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建荣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
余建荣
目的 评价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以及死亡情况。结果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5、10、15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0.98±4.30)、(8.85±4.52)、(3.20±2.95)明显低于对照组(13.68±6.05)、(12.32±5.34)、(9.89±3.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86.0%)明显高于对照组优良率(4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效果以及患者生命质量,疗效显著。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疗效
高血压脑出血为一种严重的高血压并发症,具有“三高”特点,高发病率、高致病率以及高死亡率,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1]。当前临床主要采用手术方法以及保守方法治疗,随着临床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治疗中开始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效果显著[2]。本研究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评价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2月婺源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40~66岁,平均(53.0±1.5)岁,平均出血量(46±12)mL;观察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8~70岁,平均(52.0±1.1)岁,平均出血量(50±11)mL,患者入院后经CT确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具有颅内血肿清除术适应证。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降压、抗感染、脱水以及对症等内科保守治疗,观察组术前血压控制为150~160/110~120mmHg(1mmHg=0.133kPa)。经头颅CT引导下定位,注意避开重要的大血管以及脑重要功能区,明确穿刺方向以及深度。实施局部浸润麻醉后,采用长度适合的YL-1型粉碎针,于电钻驱动,从定位处缓慢钻入,钻透硬脑膜,三通管内插入钝头针芯,并缓慢推入到血肿腔中,从侧管将5mL注射器缓慢负压吸引。采用无菌生理盐水,进行反复冲洗。每次用量不能超过5mL,之后将2mL生理盐水以及尿激酶2万~5万U注入到血肿腔内,夹管2~4h后,打开引流,每天冲洗2~3次。血肿破入脑室系统者,积极实施腰椎穿刺脑积液置换术,若有必要增加侧脑室穿刺引流。若查看引流液红色不明显或经CT复查血肿基本清楚,夹管24h拔除引流管,一般设置引流时间为3~7d。在血肿清除过程中,若有流出新鲜血液,需先采用0.1%冰肾上腺素盐水进行反复冲洗,之后将凝血酶或立止血注入到血肿腔内,待稳定8h后打开,之后将尿激酶液化注入引流,若有必要可实施开颅手术。
1.3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中华医学会关于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的标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5、10、15d根据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级临床治疗效果,可划分为优、良、中、差、恶化、死亡。优:NIHSS减少为91%~100%,病残程度为0级;良:NISHH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Ⅰ~Ⅲ;中:NIHSS减少为18%~45%;差:NIHSS减少小于18%;恶化:NIHSS减少评分有明显增加;死亡。有效率为优良率[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5软件包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情况比较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s)
组别例数用药前用药后5d10d15d对照组4013.41±5.1213.68±6.0512.32±5.349.89±3.31观察组5014.68±9.7210.98±4.308.85±4.523.20±2.95 t值0.96763.05446.592110.5781 P值>0.05<0.05<0.05<0.05
2.2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对照组40例,优10例,良9例,中14例,差7例,优良率为47.5%;观察组50例,优28例,良15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为86.0%,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5,P<0.05)。
高血压脑出血多发生于冬春季,该疾病可在短期内血肿明显增加,血肿压力明显增加,周围脑组织受损、坏死[4]。随着血肿周围形成半暗带、早期血肿扩大,疾病不断恶化发展。因此临床治疗颅内巨大血肿关键在于,有效清除血肿。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脱水、降低颅内压、止血治疗,用于治疗出血量小于30mL的患者效果良好,但对于治疗较大出血量患者则效果不佳。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颅内清除术逐渐被开始用于临床治疗中。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为一种用于治疗脑出血的新技术,通过建立有效清除血肿的通道,经针腔将血肿排除,且治疗过程中不会伤及邻近组织,维持颅内压稳定,可有效改善颅内高压[5-6]。相较于内科保守治疗方法,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对脑组织造成的损伤较小,CT显示下可直至血肿区,可早期有效改善血肿压迫;且该方法也适用于肝、肾、肺以及心功能患者,甚至可用于治疗难以治疗的颅内深部血肿;尿激酶注入到血肿腔内,可加快清除血肿[7-8]。本研究结果显示,用药后观察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操作简单方便,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血肿清除速度快,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应用安全可靠,值得应用推广。
[1] 余玉银,程彦,徐顺鹏,等.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基底节脑出血76例临床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9):22-24.
[2] 张智勇.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分析及防治[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4):119-120.
[3] 王勇,耿燕.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3):5-7.
[4] 李海燕,高崇恒,樊丹娜,等.急诊干预对防止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临床意义[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0):1572-1574.
[5] 张文田,赵晓,金晓烨.微创血肿清除术结合肝素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8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5):119-120.
[6] 付君民,贺永军,刘恩合,等.丹红注射液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吸收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研究[J].河南中医,2014,34(B6):85.
[7] 符慧芬,于正涛,翁秀珍,等.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防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6):4051-4053.
[8] 李琼,冯来会,刘伯语.高血压脑出血患者TNF-α表达与血肿周围组织细胞凋亡的关系[J].江苏医药,2014,40(14):1665-1667.
[摘 要] 目的 评价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48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给予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69.8±15.1)min、术后出血量(70.5±15.1mL)及淋巴结清除数量(6.5±2.2)个均优于对照组(99.7±21.1)min、(155.7±30.1)mL、(3.1±1.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3%低于对照组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3年淋巴结转移复发率及生存率与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结肠癌;疗效
10.3969/j.issn.1009-4393.2015.28.033
江西 333200 婺源县人民医院 (余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