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

2015-08-10 17:23:19张彩云田荣华
现代管理科学 2015年8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经济增长

张彩云 田荣华

摘要:文章基于空间经济学理论解释了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作用机理。影响经济增长的各要素形成离心力和向心力,两者相互作用、循环积累,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空间经济学其他原理也能对经济增长的路径依赖、均衡点选择以及临界值等问题做出解释。因此,改变离心力和向心力可以改变生态环境被破坏的速度,合理利用外部环境的冲击来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路径依赖”;应该改变人们对生态破坏的预期,转变“重经济、轻环境”的观念。

关键词:空间经济学;经济增长;生态环境

一、 经济增长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

从工业革命至今,全球经济一直处于高增长的状态,经济增长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技术水平,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我国为例,201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4 300万元,按照改革开放后的增长速度及不变的人民币汇率计算,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GDP将会达到12 000美元(蔡昉,2013);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大气污染、水污染、资源消耗等问题愈发严重。根据2011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2003年~2010年,我国工业废气排放量年增长率平均为14.9%,废水排放量增长率为4.3%;从图1可见,1990年以来,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石油及其他液体燃料消耗大幅度上升,如果继续以此速度消耗能源,到2035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全球最大液态能源消耗国。面对这种生态环境日益严峻的趋势,社会各界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展开了激烈讨论,大部分学者认为经济增长是造成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但也有少部分学者对此持有乐观态度,认为当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后,环境污染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发生改善。

早在200年前,马尔萨斯就认为,人口增长如果不受控制,将会以几何级数增长,但是土地的收益是逐渐递减的,生活资料最多以算术级数增长,最后会引发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影响经济持续增长 (斯坦利·L·布鲁、兰迪.R.格兰特,2007)。二十世纪后期,人们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一步进行了讨论,最为著名的是罗马俱乐部,其代表人物Meadows在1971年出版了《增长的极限》一书,他认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因为粮食、污染、资源这三个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增长是有极限的,应该采取零增长的策略(张云飞,1989)。丁任重(2005)认为,生态系统本身有自我调节的功能,外部干扰因素会引起生态系统的变化,但是系统经过自我调节后又会恢复原状,若是外部干扰过于强烈,破坏了生态系统,那么系统会发生失衡现象,工业化严重破坏了环境的修复功能,导致环境恶化。

但是,也有学者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持乐观态度。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Grossman和Krueger,他们对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程度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环境随着经济的增长会出现先恶化后改良的趋势,及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存在着“倒U型”的关系。

钟茂初(2005)对环境的库兹涅茨曲线提出了质疑,认为由于污染可以转移,这一原因将造成Grossman和Krueger实证得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根本就不会出现,同时环境污染的形式非单一,以“森林覆盖率”作为环境质量的指标欠妥。

由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学者认为经济活动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所以控制经济增长速度将会对减轻生态环境破坏起到一定的作用。然而大部分学者是从某个方面(土地、粮食、资源等)出发解释经济增长为什么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并没有系统性的分析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同因素如何影响生态环境。部分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然而数据的选取一般是针对部分国家,很少从全球角度出发,因此缺乏长期、全面的分析。

空间经济学综合了区域科学、国际经济学、经济地理学等学科,用来研究空间的经济现象和规律,并可以从比较开阔的视角研究区域收敛和非均衡发展问题。而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就处于一种非均衡发展的状态,从两者之间关系来看,经济越来越发达,而生态环境却日益恶化;从空间角度看,发达国家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而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因此,利用空间经济学的某些原理,可以比较全面的解释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本文将从空间经济学的集聚原理出发,总结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阐明这些因素如何相互影响、循环积累进而影响到生态环境,试图利用这种影响机制,调节这些因素的增长速度,进而提出一些对生态环境有益的建议。

二、 用空间经济学相关原理解释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各国为了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在经济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在保障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控制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也成为了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下面将通过空间经济学相关原理分析上述因素通过何种方式共同作用以确定均衡状态,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是如何决定的。

