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表现范式

2015-08-11 03:54翟晓云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教学语言科学性

摘要:教学语言是在特定的教育场域即课堂教学中,教师在传授知识、传输思想、传递情感,并与学生进行知识交往时所运用的特殊语言。教学语言是师生认知思维的工具,是课堂人际交往的工具,是教学内容的信息载体。教学语言具有特殊的科学性表现范式,科学性的教学语言范式具有精准性、专业性、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教学语言 科学性 表现范式

教学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时空内,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特定的教学对象进行专业知识教学、与学生进行课堂交往时所运用的语言。教学语言具有一般语言的表现特征,即教学语言是认知思维的工具、人际交往的工具、信息符号系统。但作为在特定的场所(教室)和特定的行为(教与学)中所使用的语言,教学语言不同于一般简单的人际交往语言,它是一种具有特殊表现形式的认知工具和信息载体。具体来说,教学语言是师生之间思想交流、情感传递、文化碰撞的特殊语言,它的特殊性在特定的教育场域中得以凸显。

在特定的教育场域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内在要求和表现范式。科学的教学语言是学生正确掌握学科知识、深刻洞悉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形成对客观世界合理认知的基础和保证。如果教师的语言缺乏科学性,会导致学生认知时概念模糊、思维不清、分析不力、判断不当等,人为造成学生求知过程中出现思维混乱和认知上的矛盾,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智能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讲究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科学的教学语言具有精准性、专业性、系统性、逻辑性和连贯性等表现范式。

一、精准性是教学语言科学性的基本表现范式

我们熟知,每门学科都是科学研究的经验总结,科学知识传授的第一要求就是正确无误,而确保科学知识正确传授的基本条件就是教学语言的精准性。精准的教学语言严格遵循语言的结构组成体系和符号表意功能,表现为发音正确、用词恰当、语句完整、语义明确。教师的语言精准无误,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就准确到位。反之,谬误横生、纰漏多样的教学语言,如发音错误、用词不当、语句不通,或颠三倒四、讲半截话、同语反复等,非但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内容的要旨和含义,反而易使其对所学知识产生误解或歧义,客观造成学生学习成效低的不良效应[1]。

精准的教学语言也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知识、合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学科的内容特点,对于原理运用、问题解决、内涵挖掘、思想引导、意义剖析、现象描述、人物刻画、景物描写等都要科学客观地选用正确规范、完整严密的教学语言。特别是对于重要的概念解释、定理分析、事实说明、物体介绍、假设推理等学科客观事实的表述,要解释正确、说明规范、推导无误、论证合理,不能有半点失真和含糊,更容不得一丝谬误。教学中教师需要反复斟酌所用语词、句式的基本意义和内涵,仔细推敲讲解用语是否通俗易懂、清晰明了,精心思考关键词语的解释是否清楚到位,认真定夺整体语言的思维逻辑性是否严谨有序,以确保教学语言的科学性[2]。

二、专业性是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本质表现

从语言的本质来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教学语言是依据一定知识体系的要求,从专门学科的语言符号系统中挑选出来的特殊语言,这一特殊的语言经过筛选、加工、提炼而成为纯净的、学术的专业性语言。专业性语言是对某门学科知识的概念、原理、公式、事实、现象等的概括性表述,是学科知识的本质特点和固有特色的专业体现,也是教学语言科学性的内在要求[3]。

受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学科知识专业特点的影响,专业性语言具有一般性、概括性和抽象性等特点,在语言运用中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基础性。如政治课中的“生产力、上层建筑”等,是高度抽象概括的用语,实践中具有不可更改性和不可替代性,体现出学科用语的稳定性和约定俗成性。

专业性语言是学科知识内容的内在要求,不同学科的专业性语言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如政治课的语言哲理性强,较抽象、概括、理性而寓意深厚;文学课的语言情感表现力强,一般抒情、婉转、悠扬而感人肺腑;数学课的语言思维逻辑性强,多为严谨、凝练、简洁而干脆利落;历史课的语言陈述性明显,较多悲愤、激情、凝重而爱憎分明;音乐课的语言欣赏性明显,多数欢快、奔放、跳跃而轻松愉快。不同学科教学用语的这些专业性特点,体现了各学科知识内容的固有特色,也凸显了各学科课程分类的原始要义。实践中要注意合理运用专业性语言,如物理、化学领域的一些反应物质变化、物体运动的专业用语比较刻板、严谨,就不适合在思想深厚、情感丰富的文学课上表述;而文学课上用以抒发个人价值或情感的语词,也不适宜用来描述物理现象或化学反应。因此,恰当选择语用方式可使教学语言凸显专业性特点,保证教学语言的科学性。

三、系统性、层次性是教学语言科学性的必要保证

语言体现了个体的思维方式,思维必然要通过语言来表达。系统性、层次性的教学语言要按所教学科的内容顺序、逻辑体系等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地进行讲述,是教学语言科学性的思维起点和逻辑框架。系统性、层次性的教学语言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整体把握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体系的前因后果、内在联系的理解程度。因此,系统性、层次性是教学语言科学性的必要保证。

