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全会
【摘要】小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能仅仅让学生依赖模仿、死记结果,应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并在实践活动中,观察比较、想象思维、创新求异等,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让做数学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金桥梁。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观察法 比较法 生活实践 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45-01
有位数学家曾经说过:动手操作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金桥”。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课堂上学生的实践活动,应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乐在其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和体会等真正从接受知识中走出来,自主构建知识、合作探究知识,体验构建知识的过程、体验和享受学习的快乐,从“坐好,不许动”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让学生通过“做数学”,了解数学的过程,把握数学的实质,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和意义,构建数学体系。
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是我们一线教师不得回避的问题。
一、分析“做数学”内涵和外延
随着科学和信息的发展,数学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经济生活、现实生活和科学技术等,数学已经不再是“数”、“形”、“关系”等,数学在生活中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主要源自对“什么是数学”的认识的升华。
传统意义上,人们对于“什么是数学”的理解仅限于“数”和“形”的运用,对数学教学,是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知识的灌输。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数学教学理论是学习数学就是 “做数学”。这一理论的提出,总体上看就是改变以前的教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的教学方式,改变知识点的机械运用,改变机械的反复的题海战术性质的运用,而是“做”即“活动”。活动不仅仅包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知识的构建、认知能力以及意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等。“做数学”不仅强调计算的结果,还包括运用的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思维方式。“做数学”的实质其实就是从传统的“教”向学生的“学”而转化的质的飞跃。
二、“做数学”——彰显生本教育
新一轮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践行这一核心理念,行走在生本教育的大道上,且行且思、且思且行,把“生命教育”融进课堂里,让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和魅力,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乐园,成为孩子们展示自我的平台。
1.展示法,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们。
小学生大都喜欢表现自己,根据这一特点,把展示的时间留给学生,定会看到动人的风景,总会有惊喜的出现。
如小学一年级学习“几何图形的认识”时,一改教师教、教师讲、学生听的常态模式,让“数学小博士们”从自己找的学具、自己制作的学具,上课开始的几分钟,让他们展示自己,让他们自己讲正方体、长方体、球等的形状,自己说出这些图形的区别,有的从家中带来了魔方,煞有介事地说“看,这就是个正方体,六个面一样大,六条边一样长”,有的取出自己的文具盒,“我的文具盒是长方体,……”,有的拿出橡皮擦,“我的橡皮是长方体”,有的接着说,“我的铅笔是圆柱体”、“语文课本是长方体”、“篮球、足球都是球状,都是圆形”、 “形状很多,还有三角形、正方形、菱形、圆”,有个小朋友还讲述了祖冲之的圆周率问题……
这样的课,把学习的空间、展示的舞台教给学生,学生展示的不仅仅是有关这节课的知识,放飞的是创新思维、绽放的是生命的活力、流淌的是智慧的清泉,他们的思维、想象一泻千里,他们争先恐后的发言、精彩的展示,恰似色香味俱全的营养大餐。
2.游戏法,激发孩子们动起来。
游戏是孩子们热衷的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当开展游戏活动,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孩子们在课堂上动起来。
如学习“评议和旋轉”时,首先让学生拿出学具“风车”,或者是自己课前制作的风车,教师引导学生“谁能让风车转起来?”“谁能比划一下风车是怎样转动的?”孩子们开始试着让风车转起来,再观察风车是如何转动的,继而比划风车的转动……在孩子们通过演示,理解了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后,让学生们在正方形方格纸上平移一个三角形,或者让学生设计周末去少年宫的最佳路线……显然,这节课游戏法的有效使用,使孩子们参与到活动中,自主探究“旋转和平移”的异同,通过“平移三角形”和“设计旅游路线”等活动,充分引导学生“做数学”,强化了学习数学有用的意识。
3.观察比较法与动手做一做相结合。
小学生的直观性思维和记忆强于形象性思维和记忆,并且孩子们喜欢动手,对什么都感到新鲜和好奇,小脑袋中装满无数个为什么,教学中,如果利用孩子们的这一特点,让孩子们通过自己动手做一做、摆一摆、比一比、试一试、想一想等活动,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便得直观、生动,利于他们理解和记忆。
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总是从数的分合开始。一般情况下,见到更多的老师是将数的分合结果直接死记硬背,认为那样学生可以加快口算速度,如10可以分为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6和4、7和3、8和2、9和1。这样的确让学生背诵也是一种教学方法,但未免太落后,与新课改、与学生的素质的提升相差万里,走的是应试教学的老路。如果让学生自己将10个小圆点动手分为两部分,让他们自己随意摆放,并找到摆放的规律,找到分的方式和结果的话,不仅仅给学生们提供了自主探究的平台,更发展了他们的比较观察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提升了他们的数学素养。通过“摆一摆”活动的开展,你或许会发现奇迹,孩子们会突发奇想,将10分为0和10超越了课本上的9中分法,这一“发现”显然凸显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必要性。
4.动手操作和思维想象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这样一句话: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更加聪明和智慧;脑使手得到发展,使之变为思维的精子和工具。因此,教学中,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时,务必注重动手实践和思维想象相结合。
例如,学生们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自己找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而推断出长方形的计算公式和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折纸、剪纸、拼贴等方式,这些问题迎刃而解。如对于梯形这个特殊的四边形,其面积公式是“上底加下底乘以高除以2”如果在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记住公式,加以运用,是快捷的简便办法,但是“教数学”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孩子们的兴趣和积极性处于压抑状态,忙于知识的运用、忙于应付。而如果给学生留出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想方设法探索出梯形的计算公式,孩子们好奇、爱表现、喜动手、善想象、乐求异等的品质都可以得到发挥的空间,他们会把梯形分为两个三角形,有的会又折出一个一样大的梯形,通过旋转和平移两个梯形而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有的从梯形的中线对折并剪开,再翻转成为长方形等,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梯形的面积求解也就不攻自破。通过动手操作,在孩子们创新思维的推动下,种种方法脱颖而出,实现了既掌握新知识,又发展了探究新知的能力。
因此,教学中,走出教知识的套路,把知识的探究过程留给学生,让他们体验探究的快乐,建构成功、探索的乐趣和自信,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不是接受数学知识,而是通过“做数学”,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的终极目标,让“做数学”真正成为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的“金桥”。
参考文献:
[1]祁世飞.在小学数学中开展在实践中“做数学”的尝试 [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年11期.
[2]陈文彬.实践——合作——应用——小学数学体验学习的三部曲[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年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