1. 即使外部力量不发挥作用,内部力量也会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达到一种均衡。空间经济学认为,在经济活动受向心力与离心力共同作用而在某区域聚集与扩散过程中,向心力与离心力会随着贸易成本的下降而减弱,但离心力减弱的会比较快(安虎森和蒋涛,2006)。同理,对于经济增长而言,自然资源和生态容量的有限性是最主要的成本,随着自然资源的逐渐减少和生态容量的逐渐饱和,资源的成本逐渐上升,这时,经济增长的离心力增加的会比较快,经济增长的速度会减缓。具体而言,当自然资源较为充裕、生态容量未达到饱和时,资源的成本较低,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因素会发挥巨大作用,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同时带来的是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速度上升。现在,自然资源已经大量减少,资源成本越来越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损失越来越大,这时资源匮乏、环境管制等阻碍经济增长的因素会发挥其作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等因素归根到底都要依靠自然资源来促进经济增长,随着自然资源减少速度加快,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逐渐下降;随着经济规模扩大,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会越来越严重,这时阻碍经济增长的力量会发挥主导作用。当两种力量达到平衡时,经济增长的速度也将固定下来,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之间也将达到一种均衡。

2. 各种力量的相互联系及积累决定了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梁琦和刘厚俊(2002)对空间经济学理论进行了详细阐述,认为循环积累因果关系可以说明区域经济的演化。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各种因素循环积累的结果。生态环境的离心力包括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提高了经济增长速度,同时导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速度加快。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产业结构变迁、自由贸易、公共政策等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使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速度加快。除了直接影响外,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各因素循环积累对生态环境破坏速度产生影响。具体而言,技术进步还会通过提高工业比重等方式使得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人力资本还会挤出生态资本的投入,并加快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速度,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产业结构调整会提高技术水平,但是也会通过污染转移的方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自由贸易也会通过污染转移的方式破坏落后地区的生态环境;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公共政策主要用于促进经济增长,但是,这些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可能通过提高工业比重、污染转移等途径导致生态环境破坏。同理,对生态环境有利的因素也会循环积累,并与离心力相互作用,使得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或高或低。

3. 如同空间经济学中的区位粘性一样,经济增长有一种“路径依赖”。Douglass(1990)发现在空间经济学理论认为经济活动具有一种区位粘性,这是路径依赖的结果(Anas et al.,1996)。经济增长方式也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诺斯认为,经济和政治制度一旦走上了某条道路,它会沿着既定的道路发展下去,借助外部力量才可以扭转这种路径依赖(吴敬琏,1995)。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其粗放的发展模式也带来很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由于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既定模式,所以对其形成了“路径依赖”。内部力量很难改变这种状态,只有遭受到突然的经济危机、环境恶化导致疾病等事件时,这种“路径依赖”才可能有所减缓甚至结束,这时,抓住时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减缓经济速度,生态环境也会有所改善。

4. 人们对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态度对生态环境具有很大影响。当存在多重均衡时,现实经济会做出选择,这时,历史、人们预期、偶然事件等会起到重要作用(Dixit, A.K. & Stiglitz,J.E,1977)。安虎森、蒋涛(2006)认为在一般情况下,经济活动的空间模式存在多重长期稳定的均衡,进而出现不同产业分布相互叠加的情况,当人们预期发生变化时,经济系统会发生变化。同理,人们会对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有诸多预期,当预期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自己影响不大时,人们将会热衷于经济增长带来的各种福利,而不会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只有大部分人预期到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对自身将会产生影响时,人们才会减缓经济增长步伐,转向保护生态环境。

5. 在某些临界状态下,人们对环境管制的态度将会发生变化。Krugman(1991)在阐述运输成本和企业关系时认为,当运输成本较低或太高时,企业的生产和区位关系不大,只有当运输成本处于某个临界点时,运输成本的变动才会导致产业区位的变化。发展中国家为追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福利,普遍降低环境管制标准来吸引高利润企业,部分高污染企业在这些地区或国家落户。如果逐渐加强环境管制,短期内或许对污染转移影响不大,但是当到达某一临界点时,污染企业将会对此有较大反应,要么撤出,要么通过提高环保技术等方式减少污染,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地区的生态环境改善起重要作用,进而改善全球生态环境。

