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症结与对策

2015-08-08 19:30冷颖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15年8期
关键词:笔者文本阅读教学

冷颖

今年四五月份,笔者参加了一些阅读教学竞赛的观摩,听了几十节阅读课,不由得感慨异常。参赛选手都是经过遴选的较为成熟的教师,他们的课也都经过反复打磨,凝聚着一个个团队的智慧。置身于这些课堂,笔者诧异地发现,尽管年级不同,文本内容不同,但参赛者呈现出的教学模式却惊人的相似:初读感知,精读感悟(提出问题——读书思考——回答问题),拓展总结。一天听六节课,感觉好像是第一节课的翻版。想想我们的学生,一学期、一学年、几年的语文课上,都在忍受这种僵化模式的煎熬,顿时就理解了他们的倦怠和漠然。教学模式单调的问题,早就有人提出过,但一直未能引起大家的重视。此外,另一种课堂现象也引起了笔者的反思:只听教师不断抛出自己的一个个问题(且不论问题的含金量),学生忙不迭地回答,却不见教师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结合阅读积累和思考实践,笔者以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阅读教学:

一、 摒弃单调僵化,丰富阅读教学模式

世界因多姿多彩而令人迷恋,我们的课堂也必须打破单调的模式、僵化的结构,根据文本特点和学生心理,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

对于不同的文本,我们宜采用与它的文体相呼应的教学方式。诗歌,特别是古诗词,节奏感较强,诵读是最适宜的。故事类文本,比如民间故事、童话故事、剧本,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因为这种方式契合了同学们生命的节拍。笔者在教学《揠苗助长》这篇寓言故事时,就采取了这样的三部曲——通读课文,按原文讲故事;对故事的空白点进行想象,“添油加醋”式讲故事;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这个故事该讲给什么人听,最后模拟情境讲故事。层次清晰地将各环节统合成一个整体,避免了教学内容的支离破碎,有效实现了了解故事内容、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培养想象力、体会寓意等多重目标。更重要的是,自始至终,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神采飞扬呈现在每一个同学的脸上。

又如港台地区的阅读教学可以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借鉴。香港一位老师执教《毕加索与和平鸽》一文,独辟蹊径,抓住重点段指导学生画流程图,体现出鲜明的教学个性,引起师生的强烈反响。笔者还曾经看到过台湾教师上阅读课的一则案例,他以“质疑解疑”为整节课的核心,先让学生自读存疑;然后在学习小组内通过同伴互助解疑,再把不能解决的疑问整理出来;接着全班交流,小组间相互解疑,教师只做点拨和引导,真正实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变。

我们教师必须从惯性的藩篱中挣脱出来,突破自我,去激活学生的心灵,解放学生的嘴巴和大脑。如果能像孔子、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突破教室的束缚,把学生们带进大自然,到果园里、树丛中、小溪边,去认识世界,去理解词语,那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乐趣。

二、 授之以渔:教给学生明晰的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为达到阅读目的而自觉运用的认知活动和方法。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都会指导学生运用一些阅读策略来帮助理解,比如联系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查词典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含义等等,但就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而言,笔者以为,须加强以下几种阅读策略的训练:

1. 默读。朗读、默读、浏览是三种最基本、最重要的阅读方法,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默读、朗读、浏览方面应达到什么样的要求作出了清晰的规定。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一些老师却厚此薄彼,夸大了朗读的作用,轻慢了默读和浏览。于是乎,朗读成了阅读课的重头戏,成了不可或缺的亮丽风景,无论哪个学段,什么课文,一律以朗读贯穿始终,把朗读好作为目标。如此课堂,看起来热闹,实则收获甚微。笔者以为,那种唯朗读是瞻的观点是有害的。毕竟,我们的阅读教学目标不是培养话剧演员和朗诵家,而是成熟的读者。对一个读者来说,默读、浏览是更为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加强默读和浏览的训练,教会学生根据需要重读、回读、寻读、跳读等。

