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差异 偏爱差生

2015-08-11 13:07徐婷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5年6期
关键词:规训人类学差生

徐婷

相信我们每个接受学校教育的人都知道,每个班都有“好生”、“差生”,无论你身处何地。大部分老师都会在心里给自己的学生贴上标签,哪些学生是班里的“尖子生”,哪些学生是班里的“中等生”,还有,哪些学生是给班级拖后腿的“差生”……老师们对这些了如指掌。当然,差生与好生的待遇相差很多。

一、差生与好生的区别待遇

一般情况下,老师往往比较喜欢好学生,因为好学生听话认真,成绩好;而差生成绩不好,常惹麻烦,老师不容易接受。这是当今教育的现实问题。

二、为何会有“差生”

既然好生与差生受到的待遇相差这么多,那么我们先来问一问:为何会有“差生”?

即使是推行新课改、实施素质教育的现今社会,学校教育中最常用的手段依然是规训,而规训“应该成为一种历史背景,有关现代社会的规范化权利以及知识的形成的各种研究都应该在这一历史背景下进行”。学校教育中,许多地方都有浓重的规训的色彩。

例如,从社会学的角度看,教育的功能是培养精英、教化庶民。而如今大多数学校教育作为制度化教育形式,在培养人的过程中,也会按照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选拔人才和区分人才。把小红花(幼儿园、小学低年级)、中考、高考、成功、成名等等当作诱惑,使学生接受规训。

学生作为个体进入到学校教育中,也就意味着学生个体开始与规训的力量进行较量,在较量的过程中,“差生”不断地产生,透视出“差生”的形成机制。

可以说,在现代的学校中,规训从显性到隐性、从肉体到精神、从被迫到主动、从抗拒到欢迎,最后打入人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受到制度化教育程度越高的人,一个越被制度化教育认可的“好生”,他就被规训得越彻底。在要求创新的现代社会,许多老师眼中的“好生”往往不能成为现代社会所需的创新性人才。

三、“好生”真的好吗?“差生”真的差吗

如今校长实名推荐制闹得沸沸扬扬,大家都在讨论,为何要出台这个新的规定?我想,其初衷就是要发掘专才、偏才,但是事实却是,校长实名推荐的学生都是全才。例如,已经确定为学校即将举荐给北大的人选,目前正在接受“公示”,成为江苏校长实名推荐上北大的“第一人”——南师附中高三(1)班匡超。对他的评价是文科生里他理科学得最好,理科生里他文科学得最好。但是以他的成绩来说,即使不通过校长实名推荐,他也能上北大,校长实名推荐对他有何用呢?反而那些身怀奇才、偏才的学生,他们考试成绩不到分数线,校长实名推荐应该主要是为他们服务。他们也许是老师眼中的“差生”,成绩不好,不守纪律,但他们真的是“差生”吗?

世界上原本并没有差生,当然也没有人愿意成为差生。

而且,“好生”真的好吗?我曾听以前的老师谈到过,有的好生在学校时老师对他们倾注了许多心血,但是在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之后,没有几个所谓的“好生”回去探望老师;反而是一些班级里的捣蛋鬼还跟老师有比较密切的联系。甚至有的好生因为成绩好,得老师信任,在班级中担当重要职务,又是独生子女,长期以来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满等心态,这样的“好生”步入社会之后难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曾有人研究表明,一个班级中最成功的并不是名列前茅的学生,而是处于第十名左右的学生。

四、教师应该怎样做

我在学习了一个学期的人类学,阅读了一些人类学名著之后,对人类学只是有一个很浅薄的认识。总而言之,人类学是一门很人文的、很人性的课程,有一种大爱的情怀。在教育方面,人类学秉承着教育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教育,它比较强调人的个体性,非常具有包容性。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我们常把文化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但其实这种东西方的分类本身也可以说是非人类学的、非人文的。把它类比到教育方面,老师对学生贴标签分类,更是一种非常不符合人文主义的事。在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本的今天,这更是不可取的。

所以,在老师眼中,不应该有差生、好生的区别。甚至我认为,在中国的国情下,老师更应该对差生多一点偏爱、多一点呵护。因为人往往喜欢与同类群体交朋友,而“差生”在班里常会被人冷落、嘲笑,甚至隔离,他们的朋友大多也是“差生”,甚至没有知心的朋友,长此以往,他们很少得到关爱,如果老师们能够真心对待他们,哪怕是点滴细微的帮助,他们往往铭记于心。就像一杯白开水,只需向其中添加少许糖,便立刻觉得甘甜。

【作者单位:昆山市实验小学  江苏】

猜你喜欢
规训人类学差生
《审美人类学》评介
VR人类学影像:“在场”的实现与叙事的新变
规训与惩罚:雍正尊孔的帝王心术
关于实现规训的发展性价值的思考
规训与政治:儒家性别体系探论
后现代语境下科学话语在广告身体规训中的转向
体质人类学是什么?
让“差生”在你眼里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