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珊珊,王颖,张东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大庆 163319)
中性蛋白酶是一类在中性pH 条件下作用于蛋白质肽键的蛋白酶[1],其能将大分子蛋白质迅速水解成肽类和部分游离氨基酸[2],具有广泛的市场价值,被应用于纺织、医疗、皮革、食品等行业[3-4],但中性蛋白酶产量低,成本高,发酵不稳定等,为了提高酶活性,世界各国科研工作者主要在蛋白酶基因的筛选,基因序列[5-6],克隆表达[7]等方面进行研究。比如杨庆云等[8]用鸟枪法克隆得到嗜热脂肪芽孢杆菌的中性蛋白酶基因,该基因表达量提高了约30 倍。茆军等[9]成功克隆了高温中性蛋白酶基因,并在毕赤酵母中正确表达。
此前对中性蛋白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蜡状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而对解淀粉芽孢杆菌中性蛋白酶的研究相对较少。解淀粉芽孢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细菌,与枯草芽孢杆菌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10-11],它具有较强的胞外酶分泌能力,是淀粉酶、蛋白酶的一些主要酶制剂的生产菌株[12]。研究以中性蛋白酶生产菌株解淀粉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对其中性蛋白酶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获得了具有一定活性的中性蛋白酶。
解淀粉芽孢杆菌购自中国工业菌种保藏管理中心,E.coli BL21(DE3)与质粒PET-28a 由实验室保存,Taq DNA 聚合酶、限制性内切酶BamHⅠ、SalⅠ、T4-DNA 连接酶购于大连TaKaRa 产品,IPTG(异丙基-β-D 硫代半乳糖苷)、DNA 提取试剂盒、胶回收试剂盒、质粒DNA 小提中量试剂盒购自北京博大泰克生物有限公司。
1.2.1 培养基配制
蛋白胨2.5 g、牛肉膏5 g、酵母膏2.5 g、葡萄糖2.5 g、氯化钠2.5 g、琼脂5 g、蒸馏水500 mL、pH7.0。将菌种放入培养基,在30 ℃培养箱中培养2~3 d[13]。
1.2.2 解淀粉芽孢杆菌总DNA 的提取
以解淀粉芽孢杆菌为材料,采用细菌基因组DNA 快速提取试剂盒,提取菌株的总DNA,并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总DNA 的含量,在-20 ℃保存备用。
1.2.3 解淀粉芽孢杆菌中性蛋白酶基因的克隆
根据Gene Bank 中报道的解淀粉芽孢杆菌中性蛋白酶基因序列(登录号为:M36723.1),借助OLIGO 生物学软件设计,并在正反向引物中添加BamHⅠ和SalⅠ酶切位点,序列如下:
正向引物:CGCGGATCCGTGGGTTTAGGTAAG AAATTG
反向引物:GCGTCGACTTACAATCCGACTGCAT TCC
通过PCR 技术扩增中性蛋白酶基因,反应体系50 μL,扩增条件为:94 ℃预变性5 min;94 ℃,变性40 s,50 ℃退火40 s,72 ℃延伸1.5 min,35 个循环;72 ℃后再延伸10 min。将PCR 产物回收纯化后与PMD18-T Vector 进行连接,转化DH5α 感受态细胞,并涂布在Amp、X-Gal、IPTG 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培养12~15 h 后进行蓝白斑筛选,挑取白色菌落放进含氨苄的LB 液体培养基中振摇培养,送到上海生工公司进行测序,将其正确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MD18-T-npr,并进行同源性比较。
1.2.4 重组质粒的构建
将经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MD18-T-npr 和PET-28a 分别用BamHⅠ和SalⅠ进行双酶切,采用试剂盒回收纯化。将纯化后的目的片段和PET-28a置于10 μL 反应体系中进行连接,16 ℃连接12 h,过夜培养,随后将重组质粒转到E.coli BL21(DE3)中,把平板上的白斑转化子用PCR 和双酶切进行鉴定。
1.2.5 重组质粒的诱导表达
将构建成功的BL21/PET-npr 工程菌株接种于5 mL 含卡纳抗性的LB 液体培养基中,37 ℃振荡培养过夜,按1%的接种量转接于新液体培养基中继续培养至OD600为0.6~0.8 h,此时加入IPTG(终浓度为1.0 mmol·L-1),37 ℃诱导4 h,以未诱导菌为对照。取适量的菌液在4 ℃8 000 r·min-1离心10 min,取上清液进行SDS-PAGE 分析,具体方法参照文献[14]。
IPTG 是一种作用极强的诱导剂,能够启动E.coli BL21(DE3)中lac 启动子的转录,但并不是IPTG 添加的越多就越好。
(1)按照上述的方法,选取不同IPTG 浓度(0.2、0.4、0.6、0.8、1.0 mmol·L-1)进行诱导,在37 ℃保温2 h 后,测得酶活力进行分析。
(2)确定最佳的诱导温度,试验以IPTG 浓度为0.8 mmol·L-1,在不同温度条件下(20 ℃、25 ℃、30℃、35 ℃、40 ℃)诱导2 h 后,对酶活力的影响。
(3)考察不同的诱导时间(1、2、3、4、5 h),其他条件固定不变(IPTG 浓度为0.8 mmol·L-1,温度在30 ℃)进行诱导,确定最佳诱导条件。
1.2.6 蛋白酶活力的测定
