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
江浙沪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
徐月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泰州 225300)
近年来,虽然江浙沪三省城镇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均有不断增加,但边际消费倾向却呈下降的趋势.本文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居民的消费现状,比较分析出江浙沪城镇化居民消费的特征.同时,运用Panel Data模型,找到制约江浙沪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内、外部因素,并据此提出扩大消费需求的对策和建议.
城镇居民;消费需求;Panel Data模型;制约因素
近十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也有显著提高.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共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然而,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足,消费率及居民消费偏低的问题,这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增加以及居民消费之间的结构失衡等问题.
经济发展实践表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可持续的拉动力是消费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消费不但对经济发展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更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长三角经济发展对外依存度很高,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持续发酵的宏观大背景下,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成为促进经济长期稳健发展的主要着力点.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江浙沪消费规模日益扩大、消费层次显著提升、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但同时也面临着消费率持续低迷,消费倾向不断下降,不同收入群体和不同地区消费水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我国很多学者应用西方消费理论研究我国居民消费的行为特征.王宏伟(2000)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居民不同来源收入的变化及其对消费可能产生的影响.方福前、张艳丽(2011)运用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状况的省级面板数据以及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城乡居民总收入和不同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并进一步考察了边际消费倾向的长期变动趋势,发现不同来源的收入对于消费需求来说不能相互替代,居民在做出消费决策时会内在地将不同的收入加以区分.城镇化是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激发好城镇居民的的消费是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本文在对江浙沪消费发展的现状、特点以及区域间比较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相关消费理论和经验数据模型,对影响江浙沪扩大消费的主要因素作一研判,通过对制约因素的深入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跨入21世纪以来,江浙沪消费需求保持了较快增长态势,消费总量逐年扩大,其中,江苏由2002年的4801.91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22714.57亿元,浙江由2002年的4062.46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6509.40亿元,上海由2002年的2791.06亿元上升到2012年的11528.58亿元.
1.1 最终消费中城镇居民消费总量最大
最终消费是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组成,其中居民消费包含城镇居民消费和农村居民消费.2012年江苏城镇居民消费总量达到11904.43亿元,农村居民3481.14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9935.22亿元和1975.22亿元;2012年浙江城镇居民消费总量达到9699.85亿元,农村居民2796.25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7899.13亿元和1722.31亿元;2012年上海城镇居民消费总量达到11528.58亿元,农村居民3481.14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加了6303.79亿元和282.67亿元.由于城镇居民消费增长长期快于农村居民、城镇化率不断上升双重因素影响,城镇居民消费占整个居民消费的比重一直保持较高水平.
1.2 政府消费比重总体呈上升态势
2002年江浙沪政府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分别为27.6%、29.3%和23.5%,2012年,江浙沪政府消费占比分别为32.3%、24.3%和24.4%,其中,江苏政府消费比重先上升后下降,浙江政府消费比重先下降后上升,上海政府消费比重先升后降再升,政府消费的比重虽然远远低于居民消费,而且随着年份的变化趋势有所波动,但占比总体呈上升态势.
1.3 居民消费层次提升
受消费环境、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因素的影响,从2002年到2012年,江浙沪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内部结构不断提升优化.从江浙沪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的情况来看,2012年江浙沪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4%、35.1%和36.8%,比2002年分别下降5.0、4.8和2.6个百分点,恩格尔系数呈逐年下降趋势.住房、医疗、保健、教育、文化、旅游、娱乐等享受发展型消费支出不断增加.同时,以高档家电、高科技电子产品、金银珠宝、汽车、住房等为代表的高端消费品逐步成为消费的主流高档消费、服务性消费不断增长.
1.4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上升,但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扩大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迅速增加,消费水平也日益提高.2000年江浙沪城乡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水平分别为5323元和2338元、7020元和3231元,8868元和4138元,2012年分别增加到18825元和8655元,21545元和10208元,26253元和12096元.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水平,与收入增长幅度基本保持一致,说明城乡居民的生活消费意愿还是比较明显的,并且随着收入的增加,会保持消费水平的同向提高.
2002-2012年,虽然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绝对数的比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江浙沪城乡居民消费差的绝对值分别由2002年的2986元、3789元和4730元,扩大为2012年的10171元、11337元和14157元,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距扩大.存在着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的差异,是一种必然现象,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的消费绝对值的差异,是会持续存在的.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幅度的出现,城乡消费水平的对比才有可能出现变化.因为,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更需要消费,更需要改善生活质量,而城镇居民消费则进入到了一个相对稳定期.届时,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差距,有可能在现有的基础上持续缩小,或者是不再扩大.
