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流行乐是现代音乐的主流,占据着人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流行乐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历史原因,其发展也是历经坎坷,才有了今日的繁荣。本文叙述了改革开放前后流行乐的发展状况,并对不同的时期作出客观论述。
【关键词】流行乐;中国;改革开放;发展
流行音乐是指在一段时期被人们广泛流传、广为接受的一种音乐。在众多音乐类型中,流行乐一直被当做最具市场的一种商品而供人们消费。所以,流行乐的盈利目的大于其艺术创作的目的也是无可厚非。流行音乐最早兴起于美国,是在美国传统大众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传入中国后,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理解,历经文化政治的变动和岁月的风霜,逐渐形成了中国本土风格。
一、早期的流行音乐发展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涌现着许多西方归来的流行音乐先行者,他们主张新音乐与新文学携手并进,黎锦晖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当时中国上海已初具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舞厅、影院、广播成为了人们接触美国流行乐的载体,百姓的文化生活已明显显露出对流行音乐的需求,黎锦晖创作了《妹妹我爱你》、《毛毛雨》等作品,早期流行音乐的雏形显现出来。
中国流行音乐文化虽然起步晚、繁荣快,但它也并非一帆风顺的。同大多西方流行乐兴起时一样,都遭受了被否定、被贬低的命运。从当时流行乐传入的社会背景来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中国社会动荡不堪,政治经济一片混沌,长期遭受战争洗礼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加之流行乐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人们认为这不过是中国落后的社会形态在音乐文化中一种耻辱的表现,和当时爱国救亡、斗志昂扬的革命歌曲相比,既柔弱又低俗,无法对大局产生正面推动作用,于是被冠上“靡靡之音”的帽子,在发展上阻碍重重。进入文化大革命时期,狭隘的政治文化更是吞噬了流行乐发育的土壤,整个中国被气势磅礴、刚性直白的红色歌曲主导着,流行乐难以获得一席之地。
二、改革开放后的流行音乐发展
“文革”结束之后,紧张的气氛逐渐散开,人们迎来改革开放,流行音乐也迎来了自己的春天。随着中国与国外交往的日益密切,多种不同形式的流行音乐涌入中国,为中国流行乐注入新的生命力。无论是港台影视剧插曲还是台湾校园歌曲,一时之间红遍中国内地,在中国这片原本贫瘠的流行乐土壤上生根发芽,时至今日已长成巍峨大树,屹立不倒。那时的歌曲极尽抒情,如《祝酒歌》备受群众推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还举办了评选活动,选出“十五首抒情歌曲”,这些歌曲旋律悠扬,情感细腻,是对文革时期“高强硬响”音乐观念的逆反。
流行乐坛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即1986年的百名歌星演唱会的举办,意味着国内流行音乐创作群体的兴起,流行乐开始逐渐占据音乐文化市场,成为主导。大陆歌手纷纷开始包装自己,打造独特的个性。歌手毛阿敏、刘欢以卓越的实力立于歌坛,为人们献上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近两年央视推出的综艺节目《中国好歌曲》,刘欢以其非凡的影响力成为最受学员尊敬和推崇的理想导师,虽年愈半百,仍为中国流行乐注入新的活力。可见,流行乐并非年轻人的专属,想要做好流行乐也需要深厚的音乐底蕴和坚持不懈的音乐信仰,否则创作出来的音乐即便红极一时,也无法经久不衰。
80年代末到1998年,中国内地流行乐出现了新的唱风——摇滚。这对人们的审美产生了不可小觑的震动。一首《黄土高坡》,带人们领略了别具一格的音乐魅力。以崔健为首的摇滚先锋们、郑钧、罗琦、黑豹乐队像一阵龙卷风般席卷了大陆,使流行乐朝着更加多元、开放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港台流行乐依旧生机勃勃。港台地区在明星包装上技术娴熟、音乐制作精致细腻,是一代代青年人追捧的对象。
90年代末到2006年,中国流行乐又经历了新的转型。爵士、说唱、重金属等音乐风格百花齐放,网络音乐也流行起来。有不少原创网络歌手通过互联网平台发布自己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大多旋律简单,歌词过于直白,缺乏内涵,所以欣赏群体也只是局限于一部分人。随着娱乐市场的繁荣,许多人想通过选秀的捷径进入娱乐圈,一夜成名。于是,选秀节目应运而生,如《超级女生》、《星光大道》等。《超女》形式的选秀,选手的外在形象和综合实力都会影响评审和观众的判断与喜好,所以,这一节目也捧红了很多非议极大的歌手。然而缺乏演唱实力和创作天分的歌手,就如同昙花一现,倏尔凋落。
时至今日,选秀节目依旧层出不穷。考虑到选拔的人员要成为流行音乐坚强有力的后备军,评审们更看重天赋异禀的实力唱作人。无论是选拔歌手的《中国好声音》还是选拔原创音乐人的《中国好歌曲》,一律都是采取盲选的形式,只用双耳和心灵去判断,选出真正的流行音乐人才。
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流行音乐的发展,可以说从未脱离传统文化。中国元素始终如新的生命力一般被运用的歌曲的创作中,常用常新。例如王菲的《清平调》,是以古代诗人李白的《清平调词三首》为词的;周杰伦的《青花瓷》旋律上极富古典韵味,歌词也是浓墨重彩;好妹妹乐队的《青城山下白素贞》是老歌翻唱,让人们重温经典,不忘传统。正是有了坚持不懈地忠于传统和吐故纳新,流行乐才得以熠熠生辉。近几年,“复古风”开始席卷人们的审美观念,从穿着到艺术形式,“复古”又成为一种潮流,民谣音乐随之流行起来。马頔、宋冬野等音乐人所创作的歌曲,从原来的小众地位一路攀升到大众所好,成为时下既典雅又通俗的流行音乐。
流行乐主导着人们的审美情趣,所以也肩负着提高人们文化内涵的重要责任。创作贴近生活却不落入俗套、品味高雅却不脱离群众的流行乐是当今流行音乐人应当秉承的宗旨。
三、结语
流行乐从兴起到繁荣经历了无数的坎坷和巨变,发展至今是无数热爱音乐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想必在今后的道路上,流行乐还会面临来自方方面面的冲击,但创造是永无止尽的,流行乐以其形式灵活多变、包容性强的艺术特点,必将为人们带来更多前所未有的惊喜与感动。
【参考文献】
[1] 王 轶. 复古怀旧,还是一次复兴?——从《我是歌手》看当下是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J]. 艺苑, 2014(03): 94-95.
[2] 关 黎, 张 辉. 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历程(二)[J]. 音乐生活, 2007(04): 76-77.
[3] 白丽萍. 浅析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趋势[J]. 北方音乐, 2009(06): 30-31.
[4] 宛 煜.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状况及美学考量[J]. 理论与创作, 2008(05): 28-32.
【作者简介】
翁辛琳(1994—),女,汉族,福建龙岩人,厦门大学艺术学院2012级本科生。
青春岁月2015年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