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雪 杨旭丰
摘要:本文剖析了当前小学语文高年级学生写作现状,其主要原因是作文教学的失控和时效;其次是社会进步后科技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阅读日渐快餐化,浅显化,已经造成了人的思维懒慵,定势,网络学习借鉴的泛滥,同样让我们的学生失去了自我写作的愿望和习惯。
关键词:作文教学;问题分析;途径策略
作文,从小学三年级直到高考,它都是考试中最大最难的一道题,而往往就是这样一道最大最难的题,却在平日的学习中被忽视了。为什么?
一、提出问题
多数学生在写作文时经常是怎么写都是那几件事,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内容空洞,语言枯燥,情感缺失,所写内容几乎是拼凑虚构,干瘪乏味,只是为写而写,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二、留心观察,体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没有了生活作基础,任何的创作都是缺乏真实感,立体感的,要想让学生写出不做作,不矫揉,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就要把学生引向生活这片关阔的天地。
(一)关注自身成长,用日记记录成长点滴。
日记可以记事,也可以书写心情。这是学生记录自我成长的最好方式。这是最真实的不受任何束缚的写作。一段时间后,学生会发现自己身边发生了这么多有意义的事,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在写作文时,就可以从中挑选材料再做适当地加工处理,写作文也就不难了。
(二)体会父母亲情,随笔分享家庭温暖。
对于小学生,能给他最多温暖的就是家庭。家庭對他来说太熟悉了,他会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舒。亲情一直也是文学创作的永恒话题。所以让学生从家庭生活入手记录家庭生活片断,有利于学生感受亲情,将爱种植心中,不但有利于学生的写作更有益于学生的成长。
例如写<<我的妈妈>>有一位同学就抓住了母亲雨中送伞的语言、动作这些细节,把妈妈写的活灵活现,非常有立体感,一下就激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他说其实这就是妈妈给他送伞的真实写照。
(三)留心校园生活,记述师生恩情。
校园是孩子们成长的舞台,更是孩子们快乐的伊甸园。校园里的一花一草都因孩子们的天真而变得纯洁;每一丝风声雨声都因孩子们的到来而变得有情有意。课堂上老师的抑扬顿挫,学生们的书声琅琅,课间三五成群伙伴的玩耍嬉戏……都诠释了美好的回忆。用笔描绘校园生活的色彩斑斓,用心感受师生恩情。
(四)热爱自然,悲悯生命色彩。
露雨雷电,风花雪月,草长虫鸣,燕舞莺歌,大自然的美妙旋律, 在每个人的眼里可能各有迥然之美。每一双慧眼都能发现不同之美,让学生多多领略大自然美丽风光,描绘心中图画。正如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所说:"学生作文就是认识世界,感悟生活,认识自我的过程。”,这不但能积累写作素材,更能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全面自然的人。热爱自然,悲悯生命,笔下记录的是自然的足迹,自然流动的都是生命的色彩。
(五)关爱他人,感恩社会力量
关爱他人,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拓宽写作材料。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章。”生活就是作文的材料库,只有不断地储存更新,才能创作出更为新颖的文章。
三、实现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延伸的写作训练。
阅读教学是吸入过程,写作是呼出过程,只有通过阅读这个吸入过程,才能积累的更多,再通过写作这个呼出行为,我们才能真正的了解学生吸入过程的积累程度。读为写而服务,写是读的外在表现形式。呼吸是个联动过程,那么读和写亦是如此。
(一)课内阅读,学习写作技巧。
1.仿写片断,唤醒写作欲望。文章是有由段落组成的,所以要想写好文章 首先要从写好片断入手。2.仿摹构思,激活写作技巧。