1.5 居民内部收支差距扩大,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在城镇居民内部,江浙沪各占20%的最高、最低收入户收入比分别由2002年的5.04:1、4.26:1和4.94:1变为2012年的4.80:1、4.92:1和3.79:1;消费比分别由2002年的3.56:1、2.74:1和4.12:1变为2012年的3.47:1、3.08:1和2.54:1;高低收入收支差距绝对值均呈上升趋势,意味着社会财富在向高收入的居民集中,居民内部购买力分布不均现象更为严重.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呈下降趋势.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平均消费倾向逐年下降.一方面随着居民家庭大件商品的普及和拥有量的提高,而相对减少消费支出,另一方面人们为应付预期消费而增加储蓄,压缩即期消费.近几年,随着收入的增长,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呈现逐步下降趋势,反映了即期消费的份额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需求的扩大.从居民的消费行为来看,居民的消费变得更为谨慎和理智.
2.1 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比较,消费率和居民消费率均偏低
对于中、美、韩、日四国的2010、2011、2012年3年的消费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中国最终消费率最低,一直低于50%.而其他三国最终消费率均在60%以上,美国一直处于80%以上,日本在2011年也超过80%,达到81.0%.中国城镇居民的消费也是最低的,一直处于40%以下.而其他三国最终消费率均在50%以上,美国一直处于60%以上,日本在2011年也超过60%,达到60.5%.从居民消费占最终消费的比重看,中国也是最低的,如图1所示.
2.2 中国消费水平明显偏低,但是增长速度较快
消费水平一般是指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居民消费水平,是按支出法测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大项.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项.按全国人口平均计算的居民消费额,称为“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也叫居民消费水平.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远低于另外三国.2012年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居民消费水平分别是中国的16.4倍、13.3倍和5.5倍.虽然中国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但近年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幅度.2010-2012年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增幅达19.0%,而同一时期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年均增幅分别为3.7%、8.0%和9.7%.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增速远高于其他三国.
2.3 江浙沪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消费率和消费水平均存在差距
表1 江浙沪与国内其他地区比较
续表
2.3.1 与发达地区相比,浙江消费率较高而江苏居民消费率均偏低
北京最终消费率最高,2012年已接近60%,上海紧随其后.而浙江、江苏最终消费率较低,尤其是江苏,最终消费率一直低于45%.浙江居民消费率最高,上海紧随其后.而北京、江苏居民消费率较低,江苏居民消费率仍处于最后,并且不足30%.江苏居民消费水平明显偏低,上海居民消费水平最高,北京紧随其后.而浙江、广东、江苏居民消费水平较低并且比较接近,江苏居民消费水平仍处于最后.三个省份中,江苏无论是居民消费率还是居民消费水平均与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存在一定的差距.
2.3.2 与欠发达地区相比,消费率偏低而居民消费率有高有低
上海最终消费率较高,而湖南、四川这两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的最终消费率与浙江不相上下,甚至超过了浙江,而江苏最终消费率仍然垫底.浙江居民消费率最高,上海紧随其过后,而湖南、四川这两个经济欠发达省份的居民消费率均在35%以上,江苏居民消费率垫底[1].上海、浙江、江苏这三个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消费水平总体较高,均在1万元以上,上海则超过了3万元;而湖南、四川这两个经济欠发达省份,虽然消费率较高,但是居民消费水平总体较低,均在1万元以下.
扩大消费的重点和难点在居民消费.近年来财政收支快速增长,政府消费总量得到较大提高,相对而言,居民消费比较薄弱,寻找制约居民消费提高的影响和制约因素对扩大消费更加重要.
3.1 变量选择
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影响居民消费的因素有居民收入决定说、投资挤占说、政府支出影响说、社会保障影响说、收入分配影响说、前期消费棘轮说等多种观点.综合各派学说,把影响居民消费的内外部因素,考虑数据的相关性和可操作性,选择如下7个解释变量,见表2.为了更好的说明各因素对于消费影响,取对数的方式进行模型拟合,更好的分析某一变量变动1个百分比,消费水平变动的百分比.
表2 影响江浙沪居民消费的内外部因素
3.2 研究方法
为了同时从时间和截面单元两个方面,运用PanelData模型反映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面板数据(PanelData)是指对不同时刻的截面个体作连续观测所得的多位时间序列数据.合成数据模型的基本假设可以称作参数齐性假设,即经济变量y由某一参数的概率分布函数P(y|θ)产生.其中,θ是m维实向量,在所有时刻对所有个体均相等.违背假设的情况下通常有参数非齐性偏差和选择性偏差.参数的非齐性包括截面单元参数非齐性和时间序列参数非齐性.
