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媛
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的定位是这样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与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日常教学中,我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能够做到最基础的没有障碍的阅读是进行阅读教学的基础,在这一点上,布置预习笔记和教师的检阅就特别的重要。口到,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能够用合适的语音、语气、语调,能够理解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自己积极地融入其中,能够引起内心的共鸣。在这样的朗读中,随着模拟人物的语调和语气,自然对人物的情境和思想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心到,对于内容比较深刻和内容含蓄的文章,难于理解或者是远离时代的文学作品,教师就更要引导学生从时代背景入手,一字一字地,一句一句地体会文章的内蕴,剖析能够体现文章重点和关键语句,联系文章的整体内容,去芜存菁,细嚼慢咽,由表及里,积极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会欣赏文章的精妙之处,隐藏之声,从而培养自己的高深度的思维能力和令人愉悦的审美享受。
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对于文本的解读,教师通常是按照教科书来进行解读的,这一向被认为是解读文本的唯一工具和标准答案,但是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思维完全被限制住了,学生失去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独特感悟,因此在教学中,我更加提倡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来进行多角度的带有个性思维的思考。这样一来,学生在充满着民主的氛围中,有了自己的心理意识的激发,就会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去。
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没有大量的阅读根本就不可能提高阅读的能力,对于课堂上一鳞半爪的浮光掠影的学习内容,是没有办法真正地了解全局的内容。新制定的《初中语文名著导读》列出了一系列的名著书单,这些名著书单从诗歌到寓言,从散文到小说,从杂文到随笔,可以说是全部覆盖,教师要认真引导学生阅读这些名著,做好读书笔记,学生的阅读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阅读能力自然就会提高上去。
总之,阅读教学必须是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主动点,能够发挥个人的感悟,形成富有生机的课堂,在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