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陈越
与传统孵化器相比,众创空间更像一个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创业社区
今年1月,“众创空间”作为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被正式载入中央文件。与传统孵化器相比,它更像一个为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全方位服务体系的创业社区。敢于突破常规,就有可能超常规发展;敢于颠覆传统,就能不断创新。浙江“众创空间”就拥有这样一批具有“创客理念”的社群。
作为众创空间的主要模式,创业咖啡早已不是什么新奇玩意儿。就在李克强总理喝火“3W”咖啡之时,杭州大地上冒出的楼友会、云咖啡、福云咖啡、3F咖啡等数十家创业咖啡也以几何式的速度蓬勃发展。一时间,咖啡馆成为创业者找资金、投资者找项目的好去处。咖啡杯里,不只有浓郁醒脑的咖啡香气,还有成功与梦想的味道。
位于文三街颐高数码城的楼友会,是目前杭城最火爆的创业咖啡之一。作为楼友会首席运营官,徐金波的日程表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接受至少2-3家媒体采访。这个以90后为主力的年轻团队,开启了一条资本对接与企业孵化融合发展的道路,提供了一个具有延展性、复制性的创客空间发展样本。
2014年3月,楼友会咖啡正式成立。徐金波介绍,“楼友会虽然不是杭城第一家创业咖啡,却是发展条件最为优越的一家:文三街软件园区汇聚,重点高校云集,是一块互联网创业的高发地。而颐高集团深厚的产业背景,为我们提供了借力发展的机会,资金支持更是现实动力。”
自成立以来,楼友会共举办了400多场以创业为主题的沙龙、资本对接的项目路演,是杭州举办活动最多的一家创业咖啡。“只要有知名投资机构和科技媒体出没的地方,几乎都有楼友会的身影。大家耳熟能详的飞马旅、银杏谷、红杉资本、迭代资本等都曾是我们的座上宾。”在开业一年多的时间里,楼友会勇于开拓、锐意进取,成为浙江创业咖啡里的一匹黑马。
通过活动,楼友会积累了一定的人脉资源与品牌效益。今年5月,它顺势而为,推出占地2000平米的“楼友会·迭代创空间”。为了满足互联网企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空间需求,楼友会推出按工位、按月出租的方式。同时,以等额咖啡券的方式返还租金的形式,让创业者可以足不出户地享受美食、品尝咖啡、约见客户,既节约成本又为楼友会带来更多人气。这一创新的运营模式,吸引了众多新生代创业者。
迄今为止,共有20多个团队入驻楼友会,主要涉及通讯、媒体、信息行业。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25岁,其中不乏阿里系、浙大系和海归系成员。
“微链”的联合创始人周侃奇就属海归系一员,回国后他有过基金投资和自媒体等领域的创业经验。通过与楼友会的接触,他看到国内尚且缺乏互联网创业社交平台,于是与两名合伙人一起打造了“微链”APP。进入楼友会之后,“微链”拓宽了资源来源,并成功得到了融资,现颇受杭州创业圈欢迎,成为资本相亲的“线上红娘”。
然而,楼友会现有影响力不足以让徐金波感到满足,他正在谋划将创业咖啡的触角伸向更多的二三线城市。“未来两年,楼友会将以二三线城市为主要目标,力争在100个城市广泛布点。目前,省内的绍兴、嘉兴、衢州、宁波等地区已经进入设计规划阶段,省外多个城市也被纳入我们的规划范畴。”
创业咖啡,正成为最具人情味的创客空间。它不仅为创业者提供了低成本办公场所,为投资人提供了优质项目库,更成为城市创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以创业精神著称的浙江,在创业咖啡的打磨与孵化之下,正在不经意间诞生出无数创业萌芽。
