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进 胡军 廖斌斌
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与传统手术在小儿腹外疝疗效比较
张进 胡军 廖斌斌
目的 比较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式与传统手术在小儿腹外疝中应用效果。方法 以150例小儿腹外疝进行分析,按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84例)和B组(66例)。A组应用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B组应用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对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复发率分别为(30.4±5.8)min、(3.2±0.5)d和1.2%,B组分别为(48.3±9.7)min、(7.6±0.9)d和1.5%,A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3例阴囊血肿,1例切口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8%,B组4例阴囊血肿,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1%,2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术式与疝囊高位结扎术式在小儿腹外疝中的应用可减轻手术创伤性,促进患儿更快恢复,同时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不会留下明显手术瘢痕,具有一定优越性。
疝囊;腹外疝;结扎;腹腔
腹外疝是常见腹部外科疾病,腹股沟疝为最典型与常见的一种类型,发病率在腹外疝中所占比例达到90%,此外还有脐疝、切口疝、造口旁疝等[1]。腹外疝的发生与患者腹内压增加与腹壁强度降低有密切关系[2]。疝囊高位结扎术是该病的主要手术治疗方法,本研究以小儿腹外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与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两种手术方式的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湖北省南漳县中医医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50例腹外疝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 2组。A组共84例,男51例,女33例,年龄1~6岁,平均(3.6±0.6)岁。其中30例为左侧,28例为右侧,26例为双侧。采用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的患儿计为B组,共66例,男40例,女26例,年龄1~5岁,平均(3.4±0.4)岁。其中24例为左侧,28例为右侧,14例为双侧。2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1.2.1 A组 行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仰卧位,氯胺酮全麻,于耻骨上方腹股沟管外环口体表投影处入路做1.5~2.0cm左右的横切口,依次将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切开,让腹外斜肌腱膜显露。外下方牵拉切口以明确外环口腹外斜肌腱膜内外两个脚的位置,固有鞘膜与提睾肌均钝性分离后可见白色疝囊,将其提起并切开,钝性剥离至内环腹膜外脂肪处进行贯穿缝扎(4号丝线),于距离结扎线0.5~1cm处将多余疝囊切断。疝囊底若进入阴囊较深,将疝囊横断。若仅进入阴囊上部,可将其全部剥除。精索创面、疝囊横断处进行有效止血,牵拉同侧睾丸以复位精索,皮下组织间断缝合(5-0可吸收线),皮内缝合皮肤切口,不必拆线。常规应用抗菌素预防感染。
1.2.2 B组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仰卧位,氯胺酮全麻,于患侧平行腹股沟韧带做一个3~4cm左右的斜切口,切开皮肤以及皮下组织后显露腹外斜肌腱膜,将其切开以进入腹股沟管,让提睾肌显露,找到疝囊后将疝囊剥离并向内环分离,确保疝囊与周围组织完全分离,露出腹膜外脂肪,直视下缝扎疝囊颈并贯穿,于距结扎线0.5cm处将疝囊颈部切断,多余疝囊予以切除,复位精索、睾丸于正常位置。 逐层缝合腹外斜肌腱膜、皮下组织与皮肤。
1.3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以及阴囊血肿、医源性隐睾、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的比较 A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率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2组腹外疝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复发率的比较结果(x±s)
2.2 2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8%,B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1,P=0.062)。见表2。
表2 2组腹外疝患儿并发症总发生率的比较结果[n(%)]
小儿腹外疝多为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胚胎发育时,腹膜在腹股沟内向外突出,发育异常就会导致腹膜鞘状突无法闭塞,在便秘、咳嗽、哭吵等因素影响下致使腹腔内容物进入,最终形成腹外疝[3],临床主要通过手术方法将疝囊切除。
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外疝的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可有效切除进入腹膜鞘状突的内容物[4]。本研究的B组应用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进行治疗,结果显示复发率和并发症总发生率与采取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A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是B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A组(P<0.05),原因在于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与微创技术的发展产物,更加符合现代微创理念[5],切口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此外,该种手术方法不需要将精索及睾丸提出,因此可避免组织分离,大幅减轻组织损伤情况[6-7],患者的康复速度因此加快,住院时间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组相比更短。再有,衡行小切口皮与皮纹保持一致,切开后无需缝合,也不会留下明显手术瘢痕,避免患儿心理受到不良影响[8]。但为了进一步强化手术效果,合并肠内容物坏死以及嵌顿疝患儿的手术方法选择需慎重考虑,原因在于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在以上类型患儿中的应用不利于手术切口的扩大[9],增加了手术困难。
临床上为防止绞窄和嵌顿情况的出现对患儿生命造成威胁,多主张尽早接受手术,但是也有临床研究认为,随着小儿身体的生长与强壮,腹外疝可能会自行消失,因此可对不超过1岁的腹外疝患儿进行观察,暂不手术[10]。
综上所述,与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相比,皮横纹下横行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外疝中的应用可减轻手术创伤性,促进患者更快恢复,缩短手术时间,不会留下明显手术瘢痕,具有一定优越性。
[1] 韦建英,李春雨,李茵.小儿腹外疝外科不同术式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药,2014,2(9):1362-1364.
[2] 张磊,李安全,代锐,等.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外疝570例临床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3):108-109.
[3] 杨松.两种术式治疗小儿腹外疝效果对比探讨[J].当代医学,2014,20(18):107.
[4] 成华,熊凤梅.小儿腹外疝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药学监护[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2012,23(6):311-312.
[5] 曾劲业.小儿腹外疝行腹横纹下小横切口微创治疗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22(2):1020-1021.
[6] 肖远朝,秦开崇,罗启军.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51例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1,20(1):69-70.
[7] 袁杰.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斜疝24例临床体会[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8):90-91.
[8] 贾登国,赵正彪,马小文.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在小儿腹外疝治疗中的优势[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0):204-205.
[9] 杜兵.微创小横切口治疗小儿斜疝270临床体会[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6):285-286.
[10] 陈栋.下腹小横切口治疗16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体会[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20):47-48.
湖北 441500 湖北省南漳县中医医院外Ⅰ科 (张进 胡军 廖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