按照标准GBT 23527-2009,将1 mL 酶液与1%酪蛋白1 mL 混合,在pH 7.5,40 ℃条件下,每分钟反应产生1 μg 酪氨酸所需要的酶量为1 个酶活力单位(U)[15]。
根据所设计的引物,以解淀粉芽孢杆菌染色体DNA 为模板,进行PCR 扩增。电泳检测反应结果如图1。在1 566 bp 处可见一条与预期大小相符的特异性条带。
将PCR 产物和质粒PET-28a 分别用BamHⅠ和SalⅠ进行酶切,酶切产物经纯化回收后,用T4DNA连接酶16 ℃过夜连接,将其转化感受态细胞中,得到重组质粒PET-28a/npr,挑取阳性克隆并提取质粒进行双酶切验证,如图2 所示,得到一条约5 369 bp与质粒PET-28a 大小相符,和另一条1 566 bp 与目的片段大小相符,表明重组质粒构建成功。
图1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中性蛋白酶基因扩增电泳图Fig.1 PCR product of npr gene in the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图2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Fig.2 Enzyme ident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plasmid
将上述重组质粒发送到上海生工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测序。得到的基因全长为1 566 bp,编码一个由522 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通过BLAST软件对中性蛋白酶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发现测序结果与Genebank(登录号:M36723.1)中解淀粉芽孢杆菌中性蛋白酶基因序列具有100%同源性。证明重组质粒PET-28a/npr 构建成功。
将鉴定过的阳性菌转入含有卡纳抗性的大肠杆菌中,按照试验方法对重组子进行诱导表达,离心收集上清液,根据SDS-PAGE 进行分析,结果如图3,经过诱导的重组子PET-28a/npr 出现一条明显特异性蛋白条带,分子质量约为57 kDa,该条带大小与基因序列推导的蛋白大小相符,而未经IPTG 诱导的重组蛋白和经IPTG 诱导的空载体则都未出现此条带,此说明解淀粉芽孢杆菌中性蛋白酶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成功的表达。
图3 表达产物的SDS-PAGE 鉴定结果Fig.3 Identification of the expression product by SDS-PAGE
2.5.1 最佳诱导浓度的确定
如图4 所示,随着诱导浓度的增大,中性蛋白酶活力逐渐上升,在IPTG 浓度为0.8 mmol·L-1时酶活力达到最大,继续加大诱导浓度,酶活力反而不高。
图4 IPTG 浓度中性蛋白酶酶活力的影响Fig.4 Effects of concentration of IPTG on neutral protease enzyme activity
2.5.2 最佳诱导温度的确定
温度决定蛋白可溶性的一个重要因素,诱导温度过高容易以包涵体形式存在,温度过低酶活力降低,结果如图5 所知,随着温度的升高,在30 ℃时酶活力达到最大值,继续加热不利于酶活力。
图5 温度对中性蛋白酶酶活力的影响Fig.5 Effects of temperature on the neutral protease enzyme activity
2.5.3 最佳诱导时间的确定
如图6 所见,诱导1 h 后融合蛋白就有一定量的表达,随着诱导时间的增长,中性蛋白酶酶活力缓慢升高,诱导时间在4 h 时,酶活力达到最大,而继续诱导酶活力并没有提高,因此最佳诱导时间为4 h。
图6 诱导时间对中性蛋白酶酶活力的影响Fig.6 Effects of induction time on the neutral protease enzyme activity
将重组菌按照上述最佳IPTG 诱导条件进行培养,裂解细胞离心取上清液,检测其蛋白酶活性,并做空白对照试验,结果显示重组大肠杆菌阳性菌的表达产物最高酶活力达到450 U·mL-1。
中性蛋白酶的研究开发工作在上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国外最早开展基因克隆表达的有关工作,1953年Fuji[16]等从嗜热脂肪芽孢杆菌CU21 中成功克隆了中性蛋白酶基因,并将其转入另一菌株(MD-3)中进行表达,产酶量比供体菌高出15 倍。除此之外,有地衣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等在内的10 余种芽孢杆菌来源的蛋白酶基因得到了克隆表达。目前,商业上所用的中性蛋白酶大部分来源于芽孢杆菌属,中性蛋白酶在商品酶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因此,利用基因克隆技术提高中性蛋白酶的产量,并对其性能进行改性,为中性蛋白酶的应用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试验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用PCR 扩增得到中性蛋白酶,利用表达载体PET-28a 在大肠杆菌中高效的表达。并采用SDS-PAGE 电泳进行分析,对诱导浓度、时间和温度进行优化,最高酶活性达到450 U·mL-1,在今后的试验中还将进一步分离纯化,获得的纯酶用于重组中性蛋白酶的酶学性质及其应用的研究,这将最大化提高中性蛋白酶的产量和活性,为工业生产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1]王俊,苏国万,赵谋明,等.产中性蛋白酶种曲培养基的优化及酶学特性研究[J].现代食品科技,2012,28(8):1002-1006.
