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敢于提問、擅于提问是学生掌握新知识,进行创新创造的必要条件之一。新形势下教育目标要求应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勇于质疑,乐于发问,成为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基本的史实知识,还应教育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增强其问题意识,使其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讨解决。本文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详细探讨,研究具体的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意识;培养
初中历史博古通今,内容含量丰富,历史史实众多。然而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并不应只是简单记忆,熟知了解。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度剖析,质疑发问,探索总结,如此才能使历史教学效果最优化。教师可以通过营造教学环境、创建学习情境、有效教学评价、开展探究活动等不同方式促进学生发问思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并使其学会运用历史思维进行探索研究。
一、营造民主教学环境,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前提。在课堂中学生之所以不敢提问,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害怕教师的权威,担心自己提出错误问题被否定。这样造成了学生都不敢质疑以及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如此一来就很少人愿意提问,课堂氛围就会很冷清。因此,教师应积极创建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善于表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与学生平等相待,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宰者,师生之间建立融洽和谐关系。并且学生在参与交流历史相关问题时,教师要给予发言学生积极的鼓励和肯定,使他们增强自信,敢于质疑教材知识,继续大胆提问猜测,表达对于历史问题的不同观点或意见。这样长久坚持就能形成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逐步增强学生主体意识,积极提问探究。此外,除了班级融洽氛围的营造,学校还应建立敢于提问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受到校园大环境的影响,敢于挑战权威,积极培养问题意识。
二、指导学生自学教材,深入学习发现问题
学生自学课文对于强化他们的问题意识也非常重要。首先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预习课文,并提前搜集查阅资料,在导学案的引导下了解教学内容,完成课堂练习。其次,可以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知识梳理,组内成员相互提问讨论解决疑难。再次各小组间选取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学生有疑问可以提出,小组给予解答。这样通过自习可以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潜能,勇于质疑,解决问题。
三、积极创设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提问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与教材历史内容相关的学习情境,以此让学生融入教学中,感受历史景象,激发历史情怀,理解历史知识。通过情感触动,在教师的适时引导和帮助下,深入剖析,质疑提问。创建学习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将历史课文相关的历史插图、影视视频、声音录像等作为素材,创设直观形象的历史情境;也可以将历史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展现于熟悉的生活中;还可以结合课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发现。在多样化的学习情境影响下,学生对教材内容将有更深体会,并进行积极思考。例如:在讲解“开元盛世”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开元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筒车”、“曲辕犁”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和想象,了解当时农业的发展。再播放一段有关开元盛世的视频资料,让他们通过直接的观看影音了解唐朝开元年间的政治、经济、手工业的全盛发展景象,想象当时的繁荣盛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并通过此情境深入思考,提出疑问:为什么唐朝这个时期可以取得如此的盛世局面,是如何取得的,其他时期为什么没有?如此进行质疑探究,将能使学生对于开元盛世了解的更加清楚,学会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发展。
四、实施科学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乐于提问
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于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有着积极作用。教学评价的进行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就此结束,而是其新征程的开始。教师积极正确的评价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自身闪光点和成长空间,而且可以使其感受到提问的快乐,享受提问的过程,增强提问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恰当运用教学评价。在学生质疑提问时,即使问题可能很浅显或者没有价值,教师都不要给予他们直接的否定或批评,否则会严重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不敢再进行提问。而针对这种情形,教师首先应鼓励和赞扬学生的积极主动,并尝试着进行追问,了解学生提问的想法和思路,并适时给予正确引导和指正,使其认识到自己提问的缺陷和误区,拓展思维,再次深思,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
五、开展课外小组活动,促进学生提问探究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不只能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在课堂之外也存在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延伸,开展不同形式的课外小组活动,以此促进学生提问探索。例如:在学习“戊戌变法”章节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小组,相互合作,阅读教材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经过、结果、意义及失败的原因,并最终撰写论文“戊戌变法之我见”。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够深入学习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相互讨论,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纪念馆,近距离接触历史实物和相关景观,引发学生提问探究。此外,教师还可以布置更多的与教学相关的课题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实践过程中提出质疑,合作探讨。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习,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有益,同时也将提升其综合历史素养和能力。
结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教师、学校与学生的共同努力,将这个目标在教学中时刻体现,以此激发学生提问精神。当然在实施过程中,初中历史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质量,避免多而不精。有技巧的指导学生深入思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其可以感受到提问的快乐,享受提问探索的过程。当学生能不断的提问、发现时,将推动历史教学达到更高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文芳.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3(5):144-144
[2]赵叶平.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研究[J]. 教育, 2012(1):00091-00091
[3]马风云.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讨[J]. 速读旬刊, 2011(10)
作者简介:张淑华(1968.10—),女,本科,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庆阳中心学校。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