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荐
从地理学科角度探讨开展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
文/李荐
地理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得到重视。地理实践教学其特征是将地理学科的原理、规律、观点和方法与地理实践教学相结合,以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和效率。实践教学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的指导和支持,理论更好的促进实践的发展,实践反过来进一步推动理论的进步。了解和掌握地理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可以为开展地理教学提供方向,明确实施地理实践教学的价值。实践教学的理论丰富教育理论、实践理论。重视和实现地理实践教学在深化地理教学改革、践行新课程理念、培养创新性人才和实践性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地理学科本身的几个方面对实施地理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探讨。
一、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课程标准是指导教学开展的准绳、是教育质量的保障以及评价标准。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初中阶段,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方面强调地理学科具有实践性、在课程目标上重视学生地理相关实践能力的培养。该标准从课程设置上硬性规定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方式,以及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突出实践环节,为开展实践教学提供了实践活动形式和具体实践目标,例如要求学生掌握绘制地理图表、制作地理学具、具备进行实验和演示基础能力、掌握使用地球仪、地图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五个课程基本理念之一:“强调重视对地理问题的研究”,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开展地理观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考察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该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地理观察、调查、实验能力。课程三维目标中体现了让学生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实践技能,这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使用图表来解释说明地理现象和规律,并让学生注意地理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地理教材,其内容和设计也突出强调与学生实际生活、社会现象及未来生活准备联系起来,重视地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突出地理教学的实践意义。
二、地理实践教学要以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过程为基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大都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形成地理学习动机——形成地理表象——形成地理概念——保持地理概念——完成地理学习迁移。只有经过这几个阶段的学习,才能算是有意义的学习。实践教学在以上五个阶段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促进地理教学效果提高和学生知识的掌握。实践教学的活动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兴趣、求知欲、涉猎民俗风情等学习动机,实践教学相对于“应试教育”有很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学生初次接触地理事物会根据以往自身经验对事物进行表象,有时难免出现错误的表象以致影响后面的学习,在教学中对各种地理教具、图文、模型的展示,以及带领学生进行野外参观,“百闻不如一见”,以利于加深对地理事物表象在头脑中形成,修正旧经验中的错误表象。在众多正确表象基础上形成有关地理概念,实践教学要多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技术来促进学生地理概念的形成和保持。在最后完成地理学习迁移阶段中,教师应带领学生亲身实践、训练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地理学习迁移发生。实践教学的开展需要贯穿整个学生学习地理的过程,这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和知识掌握规律。
三、地理学科自身的性质。地理学科不仅是一门理论性的学科,更是实践性的学科,实践性是地理学科的鲜明特征。地理学科研究的是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人地关系”是研究的重点,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地理现象、知识、规律、原理的揭示,目的在于让学生应用地理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处理好人地关系等。任何一种学科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地理学科也不例外,地理理论的发展要求开展地理实践教学,地理学科理论的发展与地理实践相辅相成,地理理论可以指导地理实践教学,同时,实践教学又促进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一种不断被实践验证的理论才能是完善的,俗话说“实践出真理”就是这个道理。教师不断总结和反思开展实践教学的经验,同时也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
针对地理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不同学者从不同方面提出许多见解,很多学者从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实践教学的实施进行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本文试图从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学生学习地理的心理过程、地理学科自身的性质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探讨,发掘地理学科自身的实践要求,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根本,地理实践教学的内在要求是实践教学发展主要动力,同时对于对于更好的指导实践教学、丰富实践教学理论有重大意义。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 ( 2015) 08-00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