2. 质疑。质疑的意义早已被广大教师认可,但受到教学传统、教学惯性的影响,老师们还是紧紧攥住提问的大权,和学生玩着“猜谜”的游戏。学生不敢质疑,不会质疑,不仅是学习能力的缺失,更是独立人格的缺失。笔者一直很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教学中,首先,通过教师的鼓励,在学生中确立敢于提问,才是会思考的好学生的意识。然后,再逐步教给他们质疑的基本方法:比如,第一次接触一篇新的文章,应抓住题眼问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随后应对用法特殊的词语进行质疑,对看似矛盾的语句进行质疑,对特殊的标点进行质疑……至于不懂的词语,则要求他们通过已掌握的方法自行解决。接着是实战练习,在一次次的质疑中,通过比较,引导学生了解什么问题才是有价值的问题。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质疑能力会得到明显提升,更可喜的是,在班级中会形成以提出好问题为荣的良好风气。当然,有好的问题,还需要通过读书思考、合作探究、教师点拨等方式加以解决,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产生问题、解决问题、产生新问题并解决的良性循环过程。

3. 批注。批注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是语文教师上课时经常提及的一句话。但大部分教师心中真正惦记着的是实施自己的教学流程,不能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于是,丰富的批注被简化为最基础的圈圈画画,学生与文本匆匆打了个照面,就被要求发表感想,于是只能挖空心思说一些不痛不痒、毫无真情实感的空洞的话。然而,很多名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方面却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于永正老师在教学《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时,把学会做批注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目标,并加以落实。他要求学生默读全文,把自己觉得要背下来的、引起思考的,分别做上不同的记号,并就要思考的话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不少学生画下了“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有位同学写下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精彩批注。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于老师还出示了自己课前写的批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这个环节,将理解与表达相互融合,达到了相得益彰的效果。除了这种感受性批注,我们还可以尝试着引导学生进行赏析式批注、联想式批注、点评式批注、疑问式批注。

三、 引进活水:拓宽阅读文本类型

教材只是例子。语文教师要用好这个例子,完成教给学生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等使命。但教学内容不能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应创造性地增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引进源头活水,将优美的、优雅的儿童文学经典之作推介给学生阅读,将精炼的实用性文本带入课堂,以此拓展教材的空间,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和实用性文本的价值。

《一片叶子落下来》是一个关于生命与死亡的故事,温婉的讲述方式,清丽的故事语言,柔美的画面色彩与线条,深深打动了笔者。去年秋天,当金黄的银杏树叶铺满大地,秋风在校园里游荡,笔者在一节语文课上,打开了这本温暖的充满哲思的绘本。学生们的目光紧随着翻动的画页,耳朵支楞着,不愿错过一个字,教室里出奇的安静。下课铃声响了,他们还沉浸其中,这种最简单的方式,同样赢得了很好的课堂效果。

今年6月初,笔者在南师大参加培训,有机会观摩了一场“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专题研讨”活动,五位教师分别指导学生阅读图表、图文广告、路线图、说明书、图书借阅须知。阅读内容来自生活,阅读任务实实在在,同学们学得非常投入。有个年轻的男教师表示,自己想趁端午小长假去北京游览几个著名的景点,随即出示了北京的地铁线路图,请同学们分组帮忙设计游览路线,笔者真实地感受到教室里紧密合作探究的氛围。

重视课外阅读,是所有负责任的语文教师的共同做法。但一个“课外”曾堂而皇之地将阅读排斥在课堂之外,使学生阅读处于松散甚至放任自流的状态。如今,我们要打开课堂的大门,隆重地迎接它们,因为——阅读是美丽的心灵之约,它能在人的心湖里漾起层层涟漪;阅读是实在的技能指导,教给学生生存的本领。经过此番努力,也许,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学会阅读,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作者单位:扬州市汶河小学)

猜你喜欢
笔者文本阅读教学
老师,别走……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