[2]粟桂娇,阎欲晓,陈春宁,等.双水相萃取分离米曲霉中性蛋白酶[J].食品科技,2012,37(1):9-13.
[3]张树政.酶制剂工业[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Pastor M D,Lorda G S,Balatti A.Protease obtention using Bacillus subtilis 3411 and amaranth seed meal medium at different aeration rates[J].Braz.J.Microbiol,2001,32(1):1-8.
[5]Tran L,Wu X C,Wong S L.Cloning and expression of a novel protease gene encoding an extracellular neutral protease from Bacillus subtilis[J].Journal of Bacteriology,1991,173(20):6364-6372.
[6]Donohue M J,Roques B P,Beaumont A.Cloning and expression in Bacillus subtilis of the npr gene from Bacillus thermoproteolyticus Rokko coding for the thermostable metalloprotease thermolysin[J].Biochemical Journal,1994,300(2):599-603.
[7]张红梅,白云,魏贤斌.等.野生大豆GsRNF12 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载体的构建[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3,25(4):15-17.
[8]杨庆云,江行娟,吴琳,等.嗜热脂肪芽孢杆菌中耐热蛋白酶基因的克隆[J].生物工程学报,1991,7(3):207-212.
[9]茆军,王玮,张志东,等.高温中性蛋白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及验证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8,45(5):956-959.
[10]车晓曦,李校堃.解淀粉芽孢杆菌的研究进展[J].北京农业,2010(3):7-9.
[11]Chen X H,Koumoutsi A,Scholz R,et al.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complete genome sequence of the 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um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FZB42 [J].Nature Biotechnology,2007,25(9):1007-1014.
[12]Vehmaanpera J,Steinborn G,Hofemeister J.Genetic manipulation of 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J].J Biotechnology,1991,19(2-3):221-240.
[13]朱林江,郑飞云,赵亚洲,等.Rep -PCR 应用于快速鉴定啤酒污染菌的研究[J].生物工程学报,2006,22(6):1013 -1020.
[14]Teng D,Wang J H,Fan Y,et al.Cloning of β-1,3 -1,4- glucanase gene from Bacillus licheniformis EGW039(CGMCC 0635)and its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BL21(DE3)[J].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ogy,2006,72(4):705-712.
[15]许波,穆跃林,黄遵锡,等.中性蛋白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载体的构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22(1):47-50.
[16]Fujii M,Takagi M,Imanaka T,et al.Molecular cloning of a thermostable neutral protease gene from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in a vector plasmid and its expression in 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and Bacillus subtilis[J].J Bacteriollogy,1983,154(2):83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