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职业学校文化对接的学理性分析

2015-08-06 01:39吴晓彬
亚太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企业文化

文/吴晓彬



企业与职业学校文化对接的学理性分析

文/吴晓彬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为计划经济体制下以学校培养为主的体系,这一模式造成了职业学校与企业二者之间的先天文化断层严重,也导致了学生进入企业无法满足其人才需求的后期后果。文章从二者文化对接的若干维度,包括功能维度,结构和要素维度,冲突维度阐释如何以二者的特征性为参考将职业学校由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逐步转向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素质的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企业文化;职业学校文化;文化对接

随着2014年3月在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成果发布会上,课题负责人余祖光呼吁职业教育亟待补上“产业文化一课”,近期对于这方面相关的研究内容也在逐渐增多。首先,企业文化与职业学校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中两个不同类别的文化,要将二者进行深层次的对接融合就必须要考究二者对接的相通性和差异性。笔者以为,基于跨文化研究以下的三个维度,可为理论体系的支撑找到答案。

一、企业、职业学校文化的功能维度

企业是职业学校人才的输入源和输出地,职业学校的学生在走入社会,迈向市场的同时均是以企业作为就业的载体。在这一过程里,不仅仅是学生到从业者身份的转变,更是学生自身具有的校园文化素质到成为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的转变。从时间跨度来看,只有尽早的实现二者文化的融通才能加快学生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企业文化的产生背景与企业的产生和发展是同根同源的,但是直到20世纪下半期企业文化的力量才逐渐被人们所认可,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在美国的物质条件、科学技术、规章制度的完整性和严密性都不比日本水平低的情况下,日本的生产率超过了美国并占领了许多原属于美国产品的市场。职业学校的文化渊源于人类文明的进步,从历史上来看,西方和我国社会对于职业学校文化的产生意见莫衷一是,存在着很大的争议。20世纪30年代期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社会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的完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阶级矛盾凸显,这对西方的大学校园产生了负面影响,就此西方对于青年文化研究的议题出现,但迄今为止西方并未正式提出“学校文化”概念。在我国学校文化最早产生于社团的实践性活动之中倾向于对学校内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可见在当时它的含义是不全面的。职业学校文化是顺应着其他社会主体的发展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当下,就其内在功能而言,职业学校的文化主要是为了作用于受教育主体的需求,即满足职业学校的学生获得生存技能知识的需要,形成一定社会角色的需要,学习基本社会行为准则以及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的需要。从社会现象的角度来看学校与政治、经济科学等其它社会领域构成了庞大的社会系统。职业学校与经济社会的企业之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为了达到交流的最佳状态二者需要以文化为载体具有信息,能量的沟通。它不仅满足了为企业输送具有一定文化素质的从业者提高学校的高质量就业率,而且降低了岗前职业素养培训的资源成本。

二、企业、职业学校文化的结构和要素维度

纵观各国先进的企业文化构成结构,未曾见哪些国家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要素。从现代企业的共同特征和改革趋势出发,企业文化包含了4种必不可少的要素它们为校企文化对接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点:其一,企业生存下去所处的业务环境它包含了经济市场,顾客,竞争者,政府宏观调控和科学技术,经济市场是两者共同的生态环境;其二,企业组织内部供群众认可的信仰即价值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它是长期对于劳动生产的经验性汇总同时也是企业高管需要灌输给劳动者的行为准则规范,对于企业而言价值观是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包括了在企业中如何与工作伙伴沟通、交往,包括了对待工作任务的态度;其三,共生英雄和情势英雄,英雄的产生是企业员工价值观的具体化,他是员工的仿效对象,缩短了企业目标与个人追求之间的距离建立两者的现实联系。其四,企业风格,习惯传统,仪式规范等,它是企业文化价值观的外显,也是企业内部“共识”的外部体现,价值观的存在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的粘着点,而这个粘着点就需要企业管理行为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管理以价值观为蓝本,行为规范为书面性的物质载体使得企业文化符合其战略发展的要求。这与职业学校的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有一定的同理性。

三、企业、职业学校文化的冲突维度

首先,企业文化是具有群体竞争意识的利益共同体,这种特性决定了企业中物质化要素的优先地位也是整个企业文化的出发点。企业通过物质利益共享物质风险的共同承担将企业中的全体员工绑在一起,在这里经济利益刺激着企业各个要素的发展。企业倾向于将经济反馈速度高价值大的产品投入生产,在这里合理的利益获得起主导作用。

其次,企业文化是一种群体性强的文化,企业的成果离不开职工共同的努力,它是超职工个体而存在的,在企业中团队意识、合作精神都是工作环节必备的优秀品质,职业学校注重的是满足个体全面、可持续的发展需求,从根本上来说,职业学校更倾向于将学生看成是每个独立的个体,这样就会忽略对学生沟通协调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学校文化所欠缺的地方。

从国际背景来看,各国职业教育的模式都有所不同,以日本为典型的职业教育主要是从企业内部开始进行,德国奥地利则是“双元制”或者“现代学徒制”以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参与培养学生。我们应当尽早补上产业文化课不足这一漏洞,调整职业学校文化结构,功能要素的构建,以企业文化的特性为参考,从而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瑞,南海.中国现代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文化探微——基于文化学的研究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2: 5-9.

[2]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新动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5-10.

[3].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系列成果案例选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8: 92-96.

[4]舒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文化建设:共容、共融和共荣[J].教育探索,2013,10: 16-18.

作者简介:吴晓彬( 1990-),女,汉,辽宁沈阳,硕士研究生,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8-0211-01

猜你喜欢
企业文化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浅谈怎样做好企业党建思想文化工作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经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