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芳露
[摘 要]思维训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智慧。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通过激发、聆听、点拨、拓展等策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 思维训练 深刻性 发散性 积极性 准确性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1-032
思维能力的训练应以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出发点与归宿,寓于语言训练之中,而语言训练靠思维来实现,没有思维就没有语言。因此,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小学生,他们的各项技能发展不完全,需要教师启发、点拨、拓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采取一定的策略,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在语文课堂中,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主要是因为兴趣是一个人的心理内驱力,当一个人的心理内驱力越强大,其大脑皮层就越兴奋,所具有的潜力也就越容易被挖掘出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以点拨和启发、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三袋麦子”时,在学习课文后,教师可提出“小猪、小牛、小猴,你喜欢谁呢”“小牛的做法有没有可取之处呢”等问题让学生进行辩论,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带着较强的探究心理进行思维活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二、聆听学生回答,培养思维的准确性
思维是一种心理现象,可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及抽象思维。思维能力提高的同时,影响着智力的发展。思维有正确及错误之分,思维的正确性是发挥思维创造性的前提。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正确的方向行進,并加以指导,培养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例如,教学“狼和小羊”时,在学习课文后,教师让学生谈一谈对小羊的认识。有的学生说“小羊很聪明,大灰狼每次找的借口都被它反驳了回去”;有的学生说“小羊很傻,没有看到大灰狼的目的就是要吃掉它,所以大灰狼才没有跟它讲道理的诚心”。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可先不进行评价,而是提问:“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讲道理,小羊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问题提出后,学生纷纷进行讨论,有的提出应当拿起棍子和大灰狼搏斗,也有的说小羊根本打不过大灰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最终明白小羊对大灰狼讲道理是没有用的,但直接跟大灰狼打是肯定打不过的,小羊只有运用智慧才能战胜大灰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急于对学生的观点进行评价,而是通过聆听,引导他们逐步思考,最终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纠正错误,进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正确性。
三、点拨揣摩句子,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张载曾说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由此可见,思维的深刻性是思维发展的重要特征。通过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学生在今后面对问题时能够深入思考、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如可通过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引导学生思考,当学生的思考越深入,所理解的文章内涵也就越深刻,最终真正掌握文章的中心内容。
例如,教学“珍珠鸟”时,对于“更小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这句话,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如“‘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为什么作者要用它称呼小珍珠鸟呢”“这样的称呼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等。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明白作者称小珍珠鸟为“小家伙”是因为他对小珍珠鸟的喜爱,由此懂得小珍珠鸟对于作者来说并不仅仅是一只鸟,还是他的小朋友,又正因为作者把小珍珠鸟当做朋友,生性怕人的小珍珠鸟才会信赖他,才会对他十分亲热。这样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中“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内涵,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四、进行拓展练习,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语文教学重在强调思维的发散性,发散思维能力越强的学生,学习效果也就越好。同时,发散思维也体现思维的广度,思维越广也就意味着学生对生活、学习中的感触越多,其基础知识也就越扎实,生活经验也就越丰富。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通过设计开放性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拓展练习,最终达到培养思维发散性的目的。
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教师提出问题:“一天,乌鸦又找到了一块肉,当它飞到树上时,狐狸又来了,这次它会怎样骗走乌鸦嘴里的肉呢?它会不会成功呢?”然后让学生写成短文,并在班级中进行互评。通过续写故事,既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加深了他们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拓宽了思维的广度。
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慢慢培养,并加强与其他学科及与实际生活间的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学生思维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