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艳臣 潘虹
[摘 要]
语文教学要牢牢抓住朗读与评价这两个重要环节,因为这二者有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朗读对语文味道的品鉴,个性魅力的彰显具有重要作用;而评价必须构建科学的评价意识,让评价成为一种“二度创作”,并要把握好三个环节”:钻研文本,学会倾听,规范评价方法。
[关键词]
语文教学;朗读;评价;应用
过去,人们在谈论语文课堂那令人羡慕、甚至神往的境界时,常用“书声琅琅”来形容。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语文课堂的一个突出特点或明显标志——朗读。这也是语文教学听说读写“四大环节”中的关键环节。与此同时,对朗读效果进行有效的跟踪评价也是课堂教学改革不可或缺的。这两个环节用好了,语文的味道才会凸显出来,语文的个性魅力才能得以彰显。
一、构建朗读与品味意识,让书声琅琅回归课堂
好的作品是读出来的、品出来的,而不是哪位大师“讲”出来的。
学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朋友们都知道:“三味书屋”里的私塾老师与弟子们读书的情景真是太令人回味乃至神往了:学生这边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学生读得“人声鼎沸”、气势高涨,先生则更是全情投入、旁若无人。后来,学生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先生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每读到这里,先生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这种幸福、快乐境界,如果没有忘我的阅读是不可想象的。即使是今天,语文教学中的朗读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不仅注重自身的范读,而且非常注重训练学生朗读。因为朗读环节做好了——读出了感觉,品出了滋味,擦出了火花,产生了共鸣……,就可以达到“以读带讲,以读传情,以读感人”的艺术效果。
在此,我们姑且不论三味书屋里所读书籍内容的优劣,单就先生读书时那种异常投入的状态——“总是微笑着,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就足以令人称奇甚至敬佩了。笔者以为,先生读书有两大特点特别值得提倡:一是率先垂范,二是忘我投入。
现在我们评价一位老师是否有水平,往往只从升学指数上来衡量。这是很不公平的,或者说是不全面的。其实,衡量一位老师水平的高低,主要是看他(她)所教出来的学生德智体美劳的表现水平和实际能力的高低来判断的。而学生语文学得怎样,衡量的标准基本上是四个字——能说会写。这“说”的前提就是原生态朗读。而朗读就如同品茶一样:花茶、绿茶、红茶、普洱茶、龙井茶……,要够味、够浓、够劲儿,喝到嘴里咂一咂,咽到肚里品一品,确实回味无穷,方能咂摸出味道、品鉴出高低来。
兹以“三味书屋”里的私塾老师朗读的状态为例,我猜测,他一定是读到了兴头上、品出了味道,达到了“入其境,同其声,动其魄,感其情”的境界,沉浸在了快乐痴迷的状态,才感觉到如此惬意乃至幸福。他把古人读书时的那种摇头晃脑、如醉如痴的状态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了。
这真是一种境界。今天,当我们倡导全民读书活动的时候,是否也应该借鉴这种读书精神或态度、读书意识和方法?尤其是基础教育,不仅小学要“书声琅琅”、摇头晃脑地朗读,初中、高中也应该如此。古人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而且,为了读出味道,读出美感,读出“微言大义”,我们除了要走进文本,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对话”,以读懂欣赏对象,找到感觉、擦出火花,产生共鸣外,还必须对朗读的状态、效果进行恰到好处、令人信服的跟踪评价。
二、构建科学评价意识,让评价成为一种“二度创作”
这里所讲的“评价”,不仅有老师的评价,更指的是学生之间的评价——这也是“树立学生的主体意识”的最好体现。
首先,从朗读环节上看,学生(也包括老师)读得好不好,是否符合人物身份、口气,重音、节奏、声调把握得是否准确,情感运用是否与作者、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相吻合,等等,都随时要加以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你所发表的观点、看法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而且评价者既是评判官,又是接受别人评价的对象,从而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讲出来与别人分享,并接受别人评价。这种角色上的相互转换,很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改创新”要求,也使“树立问题意识”这一“课改”理念得到了充分凸显。
其次,评价要把握好三个环节,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第一环节:评价者必须钻研文本,做到“双入”——心入、情入,这样才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达到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的效果,真正读懂作者和审美对象;这样,审美主体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诗言志”,什么叫“言为心声”。——这个环节也需要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这也就促进了同学们自主、合作、探究意识的形成。因为你不“双入”,心中就没数;你不讨论探究、质疑问难乃至激烈争辩,你就无法弄清答案的“所以然”来。
第二环节:评价者必须学会倾听。倾听才能准确获取信息,倾听才能分辨出对错优劣,从而为你快速整合信息、形成“两分法”评价意识提供“论据”。那么,听什么呢?——听同学读得是否在调,是否入心入情,是否读懂了作者和作品中的人物,是否读得有道理。而且倾听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因为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之一就是倾听。
第三环节:必须规范评价方法,即:倡导“过程性评价”,摒弃“鉴定式评价”。——你说人家“好”,好在哪里,要“举例说明”,让人体会到快乐、幸福的心路历程;你讲人家“差”,要让人知道差在何处,缘何而差,要找准问题所在,使人心悦诚服。这样,才能达到扬长避短,以利再战的目的。——这就是评价所特有的功能,同时,也使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双方自尊心和自信心达到了和谐统一。而自尊心驱使评价者不说则已,要说就必须言之有理,持之有故;让被评价者心服口服,并由此进一步提高自身水平、进一步完善自己。
这就是“评价环节”的魅力所在。
从上述意义上讲,评价就是“二度创作”。它的呈现过程是:根据文本信息,加上朗读者的“再现”和评价者的“二度创作”,进而得出合理的解释。——这一过程,不仅能激发朗读者的“再现”热情,使他们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获得幸福、快乐的感悟;也能使评价者在质疑问难、探究评价过程中更深入地挖掘了文本,领悟到了“二度创作”的奥妙,品尝到了创新式学习的快乐。如此一举多得之好事,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朗读与评价是一对孪生姐妹,他们互相促进,缺一不可。运用好了,语文课的味道那才叫“色香味俱全”呢。
[参 考 文 献]
[1]杨文普.三疑三探——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基[J].南阳教育,2008,11.
[2]李睿.浅议课堂评价的功能[J].河南教育,2008,10.
(责任编辑:李雪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