纵观现有众创空间,孵化多集中在TMT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多数并未达到“专业化服务”的要求。2014年6月,贝壳社的横空出世,打破了现有局面,开创了国内专业化众创空间的先河。以“贝壳”命名,意在让众多的创业者有一个具有新型孵化功能的家。而“社”,则是一个创客的社群,一个新型的“众创空间”。
10余年的传统孵化器科技服务经验,让贝壳社创始人姜慧霞清楚地看到医健行业的创业痛点:中国国内缺少助力创业者孵化和成长的互联网社群,信息传播慢,资源需要面对面去接触,创业者在创业初期,没有专门的精力去找投资人、也没有机会与行业大佬、专业机构互动。回国后,她找来从事十余年互联网营销的同学范志强一同创立了贝壳社。
总裁助理赵芸介绍,独特的市场定位是贝壳社突出重围的关键所在。她坦言,“从一开始,贝壳社就确定了‘专注医疗健康行业’的专业路线。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们受到多方瞩目,具有进入市场的先发优势,客观上提高了后来者的跟进成本。在此基础上,我们整合人、财、物、信息等一切有利资源,为该行业的创业者打造最为健全的服务平台,发挥绝对优势。”
“生物医药行业关乎民生福祉,是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今年全国科技活动周期间,贝壳社模式得到刘延东副总理点赞,引发国内媒体的聚焦,除了“讨巧”的细分定位,更得益于其独特的发展模式。“贝壳社作为一个以线上为主的O2O医健行业创业社区,聚集了医疗工作者、创业者、投资者、行业领导者和创业导师等高端人脉资源,通过微信公众号、官方门户和微信群等互联网手段,实现医健行业资源和人脉对接。以互联网O2O平台、贝壳创业营、贝壳基金、国际合作四大部分组成的贝壳社,形成了一个线上、线下互动发展的生态体系。”
创业营是贝壳社的核心业务。创业营通过互联网面向全世界征集医创项目,每年春秋两季开营。在为期18周内,提供天使投资、配对创业导师、企业资源对接、商业化辅导、财会税法等行政支持,到最后的路演,协助创业团队增加顺利成果转化或产品商业化的成功机会。其中,由知名投资人担任创业导师是贝壳社的一大制度创新,它将众创空间的发展与导师的切身利益绑定起来,从而提高了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及项目孵化的成功率。赵芸介绍,“2014年11月,首期贝壳营启动,从300余个项目中挑选出8家项目入营,智慧医疗产业占到75%。其中,有重量级的国千专家团队,也有经历过多次创业的老兵,还有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创业者,入营企业不拘一格。”
截至目前,贝壳社已有4个项目拿到上市公司A轮意向,整体估值较入营之初翻了十倍。“华夏病理网”就是一个成功孵化的团队:它原本是澳洲华侨自发成立的一个公益网站,因为资金匮乏,遭遇发展瓶颈。在姜慧霞的邀请下,他们舍弃在澳洲的高薪厚禄,暂时离开家庭和孩子,来到杭州“回炉”重生。在贝壳社的精心打造下,一个“远程诊疗——在线收费”的全新盈利模式得以建立。“现在,该网站已经拥有4万多名会员,其中,1万多名在线医生来自贝壳社的资源积累。同时,在沟通良好的情况下,贝壳社引进了一位赴美多年的资深在线医生担任CEO,并帮助其建立渠道、打开市场,获得多家上市公司的青睐,第一时间拿到了融资,截至目前,整体估值较入营之初翻了十倍。”
创业沙龙的举办则是贝壳社的另一大法宝。赵芸揭秘,“沙龙是贝壳社打响空间品牌、培养潜在客户群的有效途径,粉丝则是举办这些活动的核心力量。我们通过互联网O2O平台发布活动预告,从粉丝中挑选组织者,由他们来联系受邀的专家学者或业界大牛,以及活动的参加者,既拓展了粉丝的人脉资源,也节约了贝壳社的运营成本。”目前,平台已经汇集超过30000粉丝,其中包括了500多位专注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人、100多位医院院长、上万名创业者。这个只有15名员工的众创空间,今年已经在全国的10个城市内组织了80场这样实地的沙龙,累计邀请包括中科院院士杨焕明在内的100余位医健产业领袖参与,成为国内有影响力的品牌论坛之一。
