童的人数已超过200万,且数量还在不断增长。其中,约40%是本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约60%是外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这些流动儿童中,大多数在流入地长期生活,已不具备在原籍地生活所拥有的各种文化、习俗和知识。这些流动儿童也没有父辈的恋乡情结,基本上不太可能再回到原籍地生活。同时,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沟通差异,也使得流动儿童难以融入城市儿童的生活圈子,一些流动儿童会遭受到城市居民或明或暗,或有意或无意的歧视。
户籍制度的制约。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和城市市民享受的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福利资源存在较大差异,也使得城市和农村处于两个相对独立的管理体系之下。随着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实行多年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虽然近些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制定了各种各样的政策,旨在改善流动人口的社会适应性。但是,流动儿童仍然面临着各种制度上的排斥和歧视,如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的种种限制,使得相当一部分流动儿童无法享受高质量的学校教育以及较为完善的就业保障。
家庭教育的缺失。据调查,江苏约有80%的流动儿童的父母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约近1/4的流动儿童的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10平方米以下,且居住环境较差;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从事的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报酬低。来自生存及经济方面的压力,会使得流动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明显不如城市家庭,同时也会影响父母的养育行为。调查发现,大多数流动儿童的父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对孩子的学习、人身安全、身心健康等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当孩子的做法与他们的想法产生冲突时,普遍会采用较为简单的惩罚和命令的方式。
三、保障流动儿童权益 推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
打破户籍制度藩篱,保障流动儿童合法权益。现实所存在的户籍制度及与之相关联的各项公共福利政策仍然是导致流动儿童产生诸多社会适应问题的根源。因而,必须对现有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弱化并消除公共福利政策与户籍制度的关联性。对此,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可尝试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通过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不断扩大向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公共服务的范围,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卫生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的广度和速度,促使社会流动儿童及其家庭能快速融入城市生活,减少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不良反应。
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健全流动儿童管理制度。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构建和完善人口基础信息数据库,逐步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整合与共享成为可能。对此,可建立以身份证号为唯一识别标识的信息库,对流动儿童的相关信息进行动态跟踪和登记,包括家庭情况、迁移前就读学校、考试成绩、基本健康状况甚至免疫记录等。并在此基础上,试行流动学生一卡通制度,由省教育行政部门统一下发和管理,通过借助现代智能科技和网络技术,在省内统一推行、管理和使用,主要目的是实时掌控流动儿童的成长状况,为解决流动儿童社会适应问题提供有效的信息与数据支撑。
加大教育普及力度,增强流动儿童发展潜力。加大对流动儿童教育的普及力度,是加快流动儿童社会适应的关键。对此,可在实施普惠性学前教育的基础上,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纳入各级政府教育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畴之内。这方面可借鉴西方国家的“教育券”制度,由政府财政统一给流动儿童直接发放教育券,该券可在全省范围内通用,使教育不再成为区域性的公共产品而转为全体公民共享,避免各地因教育经费问题而消极对待流动儿童,切实保障流动儿童的受教育权。同时,还要制定和完善相关考试和再教育政策,并要加大对流动儿童后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帮助他们完成职业教育,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与此同时,还要完善就业制度,逐步取消户籍限制和歧视,创造平等的就业机会,使他们能够真正扎根城市,成为城市的新市民。
构建多维支撑体系,推进流动儿童全面发展。解决流动儿童学习社会适应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协同努力。对此,可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学校、教育专家、心理专家和社区工作者等共同参与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如借助该平台,可在假期抽调教学骨干,组建流动儿童预备学校,对流动儿童进行课程补习与强化;组织心理学工作者对流动儿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组织社区工作者为流动家庭提供帮助等。在此基础上,还可建立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定期与家长联系,向家长介绍育儿知识,促使家长能多关心多关注流动儿童的成长状况。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家庭”等多维层面的补充教育和协同培养,主要目的是帮助流动儿童提高学业成绩,建立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技能,培养流动儿童的自尊自信,促进流动儿童的全面发展。
〔本文系东南大学张光珍老师承担的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流动儿童的社会/心理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成果〕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钱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