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欣如
摘 要:因果关系是研究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重要方面,研究因果关系的意义在于进一步认知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更好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因果关系不仅是一个抽象的理论概念,也具有浓厚的现实色彩。因果关系并非孤立、单一、单向,而具有循环性和关联性,并与事物的必然性、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因果关系;必然性;偶然性;现实性;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4-0191-02
1 因果的意义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一般而言,每一种现象均是由另一种现象引起的,同时也引起与之相关的另外一些现象。在这种联系中,引起它的现象被称为该现象的原因,该现象被称为引起它的现象的结果。与此同时,对于被该现象引起的其他现象,该现象又被称为原因,被引起的现象称为该现象的结果。
恩格斯指出:“由于人的活动,就建立了因果的基础。”早期希腊哲学家提出了“数”、“逻各斯”、“理念”等概念,试图找出对所有事物通用的标准和概念。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也是西方早期哲学对因果关系的分析和界定。斯宾诺莎和发法国唯物主义者们建立了机械唯物主义因果关和决定论。认为任何事情都是无限的因果链条上的一个部分,原因是主动者,结果是被动者,原因是决定者,结果是被决定者。中国早期佛教理论中也有对因果关系的相关解释。《涅槃经·遗教品一》中提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因果报应、生死轮回是宗教中最为原始朴素的因果观念。
在因果论体系并未完善且系统地建立之前,因果关系表现为各种有着时间顺序性和空间顺序性的直观现象,通过盖然偏向性体现,并作为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理论基础。
早期人们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并不能正确判断事物之间抽象的因果关系,判断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多根据事物出现的时间和空间顺序关系,如同在一块绿色的背景板上放置一条中段被涂成背景板同色的蛇,观察者只看见蛇头蛇尾时间空间上的相关运动,却不能发现中间隐藏着的联系。
康德关于因果关系的观点是先验主义,认为人的心智形成和发展具有自主性,或是经验伴随时间的变化,并将因果关系抽象化,放置于一个纯理性的环境中进行研究。
2 因果的循环性和关联性
一般而言,研究因果关系使是将因果关系提取到一个单向的、有限的时间段中进行孤立研究,即采用形而上学的方法研究因果关系。黑格尔将机械唯物主义理解的因果关系称为形式的因果关系,将辩证范围内的因果关系称为规定的因果关系。人物为原因不仅是结果的原因,还是结果的结果。结果不僅是原因的结果,还是结果的结果。造成结果的原因是多样的,同样的结果所导致的原因也许也不尽相同。一种现象在此时是现象产生的结果,在另外的空间和时间中也许就成为了其他事物的原因。
恩格斯曾经就这种观点进行了说明:“单是某些自然现象的有规则的依次更替,就能产生因果观念:随太阳而来的光和热;单是在这里并没有任何证明,而且在这个范围内休谟的怀疑论说得很对:有规则地重复地出现的post(在这以后)决不能确立porpter hoc(由于这)。但是人类的活动对于因果性做出验证。”
先前人们一致认为因果关系是单向的、单一的,但世界上因果关系并不常被单独提出,更多地是被放置于一个具体的环境中作为参考意见。因果关系的研究既有一定的现实背景和应用意义,是一个具有实际应用色彩的理论。通常,因果链的两端是无限延伸的,影响也并非人们所认知的、只有原因和结果产生的单向影响。世界上因果关系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有时甚至互为原因和结果,符合实际情况的因果关系是网状。原因和结果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该因果关系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反馈作用。由原因产生的结果影响到原因,再反影响自身。
例如水土流失与植被的关系或是胰岛素与血糖的反馈调节,因果关系是复杂多样的,原因分有时间顺序和内外主次之别,结果也随之多样化。
3 因果与必然性、偶然性
必然性与偶然性指事物存在的状态或者发展趋势,说事物具有存在性是指它可以是这样,也可以不是这样,或者将是这样,或者将不是这样。而某物具有必然性是指它在某种条件下一定会成为这样,而不是另外的样子。
斯宾诺莎曾经提出:“如果在每一时刻都知道自然界活跃的一切力量和自然界的一切组成部分、相对关系,并且,如果智慧足够渊博,那么它就可以用一个公式来概括宇宙中最大的物体和最小的原子运动。亦没有任何东西不是智慧确切知道的,它对于过去的东西和未来的东西一样了如指掌。”
斯宾诺莎的理论中的预测行为建立在信息完全化的基础上,在所有的信息和实物间普遍联系均清楚明确的理想前提下,任何信息范围内的事物的发展和变化都在可知可预测的范围内。所以,康德认为:“绝对必然性只是在理想中才能找到的必然性。”一般情况下,事物及其之间的联系并非均为可知,这种未知就导致了事物的偶然性。
早期人们判断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大多通过盖然性。盖然性揭示了事物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是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的形式,虽然每一个存在于可能性之中事物出现的结果不能确定,但是随着事物发展及事件出现次数的增加,某一现象出现的比率将越发接近某一固定数值。这就是必然性和偶然性在盖然性中得到的统一。
根本的、内部的必然的因果关系是规律性的体现。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了两种相悖却都不全面的观点,一是:自然界的运动完全依靠必然性的支配,毫无偶然性可言。二是:人类社会完全依靠偶然性的支配,并无必然性。两者分别是机械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观点。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根本区别在于,在两种观点中,对因果关系中侧重的原因主次不同。机械决定论多侧重于内因的制约,强调事物的发展方向完全依靠其自身的性质及不可改变的发展规律来决定,外因无法干预其发展轨迹。非决定论则侧重于外因造成的影响,认为外因对事物的影响大于内因,且只有外因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其内部规律和外在因素共同决定的。事物的必然性表现为内因,事物的偶然性表现为外因,在内因外因的共同选择和导向决定了事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发展中的偶然性是必然性表现的形式之一。
4 因果与可能性及质变量变
现实指一切有内在依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事物的这一特性被称为现实性。现实性并非单独地表示事物或者现象的存在现况,而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种种内在联系和综合。可能是与现实相对的概念。它指包含于事物之内的预示事物未来发展的种种趋势。这一事物特性被称为可能性。可能性是指当前不存在而将来存在的东西,常常作为一种事物、现象产生的原因隐藏于现实之中。
事物本身的性质,即原因,提供给了事物无数的发展趋向,这些发展趋向在环境外因的作用和筛选下表达为最后呈现出的结果。由于无数的发展倾向结合事物本身,如同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中的质料因,质料因通过形式因和动力因表现出来,为各种结果的出现提供了前提。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体现。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共同决定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如同斯宾诺莎的预测理论中曾经提过,当一切信息均在理解范畴之中且智慧足以正确分析所得到的信息时,事物的发展轨迹是固定的、可预测的。在外因和内因共同选择下,最符合选择标准的可能性将转化为现实。
事物量变导致质变的理论之中也同样体现了因果关系。变化起始,事物数量的累加对事物本身的性质并无影响,数量的变化是事物的外因。而数量累加到一定程度时,事物的变化从数量转移到了质量,质量的变化是事物的内在因素,即事物的量变导致质变同时也是事物的外因最终转变为事物的内因。
参考文献
[1]邓仁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蓝公武.纯粹理性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苗力田.形而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4]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