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开颜
多模态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文/宋开颜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际方式和表达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人们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段和符号资源、调动多种感官进行交流,总体上呈现出多模态的特点。因此,多模态语言教学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为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改革教学方式,许多大学都引入了这一新的教学理念。本文尝试分析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构建多模态话语框架下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多模态;英语教学;教学改革
大学英语课作为各个高校的公共基础必修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其特殊性,该课程所面向的学生来自不同院系的各个专业,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何在提高课堂效率,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这一系列问题都是高校英语教师所面对的挑战。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英语课堂中,教师手握粉笔,借助黑板,就能通过唱“独角戏”的方式完成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枯燥乏味,更无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如今,在世界多元化、技术化的背景下,运用数字多媒体技术进行多模态语言教学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教师可运用音频、视频、图片、PPT等资源激发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培养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1.理论背景
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是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支撑。以Halliday提出的“语言是社会符号”和“意义潜势”为基础,从功能语言学、符号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角度出发,构成了该理论的主要框架。多模态话语是指运用多种感官(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和不同符号(图像、动作、声音、语言)构建的话语。多模态话语分析是指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来研究社会符号学。然而,只有结合一定的语境,多模态话语才有意义。1996年New London首次提出多模态化教学这一概念。这种教学理论主张教师在多媒体环境下,运用多种模态获得、传递、接收信息。在教学实践中,鼓励教师利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充分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言学习当中,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关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研究,国外兴起较早。在R.Barthes 1977年发表的论文《图像的修辞》中,他就媒体与模态的关系作出阐释;随后,O'Halloran,K.L主要研究语篇中的多模态现象;另一为学者Royce,T研究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以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等。相比之下,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顾曰国等学者也著有多篇有影响的论文,颇有建树。例如:顾曰国明确指出多媒体教学和多模态教学的区别,同时对单媒体、单模态、双模态、多模态做出阐释。张德禄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和外语教学实践相结合。
3.多模态教学模式的优势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单一模态的教学模式相对枯燥乏味,对语言水平的提高十分有限,而多模态教学模式通过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性,激发学习兴趣,使得课堂学习更加高效。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的不同环节,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多模态教学模式。例如,呈现教学内容时,可将传统的文本才料以动画、音频等形式呈现,创造出有利于语言理解和应用的语境;同时在教学互动环节,可结合网络媒体技术,在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人机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教学评估,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另一重要环节,构建科学,客观,准确的评估体系尤为重要。多模态评估是指采取多模态的模式让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这一测评结果可作为教师的重要参考依据,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总评成绩。采取这一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互评,学生听取他人的观点,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进一步促进合作学习。
1.多模态教学模式与听力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听觉模态几乎是课堂上唯一的模态形式。这种过分强调某种单一模态的语言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容易使学习者产生厌烦情绪,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中实现多模态教学呢?
首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与教师相关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教师所组织的活动应尽可能多的涉及多种模态符号运用。教师可以以教材为依托,借助图片,音频、动画等视觉刺激辅助听力练习。除此之外,也可采用一些必要的触觉手段,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例如,当进行听力课堂活动时,在复述、讨论或角色扮演时,可能会涉及到师生、生生的身体接触。像这样涉及触觉模态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标志着听力课堂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其次,有些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听觉、视觉等多种模态的来源,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情、神态、声音等也是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多模态要素的重要来源。
最后,在采取多模态教学模式的同时,教师应特别注意各个模态之间的协同关系,合理配置,相互协同。在听力教学任务中,虽然要采用多模态配合来完成教学任务,但要注意配比关系,突出强化“听”这一模态,其他模态均应服务于强化提高学生听力水平这一教学目标。
2.多模态教学模式与口语能力的培养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口语能力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学生、教师、学校关注的焦点。在实际口语教学中,教师经常面对的难题是,课堂上学生不愿意主动开口说,课下又缺乏机会和场合练习。如今,在多模态教学模式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是值得研究的热点问题。
