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邹德军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董英娟
产业升级视域下美国职业教育的变迁及启示
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邹德军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 董英娟
摘 要:从产业升级的视域来看,美国职业教育经过学徒制、综合中学、社区学院等多次调整以适应产业升级的需要。产业升级带来了对劳动者体力、技巧和智力的解放,也不断更新职业教育内容、手段和形式。就我国当前面临的产业升级而言,创新创业是主要的发展动力,职业教育应该主动适应产业升级带来的创新创业发展。职业教育变迁是产业升级的结果,也是社会繁荣稳定的基石,必须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
关键词:产业升级 职业教育 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最先进、最大的发达国家。从建国之初开始工业化到本世纪初后工业时代服务型经济,美国经历过多次产业转型升级。当前,我国也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的压力。美国经济转型升级对我国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职业教育需要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因此,在产业升级的同时,职业教育也需要发展变化。职业教育变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职业教育组织变迁。因此研究在产业升级过程中美国职业教育组织变化,对发展我国职业教育和产业升级都会产生积极作用。
美国的职业教育源于欧洲。十七、十八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延伸到了美国。因此,美国工业化进程的起点开始于英国工业革命的中段。由此,美国经历了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化时代的三次产业大发展。其中美国是后两次产业升级的领跑者:电气时代和信息化时代产业升级。与此同时,美国的职业教育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这变化突出的表现就在于职业教育组织机构的巨大变换:从最初学习欧洲国家的学徒制,到变革为综合中学,再到发展为社区学院。
最初美国学徒制类似于欧洲国家,尤其与英国的现代学徒制十分相似。由于初期美国经济发展依赖复杂的手工业作坊生产劳动,徒弟不仅要学习与职业本身有关的技术教育,而且还要学习读、写、算等文化知识。当时美国进行职业教育的机构主要是手工作坊,承担教学指导的主要是手工作坊的师傅。由于手工作坊的师傅文化知识较浅,许多徒弟在殖民地管理当局创办了夜校夜间学习。此外美国宗教、民族、文化上的多样性,形成了学徒制度综合性的特点,即学徒制兼具济贫和初等教育的性质。当时美国的相关法规突出了这些要求,其中代表性的法律有《工匠、徒弟法》(1652年)和《济贫法》(1601年)等。
随着美国开始工业革命,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导致培养徒工的学徒制失去了存在的社会经济基础。19世纪初美国开始了产业革命,工业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据主要地位。生产方式从手工转变为机器,生产组织从手工作坊转变为大工业工厂。由于机器的大量使用,生产过程被分解为一系列的流水工作岗位。对于在每个岗位从事劳动的工人来说,只需熟练地完成一部分规定的动作。大工业工厂生产组织对劳动者个人技艺的要求降低了。
产业部门没有必要配备像过去那样多的熟练工人,而是需要妇女和儿童这样的廉价劳动力,所以学徒制在许多行业迅速衰退。雇主大量解雇熟练工人。产业革命在它发展的初期,不但没有促进技术教育的进步,反倒加快了技术教育后退的步伐。大批未经训练的半熟练、非熟练工人充斥劳动力市场,熟练工人反倒少人问津。历史悠久的、为手工业培养大批熟练工人的学徒制,在机器大生产面前丧失了存在的理由而走向瓦解。在工业化进程的初期,美国高等教育得到快速发展,日益成为美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人才来源,但美国的职业教育处于停滞倒退的状态。同时期工厂只需要具备基本体力劳动能力的工人,而几乎不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开展专门的职业技术教育。
随着电气化时代的到来,美国成为产业升级的领跑者。电气化时代的美国工厂生产工艺和程序日益复杂,对工人提出了比较高的职业技术和文化素质要求。为了适应工业化的新要求,美国在公立中学中设置职业技术课程,并最终将公立中学演化为兼具文化素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的综合中学。期间,突出的代表法案是《莫雷尔法案》和《斯密斯·休斯法》。1862年颁布的《莫雷尔法案》规定,按各州的国会参议员和众议员的名额,拨给每人3万英亩的土地,由州以土地所得作为一项长久性的资金,以辅助各州兴办农业和工艺学院,培养工农业专业人才,提高各实业阶层从事各种工作和职业的文化和实习教育。1890年,国会又通过第二个《莫雷尔法案》,联邦政府决定向最初创办的每所赠地学院提供150000美元的经费。1917年《斯密斯·休斯法》法案规定,在公办的普通中学开设职业科,设置选修的职业课程。由于联邦政府拨款补助各州大力兴办大学程度以下的职业教育,大量的专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中学改成兼具升学和就业双重职能的综合中学。《斯密斯•休斯法》公布与实施,公立中学最后演变成当今的综合中学。
电气化时代生产方式对工人文化和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促使职业教育必须延长时间才能训练质量足够好的劳动者。为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芝加哥大学于1892年把四年制大学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称作初级学院,后两年称为高级学院。1902年,美国创办了第一所公立的初级学院。这所学院在中学的基础上增设大学专业课程,标志美国职业教育从中等职业教育迈向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公立初级学院完成两年课程后,即可直接就业,也可不经升学考试进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学习。公立的初级学院设在社区中心,为社区服务,故称之为社区学院。社区学院提供职业教育、补偿教育、社区教育、大学转学教育和普通教育。此后,社区学院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职能。在社区学院创办初期,转学教育是其主要目标。二战后至今,美国职业教育经历了四个发展时期,从1945年《退伍军人就业法》颁布到1958年《国防教育法》的出台为第一阶段,是战后职业教育的恢复与初步发展时期;60年代和70年代直到1982年为止的第二阶段,属于旨在“社会公正与公平”的训练时期;第三阶段从1982年至1990年止,为“有效性能、效率性”的训练时期。1982年是一个划时代的年份,是年10月制定的《职业训练合作法》,确定了职业训练的有效性原则,自此揭开了美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序幕。90年代为第四阶段,是旨在“发展经济”、走上现代化的时期。
