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清 宋玉苏
【摘要】精品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本文就精品课程的内涵、精品课程建设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建设重点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精品课程 课程建设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40-02
课程是最基本的教学元素,是学生接触最直接、受益最全面的教学单元。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获得知识和技能,同时形成特定的人格。课程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课程建设的水平是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教育部实施“质量工程”的第一项内容就是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是每个高校非常关注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明显,具有示范和辐射推广作用。首先,在教学改革上大胆创新,课程改革的经验为国内外多所同类型院校借鉴或采用。其次,有一支有名的师资队伍,课程负责人在国内外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其三,其网络课程实行开放式教学,受到外校和本校学生的一致肯定和好评。
二、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是合理设计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从建立课程体系,逐步完善到成为高水平、具有示范性的成熟的精品课程有一个过程,又有自身的成长规律。课程性质的不同建设周期长短也不同,在这种时候,就不能搞“一刀切”。设计目标在质量上要“成熟一个推一个”,在数量上要注意科学性和合理性。
其次,注重精品课程建设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质量工程”很显著的一个特点是现代教育技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能替代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组织者,对传统课堂教学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优势与弱点必须有清醒的认识,才能够真正做到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技术的手段,来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在人(教师和学生)与技术之间寻找到一个契合点。[2]从这一点说,我们就不能不关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了。
第三,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成为保证教学质量,确保人才培养素质的常态性工作。在组织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所有规划、制度、配套措施都应该体现“以人为本”及服务教师、有益学生的原则,通过实实在在的、而非追求轰动效应的具体工作,谋求教学质量的提高。长期教学管理的实践证明,教学改革主要靠教师,精品课程建设也不例外。
简而言之,我们认为,原创性、高水平、示范作用应该是精品课程的代表性特征。明确认识精品课程的内涵,对于我们教学管理部门组织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我国著名教育家、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梅贻琦先生有一句名言至今仍广为流传,他说:“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无独有偶,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科南特也有一句名言,他说:大学的声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代教师的质量。[3]中外两位教育家的这两段名言具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说明了教师在大学中的重要作用。一所大学是这样,对于一门课程的建设也是如此。
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是主讲这门课程的教师们长期致力于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结果。正因为如此,在国家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中,将师资队伍建设列为首要指标。要求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要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这说明精品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而要保证精品课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只有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的不断努力,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教学效果等方面处于先进水平。
(二)构建先进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要与新形势下的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与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相适应,与院校专业目录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要求相适应,与研究生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在课程设置中,我们既要注重基础教育,又重视专业教育;既注重人文素养教育,又重视科学精神的教育;既充分发挥课程在课程群中的独特作用,又注意加强各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增强其内在逻辑性,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结合上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框架。新的课程体系应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和梯度,突出显示多样化、开放性和可选择性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的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
教学内容的提炼与重构整合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削枝强干、优化结构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重点。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我们要用创新的眼光审视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能成为教材的奴隶,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要求。要通过构建“学习包”等形式,形成文字教材、电子教材、辅助教材和参考资料相配套的系列教学用书和教学软件,适应多样化的教学需要。要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努力保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前沿性。要以突出基础性、科学性和综合性为重点,加大课程包括实验课程的合并调整力度。
(四)加强课程实践性教學环节建设,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性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专业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过去较多的是验证性、演示性实验,随着时代的发展,要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自主性实验,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开放的力度,变单一的实验室开放为多形式、多层次的实验室开放,建成一批覆盖范围宽的校级教学实验中心,确保整个实践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五)营造数字化、信息化教学环境
大力加强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构建网络教学平台。根据不同性质的课程教学要求积极推广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技术、虚拟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教学辅导网站,将相关的课程标准、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资料等放在网上,建立答疑讨论专区,每门课程或课程群必须有一定的作业量或设立课程论文题目,要求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国内外有关材料完成。
(六)加强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教学质量、教学效益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在一般教学规律和总则的制约下发挥个人特长,体现各自的特征;每门课程必须有一套适合本门课程教学并行之有效的方法,能显著地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多数学生所接受;要精心设计问题,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积极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借助现代教学媒体,既能够利用模拟各种事物的变化过程,使学生从动态直观中得出结论,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节省授课时间,加大教学密度。
课程考核内容与方法的改革,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每门课程的考核内容要覆盖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所有内容,考核方式上推行考教分离和建立合理科学的试题库制度。要进一步完善有关的管理规定,尤其是试卷的评阅以及试题库的管理等要实行统一管理;进一步完善考核的监督管理机制,对那些作风严谨、教学评价高、课程教学有突出特色的教师予以充分的考核自主权,使考试内容更符合所选定的新编教材。理论课的考核要结合平时小测验、到课率、期中期末考试成绩及专题报告、开卷、闭卷等多种形式,有助于培养成学生平时用功、勤于思考的习惯,其结果能真正反映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情况及真实水平。实践教学的考核应主要通过实践操作的形式进行,既要检查学生对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程度,也要检查学生自我设计和创造性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 (教高[2003]1号).
[2]张晓京. 凝神静气出精品——关于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 中國大学教学[J]. 2004年第3期:17.
[3]马悦,申永胜.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 中国大学教学,2007,(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