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赟吉
摘要:数学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一直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高中的数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老师无法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能探索更多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同时更好地结合多媒体进行数学教学,以便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重难点;课堂提问
一、能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每一堂课都要有一个重点,而整堂的教学都是围绕着这个重点来逐步展开的。为了让学生明确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在上课开始时,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将这些内容简短地写出来,以便引起学生的重视。讲授重点内容,是整堂课的教学高潮。教师要通过声音、手势、板书等的变化或应用模型、投影仪等直观教具,刺激学生的大脑,使学生能够兴奋起来,对所学内容在大脑中刻下强烈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如解析几何第二章的《椭圆》第一课时,其教学的重点是掌握椭圆的定义和标准方程,难点是椭圆方程的化简。教师可从太阳、地球、人造地球卫星的运行轨道,谈到圆形台面的直观图、圆萝卜的切片、阳光下圆盘在地面上的影子等等,让学生对椭圆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为了强调椭圆的定义,教师事先准备好一根细线及两根钉子,在给出椭圆在数学上的严格定义之前,教师先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小于细线的长度),再让两名学生按教师的要求在黑板上画一个椭圆。画好后,教师再在黑板上取两个定点(两定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细线的长度),然后再请刚才两名学生按同样的要求作图。学生通过观察两次作图的过程,总结出经验和教训,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自己得出椭圆的严格的定义。这样,学生对这一定义就会有深刻的了解,尤其是上台板演的那两位的同学,更是终生难忘了。
二、正确掌握课堂提问方法,课堂提问梯度化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必须要遵循学生的思维模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在步步深入中引入课堂所学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问的时候掌握提问的基本方法,实现提问的梯度化。
(一)实物引入,事先点题
课堂提问的第一步势必要和课堂所要学的内容有关联,首先要提出一些较容易回答,又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思考,让学生初步明白课堂所学内容。
例如,在苏教版高中数学必修2立体几何“平面”一节的教学中,教师提问:在学校里,我们所见的黑板、操场、桌面、湖面等都是属于平面的概念,大家还能够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例子是平面的吗?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询问:刚才同学们所说的例子都不错,那么,现在有谁可以总结下平面的概念吗?
通过一步步的问题引导,从例子到具体的理论总结,问题由具体变为抽象的概念,点出了本堂课所需要学习的问题,难度有所加大,而所学的内容也在提问中得到了揭示,对后期教学具有很大帮助,有助于真正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步步深入,研探新知
学生初步了解课堂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后,老师再进一步深入的提问,提出一些和知识更具关联的问题,进而和学生一起研探新知。
例如,教师在揭示了平面的概念后提问,在平面几何中怎样画直线?学生画出了直线之后,老师通过进一步的解说、类比和迁移,最后得出平面的画法:水平放置的平面通常畫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锐角画成45度,且横边画成邻边的2倍长。
随着问题的不断深入,新的知识逐步展现在课堂上,梯度化提问的方法将课堂教学知识连贯地串并起来,有条理地教给学生,进而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三、带动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思维潜能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而更加注重对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的掌握。教学的关键目标,是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主动的参与者。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应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如此一来,可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这样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要达到带动学生思考、开发学生思维潜能的效果,可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的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每隔一段时间选取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提问,可促进其思考,及时发现其知识疏漏并加以教导。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宜经常选取数名学生上黑板解题。通过这种方法,可及时了解不同的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了解程度,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不足,以便因材施教,及时查漏补缺。在选取被提问的学生和解题的学生时,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照顾到所选学生的范围,尽可能地让全班学生都得到锻炼机会,都得到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的机会,从而促进班级整体学习成绩的提高。二是针对具有不同弱点的学生,进行专门的锻炼。如果某名学生在某个知识点的学习程度有所不足,就对其着重进行含有相关知识的针对性锻炼,从而帮助其提高学习成绩。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认识误区或者认识不够充分的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若能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使学生对该问题的印象更深,对该问题的理解更透彻,并为学生的进一步深入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逐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例如,一道判断题,题目是:如果5x<0,那么x∈{x|x≤0}。有大量学生会将这道判断题判为“错误”,他们认为:如果5x<0,那么x肯定是负数,只会小于0,不会等于0,因此不能用≤号。通过对这道题目的批改会发现大量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认识误区,如不带学生走出这一误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将会遇到很大的认知障碍。因此,教师很有必要专门为学生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并带领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采取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问题,大胆地突破各种条条框框的束缚,寓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就能做到让学生愿意学数学,喜欢学数学,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崇永升,《如何有效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效率》2010年16期
[2]刘正刚,《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课堂效率》2011年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