三、 结论与启示

第三部分主要阐述了各种因素循环积累如何决定经济增长速度和生态环境破坏速度,内部力量如何使得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破坏达到一种均衡;其次,本文认为如同空间经济学中的区位粘性,经济增长有一种“路径依赖”,人们的观念如何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最后,在某些临界状态下,人们对环境管制的态度会发生变化。据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内部力量虽然可以使得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破坏达到一种均衡,但是我们仍然要对资源开发和利用加以控制,争取以合理的速度发展经济,较少地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最直接的方式是提高自然资源的成本,使得人们减少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争取在达到均衡状态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量低。

2. 与罗马俱乐部的观点不同,本文认为人类可以合理利用离心力和向心力的因素,改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争取对生态环境较少形成不利影响:(1)当经济规模超过生态承载力时,可以通过控制促进经济增长因素的增长速度或开发速度等方式让均衡经济规模变小,直到生态承载力之内。(2)控制生态环境破坏速度和规模最直接的方式是公共政策,如果公共支出减少用于公共投资的比重,经济增长速度势必将会减小,对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也会降低;用于提高环保技术的人力资本比重的提高也会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加大环境管制力度也可以降低生态环境破坏的速度,也可以直接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3. 改变人们对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的预期,让人们意识到短期内自己也会付出代价,经济增长的重要程度将会有所下降。政府要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政府、企业、居民以及环保团体之间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宣传以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严重后果;提高对高污染行业的税收,专门设置环保基金,以补偿当代人对后代环境的破坏,让当代人同后代人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和环境破坏的风险。

4. 合理利用经济危机等外部冲击的机遇。经济危机等突发事件虽然导致经济受到冲击,但是也为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因为经济危机能够淘汰掉一部分生产技术落后的企业,并可能对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构成威胁。这时国家可以抓住机会,宣传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使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理念在群众中得到普及。引导企业合理利用资源、引进先进环保的生产方法,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绿色、环保的增长模式。

5. 环境管制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管制通常在短期内收效甚微,甚至没有效果,这时要考虑到临界状态。应该继续稳步提高环境管制标准,并适当的减少对高污染型外资企业的优惠政策,减少高污染行业的转移;同时,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促进本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加强联系,共同加强环境管制。

参考文献:

[1] 蔡昉.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1):56-71.

[2] 斯坦利·L·布鲁,兰迪·R·格兰特.经济思想史[M].邱晓燕,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 张云飞.罗马俱乐部的生态道德观评述[J].道德与文明,1989,(5):32-35.

[4] 丁任重.经济增长:资源、环境和极限问题的理论争论与人类面临的选择[J].经济学家,2005,(4):11-19.

[5] Grossman G M, A B Krueger.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353-377.

[6] 钟茂初.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虚幻性及其对可持续发展的现实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5):1-6.

[7] 安虎森,蒋涛.块状世界的经济学——空间经济学点评[J].南开经济研究,2006,(5):92-103.

[8] 梁琦,刘厚俊.空间经济学的渊源与发展[J].江苏社会科学,2002,(11):61-66.

[9] Anas A, Arnott R, Small K A.Urban Spatial Structure.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8,36(3):1426-1464.

[10] 吴敬琏.路径依赖与中国改革——对诺斯教授演讲的评论[J].改革,1995,(3):57-59.

[11] 徐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学位论文,2011.

[12] 李富强.内生制度、最优治理和我国经济增长[D].吉林大学学位论文,2006.

[13] 熊俊.要素投入、全要素生产率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D].四川大学学位论文,2006.

[14] 唐家龙.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1952-2007)[D].南开大学学位论文,2009.

[15] 邓宗兵.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学位论文,2010.

[16] 周杰琦.贸易开放对中国区域增长的影响及其机制分析:1990-2010[J].工业技术经济,2014,(1).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社科基金项目“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机制、评价方法与政策工具研究”(项目号:13&ZD158)。

作者简介:张彩云(1987-),汉族,山东省潍坊市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研所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田荣华(1986-),汉族,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国经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

收稿日期:2015-06-11。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经济增长
提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对财政支出和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江淮论坛(2016年5期)2016-10-31 17:01:26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商业会计(2016年15期)2016-10-21 07:47:11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商业会计(2016年13期)2016-10-20 15:32:16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3:34:16
知识产权保护、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反腐与经济增长
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 12:07:06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09:59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27:50
人口结构与中国经济增长的经济分析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01:08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