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立华
摘要:保护环境是重要的社会公德,也是新课程下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价值目标。语文教学活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高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环境教育,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反过来也提升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两者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
关键词:高中语文;渗透;环保教育
一、分析课文内涵,深挖环保素材
中学语文课文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蕴含着环保教育方面的好素材。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阵地。我们要在教学中把握好时机,巧妙渗透。
如高中教材必修一课文《沁园春·长沙》,它除了让我们从诗人昂扬炽烈的革命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外,也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此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引发学生感受地球母亲的美丽可爱。再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佳作。读着这篇散文,一幅清新、美丽的景象立即映现眼前: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像朦胧的幻梦。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诗情画意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将文本中的清新环境与现在的自然状况进行对照。学生通过对照思考后,必然感受到社会无论怎样发展,都需要一个天地人和谐相处的自然环境。同时,让学生感受其情,深入其境,反复朗读。尤其是有表情地朗读,能与文本产生共鸣,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进而唤起他们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情感。教师挖掘文本蕴含的环保素材,渗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不仅语文课本有这样的素材,语文读本中也有直接或间接可以用来进行环保教育的好素材。如语文读本②中徐迟的《黄山记》,作者将大自然人格化,用独特的手法勾勒黄山奇景。“它煞费心机,创造世界”“大自然又毫不悭吝地赐予了几千种植物”“大自然布置完毕,显然满意了”,读完这些文字,我们心中不贮满澎湃的诗情吗?教师在引导学生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景色的同时,还应唤起学生热爱我们的时代、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激情,将有关环境知识有机地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入情入理的讲析,让学生明白破坏环境对人类的危害,会给我们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进而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环保教育应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润物无声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感情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可态度。其实,进行环境教育并不需要占用太多时间,只要教师适时的三言两语,久而久之就能收到滴水穿石之功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深挖教材潜含的内容,找准文本与环境教育结合的切入点,在语文知识的讲授中巧妙渗透环境意识,加深学生珍惜环境的情感。
二、指导学生写作,激发环保意识
语文学科的“文道合一”“文以载道”的特性决定了语文教育与环保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要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将学生环保意识培养作为重要的价值目标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融于高中语文学科教学中。而学生习作本身就是语文学科最有效的基本技能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训练方式。每个学期有计划地安排二三次环境内容的作文,做到语文训练和思想教育相辅相成。
结合散文、游记等体裁可给学生安排题为《校园新貌》《春到校园》《家乡的春天》等作文,让学生在抒发对这些美景的喜爱的同时,既得到了美的教育,又激发了环保意识。如可以以“提高环保意识”为话题,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写作之前,指导学生理解人类自身行为对环境产生的正面与负面的影响,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全面看待环境问题。写作中学生展开多角度思维。有的以《闽江河两岸》为题写闽江河的污染;有的以《鱼虾对话》为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写成寓言故事,写鱼虾受污染之后的种种惨痛之事;有的以《咱们村的环保纪事》,写村开展环保工作之后的先进事迹;还有的写《村里的保洁员》《文明村里故事多》《话说文明镇建设》……这样,通过写作提高了学生的环保素养,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善待地球,才能善待自己。
三、在语文活动中对话环境教育
教师不仅要将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贯穿在所教的课程中,而且应该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强化学生保护环境的紧迫感。
一是利用各种语文活动适时渗透环保教育。通过开展環保小故事的创作、绿化环境的漫画设计、手抄报的制作等语文活动,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亲身体验中不仅获得环保知识,而且培养了接触社会、获取信息、与人合作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是利用新闻信息进行环境教育。当今新闻媒体快速发展,其图、文、声、色并茂的特点,为学生及时了解环境信息提供了捷径。我们在培养学生关心新闻习惯的同时,可有意识、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了解那些近在咫尺且触目惊心的、由于环境破坏导致的恶果,在课堂上组织学生适时进行讨论,这样既考验学生捕捉信息的敏锐程度,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又能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的目的得到实现。
三是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环境教育。当前,城乡污染日益严重,我们可利用语文综合实践课等机会,带学生到垃圾填埋厂、河边等地方进行实地考察,并不失时机地告诉学生:“美丽中国”,美在山川,美在文化,更美在人文;“美丽中国”,没有了最美中国人,如无根之萍、无源之水,不具生命之美丽。以此促进学生观察与思考,活生生的印象、深刻的感触,必然引发学生心灵上的碰撞。回到课堂的环境保护问题中,教师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定能激发学生保护生存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收到良好的教育实效。
盛世环保,教育为先。对高中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胸怀“绿色”理念,那么语文教学一定能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成功地渗透环保教育,收到可喜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