今后,贝壳社还将继续关注医疗服务、移动医疗、细胞治疗、医疗器械、基因测序、健康管理等重点领域,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分享平台发展的核心秘诀,真正做到“让医疗创业更好玩”。
贝壳社的成功,为专业化创客空间的发展找到了一条全新发展路径。这类创客空间往往立足于创业门槛较高的细分行业,针对行业痛点打造出一套专业有效的平台服务体系,从而提高项目的孵化质量。由于资源投入相对集中,平台优势也更为显著。未来,专业化定位或将成为创业孵化的一个全新发展方向。
作为全国范围内成立较早的创客空间之一,西湖创客汇更注重对创业者创新理念与创造力的培育。
创始人戴立,是一家教育机构负责人,致力于高端工程教育,曾为华为、海康威视、阿里巴巴、网易、大华、H3C、上海电信等知名企业输送大量人才。“之所以创立西湖创客汇,是基于多年教育工作经验,希望把西湖创客汇打造成推动地区创造力的泛教育项目。”2013年12月15日,在国内还鲜有创客空间之时,西湖创客汇应运而生,成为浙江省内首批创客空间。
对“创新”的执着追求,让西湖创客汇汇聚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创客,他们年轻且具有创新力。“年轻人是创新力之源,创客空间像一个实验室,鼓励没有任何功利心的创新,无需对想象力施加一丝一毫的局限,因为创客们相信,也许目前看来没有任何‘用处’的创新,却有机会真正拓宽人类的道路。”说起创客汇里的创业者们,西湖创客汇负责人潘珊珊有一番自己的见解。在她看来,创新无关身份、地位、家境,却视乎创业者的生活态度。“创新能让年轻人对生活更充满兴致。我们很难想象为何有人会对生活麻木不仁,因为我们永远感觉时间不够用,有太多想法渴望实现,有太多地方想去旅行,有太多事情打算经历。家庭有贫富,但人生最公平的一点,就是几乎每个人都有几十年的时间可以折腾。”
即便如此,对现代人而言,创业失败所需付出的成本与代价,依然是挡在创业者前面的一道坎。针对当下创业人群的这一普遍困惑,西湖创客汇提出了“碎片化创业”的概念,并将其付诸实施。“我们目前正在培育‘创客工场’虚拟孵化器,它将产品工程师和学生的碎片化时间对接起来,低成本孵化创科项目,探明一定的商业机会再正式创业,从而减低了从创意到商业的风险。目前已有花萌、茶友、宠你等若干项目进入首批孵化。”
“我们和孵化器的功能不同,我们是非营利性组织,更关注草根的创业者和创新活动。”2015年6月6日,西湖创客汇与66位爱心大使共同发起了中国首个创客公益基金-1566创客公益基金。“如果是在创意落地过程中遇到资金问题的项目都可以申请;我们有自己的师友团,提供技术经验等帮助……这些都是为了项目落地保驾护航。”
据介绍,西湖创客汇自成立以来,通过社交媒体和线下活动,广泛联系了近一万名创客。“我们联合几家战略合作伙伴,为600-700名创客提供了各类资源,以及团队组建、创业咨询方面的服务。期间孵化出了‘就业助手’、‘视蓝科技’、‘嘉木精工’等新生代创业企业。”
“西湖创客汇注重的并非帮助多少公司成功注册,而是有多少创意被落实为一个作品,以及创客文化在年轻人中的传播。”和其他的众创空间相比,西湖创客汇是一个传统的创客空间,同时,也是虚拟的孵化器,更加着眼于从想法、从创意到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为创客的创新活动牵线搭桥、创造条件,提供技术、经验、资金的支持。
西湖创客汇的发展模式,正是创客空间对创业者能力培育的一次成功实践。对创业者而言,创客空间给予的服务、投资机会固然重要,但能够为创业者带来更大的自我提升,为其创新发展塑造更多的可能性,或许才是当前创客空间需要尽快形成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