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公开课看小学英语教学的误区

2015-08-04 02:37利炳变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7期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公开课误区

利炳变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实施以来,小学英语教学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有部分教师对《标准2011》理解不透,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从小学英语公开课来探讨小学英语教学存在的误区。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公开课;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5)07-0079-02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 《标准2011》)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并通过英语学习促进学生的心智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它从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五位一体地设计了课程总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分级目标。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的教学存在较多的问题。以下是从课堂的教学现象总结出来的七大误区。

一、单词教学只是单个词的教学

现象1:在一节词汇课中,教师设计很多活动教授单词的音和形,教学形式多样,但整节课只是学习几个单词。

《标准2011》在教学建议部分就强调“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进行教学”,词汇教学不应只是学习单个的词,学习它的发音、拼写和基本意义,还应包括短语、习惯用语以及词汇背后的概念、文化内涵,还有它的语法意义、搭配形式以及不同语境下的意义变化。即使在小学阶段,也要引导学生在句子中学习词汇,在语境中理解和运用词汇。基于此,新版PEP小学英语教材调整了词汇呈现方式,在对话中穿插单词的教学,但部分教师对此重视不够,单词教学只是硬绑绑地教几个单词,脱离语境简单地罗列词义和词性,长期如此教学,不利于学生对词语的全面理解,不利于语感的形成和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词汇教学应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言交际情景,才能使学生在短语、句型中理解和运用词语。

二、对话教学过分强调交际

现象2:在对话课上,屡见教师要求学生去做调查采访活动。

《标准2011》要求小学英语教学要培养学生“初步形成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话教学活动的设计一般从结构到意义到交际依次过渡,即“机械性操练活动(struture-based)—有意义语言活动(meaning-based)—交际性活动(function-based)。对话教学反对过多机械性操练,但同时也反对过分强调交际活动。在公开课中,句型的操练时间很短,教师很快就让学生进行group work(小组练习)。根据二语习得理论,语言的学习首先要有足够输入量(input),然后摄入(intake),最后是输出(output)。过分地要求小孩子们马上表演,马上输出,马上使用英语做事情,对于绝大多数的孩子们来说,压力太大,而且迫使他们感受到焦虑,学习动力不足。

三、阅读教学变成了朗读教学

现象3:在五年级的读写课上,教师让学生默读文章的时间平均不够10分钟。

《标准2011》在二级语言技能目标要求“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并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可见,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读的训练包括默读和朗读。PEP小学英语教材每个单元安排“Read and Write”板块其中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阅读文段能力。从公开课中可以看到部分教师还搞不清楚阅读课让学生读什么,怎样读。个别老师担心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给学生阅读的时间很少,阅读训练只是走过场,基本以朗读为主。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阅读文章其实就是朗读文章。如此下去,如何才能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四、听、说、读、写训练变成了说、读、写、听训练

现象4:在一节三年级的词汇课上,教学活动共五个,其中四个活动是让学生认读单词,只有最后一个活动是听力练习。

《标准2011》提到“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即听读是输入,说写是输出,语言教学一直强调听说领先,读写跟后,即input(输入)到output(输出)的过程。但授课教师没有重视听的训练,在这节词汇课上,教师刚读出一个单词的音,学生马上跟着模仿,结果很多学生发音是有误的,但由于学生太多,教师难以一一纠正。更大的问题是在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相应的听力练习。听力能力差一直是中国学生的通病,所以现在课程改革非常强调听力技能的培养,在各种考试中,听力所占的分值相当高,小学三年级的考试更是如此,一份试卷70%的题目是听力试题,可见听力的重要性。听力的培养既是教学的最后结果,也是一个教学过程。如果平时不注重这方面的训练,每次到了考试才进行一些应急的听力练习,效果可想而知。

五、教学活动为热闹而设计

现象5:教师非常注重课堂气氛,课堂上又是唱又是跳,几乎每节课都有游戏,十几节公开课都是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上完。

虽然《标准2011》要求要培养学生“对英语有持续的兴趣和爱好”,小学英语课堂要让小学生通过说说、唱唱、写写、做做来学习,但也不至于每节课、每种课型都要如此热热闹闹吧?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真正摄入的知识有多少呢?如在一节词汇课,一开始学生对颜色单词就已经较为熟悉了,但教师没有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延伸,而是做了三个游戏来认、读单词,从表面上看学生们积极参与,气氛活跃,但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除了得到笑声,还收获了什么?《标准2011》建议教师“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要,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另外,个别教师在课堂上滥用、误用游戏。如一个教师为了巩固“Is this your shirt/...?”这个句型,花了7分钟让学生做了一个“警察捉小偷”的游戏,参与的学生才两人,游戏做了两次,共四人参与,其他学生漫无目的地在观看。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不是太低了?一节课教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呀!为此,包天仁(2008)在小学英语教学研讨会呼吁:小学外语教学的主要任务不仅仅要提倡“有效”,而且是要提倡“高效”。

六、讲策略,不是练策略

现象6:教师在课堂上只是讲解学习策略,没有训练策略。

《标准2011》强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并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学习策略目标作为课程标准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意识在课堂中讲授学习策略,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逐步学会使用相应的学习策略。但从公开课看到,仍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培养只停留在讲,还没有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训练。对此,王蔷教授在“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回顾与前景展望”(2009)的讲话中也指出:“在英语课堂上,还有不少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多于学生的学,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和训练少。”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意识去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设定具体的策略培养目标,并加以训练和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使用恰当有效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自主的学习者。

七、教语言知识不讲文化知识

现象7:在公开课中,教师较少在教学中进行相关文化知识的讲授。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英语必然会吸收西方文化和交流中外文化。旧版PEP教材每个单元安排Good to know板块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灌输;新版教材将文化板块的内容有机地融入到每单元的必学板块中,使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简单了解中外文化。但在公开课中,较少看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挖掘一些文化背景内容去授课,课后跟教师交流后,发现很多教师都是在教教材,而不是在用教材。可见,部分教师自身文化意识较差,在教学上也就谈不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了!所以,教师首先要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然后才能在课堂上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片、录音音像、短剧表演等)来培养学生“乐于了解异国文化、习俗”。

参考文献:

[1]包天仁.中国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反思[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11):20—26.

[2]包天仁.如何评价一节英语课[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8,(10):29—33.

[3]刘道义.小学英语教学特点与小学英语课面临的挑战[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36—38.

[4]王蔷.改革开放30年中国基础外语教育的回顾与前景展望[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1).

[5]王蔷.深化改革理念,提升课程质量——解读《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主要变化[J].课程·教材·教法,2013,(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侯秀梅)

猜你喜欢
小学英语教学公开课误区
冬季洗澡的误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小议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