课堂教学中的每门课程都有逻辑有序的知识单元组织,知识单元组织中都有内在联系的知识项目体系,知识项目体系中的相关内容都是经过学者和专家精心选编的,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文化精华。课程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如何被学生有效、快捷地理解吸收和掌握应用,需要教师站在一定的认识高度,运用科学系统的语言,从整体上先为学生搭建相关知识的框架、结构,以及知识内容体系间的内在关系,然后以切割豆腐块的形式将相关知识内容逐步、渐次地向学生进行传道、解惑,以保证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系统完整性。

系统性、层次性的教学语言可以保证教师整体系统的讲解与逐层递进的分析有效结合,在宏观层面阐明知识单元之间的逻辑组织关系,使教材内容脉络清晰地渐次呈现;在微观层面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知识内容中厘清精要、本质的要点知识,使其思维逐渐清晰明朗。最终引领学生在头脑中构建知识体系的宏观与微观关系,对知识内容逐层递进地理解把握,系统地吸收核心的知识精华,真正把书本由厚读薄,实现认知的同化。

四、逻辑性是教学语言科学性的内在核心

语言作为抽象思维的承担者,在交际过程中可以使思维成果外化和物质化。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就是在语言论证过程中,思维由逻辑出发点步骤严谨、有条不紊地一步步推导、归纳或演绎出要论证的必然结论。杜威说:“语言是推理的工具。语言像流动的车辆,将意义从已有的、不再与我们有关的经验转移到那些依然含糊不清和无法确知的经验里去。”[4]要达到语言的逻辑性,就需根据教学对象的逻辑思维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按照语言自身的逻辑规律,严谨有序地安排语言结构,将内在相关的知识连接起来,将分散易乱的问题整合起来,使散布的知识内容串联成线,使事物间的关系层级显现,使事件的发展脉络清晰呈现。在逻辑分析中阐明事物发展、现象本质等多种因果关系,使概念原理的应用水到渠成,有力地锤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力和分析判断力。

逻辑性的语言也是有条理的语言。可斯波尔丁(R.Spaulding)1963年的报告指出,教师语言的条理性与学生的阅读成绩呈正相关。科根(M.L.Cogan)1958年的报道认为,教师的语言具有条理性,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好。教学语言逻辑混乱,表述缺乏严谨、周密和条理,只能使教学内容漏洞百出、捉襟见肘,直到自相矛盾、陷于困境。语言阐述的目的在于讲者辩其意、阐其道,听者明其义、晓其理。因此,逻辑性的教学语言表现为主题鲜明、脉络清晰、内容集中、重点突出。相反,缺乏逻辑性的语言则表现为主题不明、思路不清、内容跑偏、详略不当。课堂讲授如果不注重语言的逻辑性,盲目生硬地东拉西扯,牵强附会地旁征博引,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就会使听者感觉课堂内容灌输太多,却不知要掌握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致使学习抓不住要义、找不准核心、理不清思路,眉毛胡子一把抓;或者是轻重不分、本末倒置、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逻辑性是教学语言科学性要义表述的核心,实践教学中加强教学语言的逻辑性,可有效增强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力[5]。

五、连贯性是教学语言科学性的重要体现

教育家马卡连柯强调,语言要“连贯、连贯、再连贯”。连贯性的教学语言可以将知识内容有条不紊、连续不间断地呈现给学生,语言表述严密流畅、连续自然。连贯性的语言应尽量不跑题断路、不任意穿插无关内容,也要避免停顿言他、随意旁征博引。课堂教学是以教材内容为依据,以教学设计为线索进行的语言表述。教师通过有声的语言将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听觉感受器接受教师发出的语言符号刺激,获得认知的发展。连贯有序的教学语言会使听者的听觉系统发生“谐振”和“共鸣”,思维紧跟老师的语言,认知随老师的讲解、引领、启发而逐步深入,系统连贯地获取知识[6]。

教学活动是师生在一段相对固定的时间共融一些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其思维链接具有紧密的逻辑性和连贯性。连贯性的语言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地讲完相对完整的知识内容,可以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教学意境,让其在特定的知识背景和教学情境中投入自己的心力、情感,并活跃自己的思维、融入自己的思想、沉浸在问题或现象的思索中,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如果教学语言缺乏连贯性,在断续结巴的讲述中,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走神而联想其他,或注意力分散去关注无关的事情,不易于学生将知识内容印刻在思维记忆中,也难以形成合理的认知图式。因此,教师教学语言应首尾呼应、一以贯之,以保证知识讲授的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总之,教学语言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系统,是教师传道授业和学生获得认知的基本手段和重要方式,也是师生间思想、心灵交往的思维工具和信息载体。教师是否运用科学性的教学语言是考察其语言素养的重要条件,也是保证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基础前提。教学语言表述是否正确、语词运用是否专业、语言结构是否系统、语言陈述是否条理清晰、语义内容是否连贯、语言思维是否逻辑等,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学习成效。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学生的语言理解力和认知水平等,加强教学语言的基本素养,以科学规范的语言保障课堂教学效果,提升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刘良华.教育、语言与生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

[2] 刘铁芳.语言与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2).

[3] 闫旭蕾.谈教育研究的语言之维[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2).

[4] [美]约翰·杜威著.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 李华平.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J].语文学刊,2009(3).

[6] 潘庆玉.语言哲学视阈中的语言教育[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作者:翟晓云(1971-),女,内蒙古丰镇人,内蒙古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教学语言科学性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医学论文科学性的标准
说话写句要注意科学性
激趣 导思 引探
如何为我们的教学语言插上飞翔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