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月生
【摘要】导课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影响和全国各地教学改革全面展开,教师必须去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本文介绍了导课的重要意义以及导课的概念、并通过教学实例体会了各种导课方法,和实际教学中导课应注意的问题。感悟到导课这一教学环节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和研究。
【关键词】导课艺术 课堂组织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77-02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每位教师都知道上好一节课,导课是关键。因此特级教师于漪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那么什么是导课呢?
我认为导课就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开始的一种组织,通过这种组织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之中,再者就是通过教师的情感感染,使学生提起精神并自觉得进入学习状态,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觉察并产生一种神奇的力量,一直贯穿于学习之中。由此可见,导课的好坏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成功。
在教学中,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集中精力到课堂教学之中并对新知充满探求。所以导课方法应灵活使用。下面我就谈谈在物理教学中对导课的一些体会:
1.悬念导入法
讲授新课时,先提出一些能使学生产生疑问的问题,然后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引导他们消除疑问,到课堂教学结束时解密。从而使学生积极性贯穿于整节课。如学习《液体的压强》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活的鲤鱼,但你见过活的带鱼吗?它们为什么一打捞上岸就都死了,大家想知道为什么吗?(学生非常激动回答:想)师: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液体压强就会了解其中的原因。”这样导入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到教学过程中。
2.教具导入法
教师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直观教具,如实物、模型、标本、图画等教学手段,导入新课。例如上探究课时由于实验器材很多,所以学生情绪异常高涨,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说明探究注意事项并开始新课的学习。
3.魔术导入法
用物理魔术引入新课,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把新课推向高潮。
例如在学习《平面镜成像》时,可以把刘谦在2012春晚的魔术通过多媒体展示,然后和学生说明通过这堂课学习我们就可以对其揭秘。课堂状态自不必说。
4.谜语导入法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引用谜语来导入新课能让学生感到新鲜、好奇,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如学习《声音的传播》时一位老师这样开头:同学们我们来猜个谜语“左一片,右一片,一年到头不见面。”大家兴高采烈的说出是耳朵时,老师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耳朵如何听到声音……”
5.承上启下法
由于知识之间是相互衔接的。因此,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把握新旧知识的联系,找准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回顾旧知识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也是一种导入方法。例如学习《磁生电》我们可以这样导课:同学们前面几课我们知道电可以产生磁,那么大家思考一下磁能不能生电呢?大家议论纷纷,都会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情绪开始新课的学习。
6.事例导入法
當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时。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例来导入新课,尤其是第一节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一点即通的作用;或介绍新颖、新奇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例如学习《重力》时,我导课时讲了一个《昂热桥惨案》中的《少了十九吨鱼》这个故事,当时学生都惊呆了,当然课堂效果非常好。
7.直接导入法
这是一种最简单、最常用的导课方法。上课后,教师单刀直入,直奔主题,讲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重点和难点,也可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情境。
8.情境导入法
新课改强调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应用的能力,而发现问题是起点、是动力。所以在新课导入时,我们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让学生自己体验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1.将手指按住自己的喉头两侧后说话,2.把直尺放在桌边拨动,然后,看影片并想一想,这些乐器是怎样发声的?(二胡、提琴、笛子),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入了课堂,学习知识。
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导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在一堂课中也许是多种导课方法交叉使用。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我认为导课都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导课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2-5分为宜。
二、导课目的是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任务上,同时使与教学无关的活动得到抑制。
三、精心设计教案,导课方法应与教学内容相吻合,切不可为导课而导课。
四、做好组织工作,即与教学过程顺利对接。
总之,经过十几年的物理教学,我越来越感到导课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研究创新。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的好:“教师不仅要教,而且要导。”只有我们精彩的导课,才会吸引孩子们最快的融入课堂,锻炼自己的潜能、增长自己的才智、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参考文献:
[1]续梅《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
[3]朱德全《现代教育理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