1963年职业教育法案及1968年和1972年有关职业教育法案修正案通过后,社区学院得到联邦政府大笔资助,学校有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社区学院为升入四年制学院做准备的功能逐渐削弱,职业技术教育功能加强。自70年代轰轰烈烈的生计教育运动起,社区学院开设了生计教育课程计划,目前生计教育计划涉及200多个职业领域。随着国内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学院加强了劳动力培训的力度。大多数社区增加了国际教育计划,为学生和社区提供众多的国际教育机会。由于经费有保障,所以社区学院扩大招生的积极性很高。
现在,大多数的公立社区学院提供三种类型的课程:学士转学课程,学生以毕业后转入大学三年级继续深造为目的,占30%,生计教育,学生以职业培训获得证书、学成就业为目的,占50%;社区服务,包括成年人继续教育和工商业的培训与再培训,学生以更新知识、充实提高为目的,占20%。
3.1 职业教育必须适应产业升级带来的生产经营变化
从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美国职业教育变化,可以发现随着产业升级带来的生产经营变化带来美国职业教育变迁的过程。美国职业教育最初采取学徒制的方式,很好地适应了稳定的手工劳动生产方式,使教学环境与工作环境完全统一,学习者可以反复观察固定工艺模式中各个手工制作的具体细节,并进行千万次训练。学徒制是适应手工业生产经营环境下由手工作坊的师傅对学徒者手工技巧的反复训练,直至人的生理和心理极限所允许达到的最高技巧水平。可见当时的学徒制培养出来的合格劳动者必须具有高超的技艺,以至于只有一少部分学徒能够成长为师傅。早期工业革命通过机器解放了生产过程对合格劳动者的体力要求,而通过工艺和机器改进解放了绝大多数劳动者的手工熟练程度的要求,同时对合格劳动者提出了较高文化素质的要求,生产经营的过程越来越依赖劳动者的智力而不是体力。当时美国需要大量的具有一定文化素质水平的劳动力,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能够快速提供大量这样的劳动者。因此早期工业革命的美国学徒制趋于崩溃,而综合高中的职业教育组织形式兴起。此后的电气化产业升级和信息化产业升级,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等脑力劳动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而对劳动者体力和手工技巧的要求逐渐降低。高质量的劳动者在电气化和信息化产业升级的背景下往往是具有高文化素质的劳动者。劳动者的许多基本素质与技能需要由工作环境之外的专门机构来完成,而且学习的时间要求也超过了中学学业年限。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提供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劳动者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于是社区学院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力量,把专门的职业教育延伸到了高等教育领域。
从美国职业教育变化的过程来看,产业升级带来的生产经营模式变化必然会对劳动力市场产生影响,而为了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职业教育必须改变自身,包括教学内容、条件、形式,甚至教学组织结构。
当前我国产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精密高效的机器设备使得生产与服务过程趋于智能化,不仅解放劳动者体力和手工技巧,而且可以解放劳动者的初级智力劳动。创新和创业将会成为这一轮产业升级后的重要生产经营模式,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提供与之相适应的合格劳动力是职业教育的重要责任。我国已经建立了规模庞大的高职院校教育体系。如何使职业教育内容适应产业升级的要求是这些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必须面临的问题。
3.2 职业教育应获得政府的大力支持
美国职业教育发展顺应和推动了国家经济发展,其中十分重要的里程碑分别是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1862年的《莫雷尔法案》给予综合高中巨大财力用以开展职业教育,而1963年职业教育法案及1968年和1972年有关职业教育法案修正案使得美国社区学院得到联邦政府的大笔资助,形成了完整而丰富的职业教育体系。如果没有美国政府的财力支持,不论是综合高中还是社区学院都无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职业教育服务。现代职业教育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聚集培养合格劳动者所需的高质量的师资、教学
仪器设备等资源,才能开发符合市场需要的课程。由于职业教育需要大量资金,而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及其家庭往往并不具有很好的经济条件,因此职业教育服务难以作为市场经济中的商品来进行公平交易,职业教育院校难以通过提供职业教育服务而从受益的学生及其家庭获得足够的成本补偿。但从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来看,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来培养劳动者。因此,职业教育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产业升级过程中职业院校更需要更新设备、师资和课程,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因此,我国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应该给予职业教育更多的公共资金支持。
3.3 职业教育应成为稳定社会机制的一部分
美国社会一直把职业教育发展当作社会繁荣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匠、徒弟法》(1652年)和《济贫法》(1601年)带有浓重的宗教、民族、文化多样性,而学徒制兼具济贫和初等教育的性质。此后,美国在一系列相关法案中都要求综合高中和社区学院注重社会公平与正义、有效与效率等,面向社会提供学费低廉、质量较高的职业教育服务。美国社会基础来自于庞大的中产阶级,而职业教育所提供的劳动力不仅是社会生产能力的基础,也是家庭消费的重要动力。从国家来看,职业教育提供了高素质的劳动者。从个人和家庭来看,职业教育提供了较高收入和体面工作的机会。这将改变个人甚至整个家庭的生存发展状况。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建设成果,但是也面临着收入分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的困难。促使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可以使很多低收入家庭拥有能够实现高收入就业的成员,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低收入家庭经济条件,提高其社会地位。这将使整个社会更加稳定。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Z].2014-05-02.
[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教发[2014]6 号)[Z].2014-06-16.
[3] 姜大源.提高现代职教体系学科地位[N].中国教育报, 2013-10-01.
[4] 邢晖,李玉珠.高职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全国百余名高职校长透视职教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2-09-01.
中图分类号:F0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6(b)-16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