一线串珠法。写作时用一条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把这些看似互不相关的材料井然有序地穿起来,突现文章中心。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主要是通过描写桂林山水,体现桂林山水的美。学生在仿写时,可以围绕这个线索,通过抓住景物的特点描写来体现它的美。(2)镜头组合法。镜头组合法就是选取不同的镜头画面表现同一主题,使文章形散神聚。如《雨》这篇文章根据文章主旨需要共有三个镜头画面,雨前,雨中,雨后。使文章井然有序,脉络分明,思路清晰,学生仿写起来也很容易。这样能避免学生写起文章来条理不清,东一句西一句的,让人摸不着顺序。(3)抓小放大法。学生写文章时不能面面俱到地去写,这样学生可能总会着眼于那些大的事件做详述,但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对大的事件从认识角度地切入可能还不够准确,认识深度也不够,所以我们建议学生写一些小事,并且抓住小事中的某个细节作详尽地描述,这样我们才能把文章写活。例如在给学生作阅读训练的时候朱自清的《背影》就是很好的范文,学生可以仿写父亲在为“我”买桔子时这一细节,这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很好的写作方法。(4)一波三折法。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记事曲折才动人,一波三折才能让读者回味无穷。文章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打破常规,也就避免了平淡无奇。
(二)课外阅读,实现材料积累。
1.无效阅读。所谓无效阅读就是学生只是读书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而不去学作家的写作技巧。2.有效阅读。学生的生活范围是有限的,想要积累更多的材料读书是最便捷的途径,所以在读书的同时,要有意识地摘抄好词佳句,积累材料,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在写作中去借鉴和应用做到有效阅读。
四、落实写作训练课,提高写作水平。
(一)失控和实效的写作课堂现状
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往往变成了简单的老师布置作文,学生写作文。学生们倒也热热闹闹地写,没老师什么事。到了中高年级老师自认为在低年级对学生已经有写作方面的知识指导,再无须指导,完全可以独立写作了……这种作文教学称之为失控。
作文完成之后,老师找找错字,改改病句,写上简单的批语。这次的习作也就尘封了。没有开展行之有效的作文讲评课,也就不存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一次习作练习最后只是换来一个等级而已。这种作文教学称之为失效。
(二)改变失控和实效的写作课堂现状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明确地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所以在不同的年级我们要对学生做不同的写作技巧的指导,这是必不可少的。例如小学高年级写作指导应该从这几方面切入。首先是文章的内部。它包括文章立意的设定,材料的选取,语言的润饰。其次是文章的外部结构形式。它包括文章的段落安排,段与段的衔接与过渡,首尾呼应,段落内部的层次关系等。
对于文章立意的设定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要突出。让读者阅读之后知道你想表达一个什么中心,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材料的选取最好做到写别人不能写的,避免全班作文材料重复,即使是同一个材料能从不同的角度做切入,为文章的中心服务。语言的润饰需要多使用修辞,多引用名言警句,多使用书面语言,避免口语化,多使用被动词汇,精心锤炼语言。对于文章外部结构形式的安排,适当的分段叙述,不能无头无尾,也不能首段和尾端太长,要做到首尾呼应,段落层次分明,衔接自然连贯。这就要求语言要有逻辑性,避免重复赘余,有适当的连接句和过渡段,将材料有机地衔接和融合一体。最后要让学生有写作的常识,例如了解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写作手法,开头结尾的方式……只有巧妙地运用写作技巧才能写好文章。
习作后的讲评往往被老师和学生忽视,只有做好讲评学生才会取长补短不断进步。讲评课不能流于形式,要做细致的优劣分析。优的方面发扬、提升;劣的方面舍弃、改进。
(三)杜绝学生网络抄袭的作法。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整个社会阅读日渐快餐化,浅显化,已经造成了人的思维懒慵,定势,不得不说我们的学生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网络随时有文章可以照搬迁移。在肯定信息技术方便生活、学习的同时,也让我们的语文作文教学变得失控和失效,不得不说这是社会进步后又一个遗憾。
随着教育的不断革新,作文所占分数的比重日益加大,我们一定要培养好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