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墓寻踪

2015-08-02 02:27文/礼
乡音 2015年12期
关键词:易县刺秦故里

文/礼 人

“荆轲刺秦”的故事广为人知,尤其是通过戏剧和影视的传播,可谓家喻户晓。世人大都有“惩恶扬善”“除暴安良”的向善心理,故对于荆轲的侠肝义胆,历代人皆崇尚有加;对于荆轲刺秦失败而被杀,自然更会引发众人的惋惜和追念。如此这般,荆轲被杀后,国人不仅遥思哀悼,而且凡与荆轲沾点儿边儿的地方,都出现了“荆轲墓”。据笔者所知,即有陕西咸阳荆轲墓、山东鄄城荆轲墓、江苏丰县荆轲墓,而在我们河北,更有肃宁县的荆轲村和荆轲墓,易县的荆轲墓和荆轲馆。

这里说的“荆轲墓”,其实都是后人建的衣冠冢,因为荆轲被杀后,暴秦不会将荆轲的尸骨分散到各地埋葬;虽是衣冠冢,也并非空穴来风,而与荆轲的故里、出生地、游历所到之处、刺秦出发地等多种因素有关。这里,只说说河北的两处荆轲墓的来龙去脉。

肃宁县有个荆轲村,隶属窝北镇,该村原有一座荆轲墓。不仅有墓,而且这里曾有“荆轲故里”之说。此说源于清末,与中国最后一名状元刘春霖有关。

刘春霖(1872-1942),肃宁县北石宝村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中状元,成为中国科考近1300年历史长河中的最后一名状元。他中状元后广行善举,其一是兴学。当时肃宁县建了县师资讲习所和高等小学堂,刘春霖的入室弟子吴友梅(清末秀才)校长,特请刘春霖为学堂明柱写了抱柱联:“天开新学界,地嬗古遗风。”并由吴友梅写了校歌(一说是刘春霖所写),校歌中开头历数肃宁人文历史,继之鼓励莘莘学子发奋攻读。歌词开头一段谓:“地嬗古遗风,毛公设帐,董相传经。荆轲故里,武垣城。儒文侠武,燕赵遗风。”歌词中的“毛公”,指汉代毛苌,他以注述《诗经》闻名,曾任河间献王博士,在今肃宁一带设帐授徒。董相,指汉代大儒董仲舒,曾到肃宁讲学。而“荆轲故里”,明确说肃宁是“荆轲故里”。肃宁真的是荆轲的故里吗?不是。

荆轲塔

关于荆轲的故里,史书有载,这没有什么可争议的。荆轲(?-公元前227年)是战国时卫国人,先世为齐人。战国时的卫国,地域在今河南省一带,齐国在今山东省一带,这些地方,看来与当今肃宁县所在地理位置关系不大。不过,荆轲是个游侠,四海为家,好读书击剑,曾游历至燕国,后被称为“荆卿”。他就是在燕国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开始了刺秦之行。燕国的地面,当年即是今河北北部一带,似可包括今肃宁地面。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在肃宁县工作时,就知道当地有个传说,说是荆轲游历到肃宁后,因行侠好义,结交了许多朋友。他刺秦失败后,肃宁一带的朋友为追念他,便在这里为之建了个衣冠冢。——这种传说应该是合乎逻辑的。

不仅有传说,而且志书上还有关于肃宁荆轲墓的记载。《河北省地名志·沧州地区分册》(1983年河北省地名办公室编)之“肃宁”词条中的“荆轲村”就这样记述:“荆轲村建于明永乐年间,由山西洪洞县移民迁此立村,因村坐落在荆轲墓附近,故命村名荆轲。”这里虽未讲明荆轲墓是何人何时所建,但告知明永乐之前这里便有了荆轲墓,且是先有墓,后有村,村名以墓名而定。

至于易县的荆轲墓、荆轲馆,那是因了荆轲刺秦的出发地——易水而建。这合乎情理。因为说到易县,人们自然会忆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苍凉的歌声。荆轲就是从易水河畔走上了不归路。

在易县县城西南2.5公里处有一座山,荆轲被杀后取名荆轲山。山上有一座塔,八角十三层,高达24米,砖石结构,造型典雅。此塔原为圣塔院寺中的建筑,名圣塔院寺塔,俗称荆轲塔。寺建于辽代,不久寺与塔俱毁,明代万历六年(1578年)重建。因为山上有明代“古义士荆轲里”6个字的碑碣,当地传说这里曾建有荆轲衣冠冢(荆轲墓)和荆轲馆。“里”即是故里、家乡。人们尊崇义士荆轲,就把他刺秦的出发地说成是他的故里了。

传说不必当真,因它寄托着人们向善的愿望;河北两处“荆轲墓”的由来,均因有“故里”的说辞,也不必斤斤,因它彰显着慷慨侠义的河北风骨。

猜你喜欢
易县刺秦故里
地区经济支柱性产业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河北省易县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研究
故里山西
易县“十二项”扶贫攻坚模式成效分析
忠于原文是解读文本的前提
探访林语堂故里
梦回故里
河北省山区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及问题分析
商故里大酒店
从三个动词看《战国策》用字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