由于口语课的特殊性,教学内容不应该单一的以教材为中心,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网络搜集和口语主题相关的最新多模态资料。例如,可以向学生展示国外原版新闻视频、原声电影扩展教材内容,让学生接触到新鲜的语料,为他们创造相对真实的口语环境。在传统的口语练习中,学生只是排排坐,或是组合成小组进行对话讨论。而在的多模态教学模式中,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让学生也走上讲台,通过展示PPT来做报告或演讲,从而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媒体资源让学生对外国原声影片进行配音模仿,或就所学主题进行戏剧表演。这样的课堂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语音准确度,表达流利度,还能锻炼他们的实际交际能力。因为这样的多模态口语练习不仅仅关注言语表达,还要求学生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如表情、手势等。通过这些训练,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在真实语境下的口语会话能力。这种多模态的口语教学模式切实弥补了传统口语课教学模式的不足,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提高口语能力。
3.多模态教学模式与阅读能力的培养
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语言文本为中心的阅读能力已然跟不上时代的需求。在信息传播和交际的每个环节,都活跃着图像、音频、视频和颜色的多模态化。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阅读能力的培养也必须满足时代的变化,将重心转移到多元识读方向,对学生采取多层次的阅读训练,如不同类型符号的识读,不同语境和批判性的识读等。
多模态教学法所培养的多元识读能力不同于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的阅读教学。语言学家胡壮麟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应为学生创造一个“不仅能识读语篇信息,也有能力解释符号和图像,利用多媒体和其他技术工具如互联网构建学习和与他人互动的积极学习环境。”这就要求高校英语教师重视使用多种符号系统,帮助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下,不同的情境里,不同的模态中高效习得语言。相比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多模态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关注到特定语境下不同的文化差异,增强对非文字模态的敏感性和多元识读意识。
综上所述,高校英语教师应在实际阅读教学中应用多模态的教学方法。首先,课前准备阶段应根据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设计出不同模态的教学内容,创造相对真实的语境,并设计好相关问题供学生思考。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互联网,事先将教学材料展示在网络平台上,如电子邮箱,QQ,微信等,学生可自主下载浏览,亦可相互讨论。遇到问题时,可进行实时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第二,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在展示不同模态的教学材料的同时不能忽略传统英语阅读教学中背景知识的讲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原有知识,自然的导入新知识。同时在展示多模态教学内容的同时,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注重挖掘不同模态背后的深层语篇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注意避免滥用多模态资源,不可喧宾夺主,创造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模态课堂教学模式。最后,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在QQ群等网络平台中交流知识、思想、感情等。这种不同于传统教学的反馈模式,能够减少学生的心理负担且可信度较高。
4.多模态教学模式与写作能力的培养
目前,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的写作教学法有成果教学法、过程教学法、体裁教学法等。然而,实际教学效果却不容乐观。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学生只重视背诵各种考试的惯用句型和模板,对写作的基础知识所知甚少,也不感兴趣。在这种情况下,英语写作教学就成了应付考试的鸡肋,根本谈不上创造性的培养。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向学生讲授写作理论、技巧、篇章构建等,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写作形式和结果。而学生却只关心作文成绩,而不关注怎样提高英语写作水平。
在传统的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主要采用的是听觉和视觉的模态。而在多模态写作教学中,双方的各种模态都可以得到利用。例如在训练英语描写技能的时候,教师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官,使语言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活动与实际生活比较贴近。除此之外,多模态化的写作教学能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不必拘泥于写作教材,可以结合一些时事新闻视频的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表达对某一主题或观点的看法。这种不同模态的组合能够给英语写作课堂注入新鲜血液,帮助学生端正学习写作的态度,使他们意识到写好英语文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同时也是一种必备的语言技能。
总之,高校英语教师应打破传统英语课堂单一的教学模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在课堂上利用好、协调好多种模态的语言资源,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作者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娄江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Kress,G.&T.Van Leeuwen.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of Visual Design[M].London: Routledge,1996
[2]The New London Group.A pedagogy of Multiliteracies: Designing Social Futures[M].London: Harvard EducationalReview,1996
[3]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 ( 1).
[4]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 ( 114).
[5]朱永生.多元读写能力研究及其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J].外语研究,2008 ( 4).
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不予评价,尊重和接纳学生,使学生尽量少受心理防御机制的阻碍,学生放下防御才能展露自己最核心的情感,揭示一个真实的自我,并从他人那里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反馈。这也就是林孟平博士所说的,辅导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能给被辅导者一种安全感,使其可以从容地开放自己。所以教师教要修炼自己,展现真诚、接纳、尊重的人格特质。
作者简介:宋开颜( 1991-),女,汉族,甘肃人,在读研究生,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8-01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