一般的线性合成数据模型可以表示为:
其中X'it=(x1it,x2it,……xKit),为外生变量向量,β'it=(β1it,β2it,……,βKit),为参数向量,K是外生变量个数,T是时期总数.随机扰动项uit相互独立,且满足零均值、等方差.
模型(1)情形分为:
对于情形①为“混合回归模型”,在横截面上无个体影响也无结构变化.对于情形②为“变截距模型”,在横截面上存在个体影响不同.对于情形③为“变系数模型”,除了个体影响外,在截面上还存在变化的经济结构,结构参数在不同的截面上是不同的.对于情形④斜率不同时,截距相同没有任何意义.对于变截距模型和变系数模型,都有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两种形式,可以利用协方差检验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假设:
假设H1:回归斜率系数相同(齐性)但截距不同,即:H1∶β1=β2=……=βN;
假设H2:回归斜率和截距都相同,即H2∶α1=α2=……=αN;β1=β2=……=βN.
构造如下F1、F2检验统计量:
其中S1、S2、S3分别为情形③(变系数模型)、②(变截距模型)、①(混合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若F2小于临界值,则接受原假设H2,认为模型中的参数与个体无关,符合混合回归模型.若F2大于或等于某置信度下的同分布临界值,确定参数存在非齐性的基础上,F1大于等于临界值,则拒绝H1,模型设定为变系数模型,反之设定为变截距模型.
3.3 估计结果
根据似然比检验结果,选取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结果如下表3:
表3 实证分析结果
本模型的拟合度为0.996,通过F检验,江浙沪城镇居民消费如方程所示,其中江、浙、沪三者的常数项有差异,分别是-0.013704,0.013209,0.000495.
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
(1)影响消费的因素按照大小可以排序为:收入水平、上一期消费水平、服务业发展水平、政府消费、城镇化水平、城乡收入比,居民存款.
(2)影响消费的绝对因素有2个:收入水平、上一期消费水平.前期消费水平对当期消费有显著正向影响,且影响系数高达0.375,验证了消费惯性作用,存在明显的棘轮效应.上期消费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居民消费水平增加0.375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对消费有显著正向影响,居民收入每提高1个百分点,带动居民消费水平增加0.397个百分点.
(3)服务业发展水平、政府消费、城镇化水平、城乡收入比和居民存款对于消费水平的影响不高、不明显,但是也影响着消费.
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居民消费有正向影响,说明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拓展消费空间.服务业发展对消费影响程度较小,其原因可能是当前服务业结构及水平仍存在一定问题.
城市化水平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居民消费水平增加0.0318个百分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居民消费潜能和居民消费层次的提升.
政府消费对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影响程度不够显著.政府消费的增加,一方面为消费者提供大量免费或低价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会减少部分居民的相应消费支出;另一方面,政府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费平台和产品,可能会促进和带动居民深层次的消费.政府消费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居民消费水平增加0.0289个百分点,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为负,说明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消费的增长,收入差距每扩大1个百分点,影响居民消费0.069个百分点.储蓄存款余额对居民消费的影响为负,储蓄存款余额每提高1个百分点,影响居民消费0.118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说明储蓄与消费此消彼长的关系.
城镇化引发消费升级从而创造消费需求的观点已经基本成为人们的共识.有专家指出,如果城镇化率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未来中国居民消费率有望提高15个百分点左右.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针对消费率偏低,居民消费水平有待提高的现实情况,应在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释放消费潜力、完善消费环境等方面做出努力和尝试,促进消费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4.1 调整分配格局,健全增收机制,切实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居民收入是居民消费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居民的消费潜力才有条件释放.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率回升,首要的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劳动者报酬在GDP中的比重,注重将更大的“蛋糕”份额分给广大劳动者.第一,调整政府与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在财富和收入的分配上向居民倾斜,进行制度改革,在一次分配市场上和二次分配市场上更加体现公平原则,积极探索符合省情的第三次分配机制.可考虑再次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同时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采取对低收入人群定期发放特别消费券等具体措施增强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2].第二,调整企业与居民的收入分配关系.建立健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工资决定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及社会的协调监督作用,完善企业职工工资协商制度,确保劳动者收入增长与企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第三,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一方面逐步提高国有企业利润上缴财政的比例,另一方面国有企业要有步骤地退出竞争性行业,通过股权转让,出让国有权益,将转让收益划归财政转入社会保障账户,逐渐形成更加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4.2 缩小收入差异,提高社保水平,大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
居民消费率偏低,储蓄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未来生活保障没有足够信心引起.因此,必须降低居民对未来支出不确定性的风险预期,引导居民改变消费储蓄观念,提高消费意愿,从而带动即期消费的增加[3].第一,要加快提供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围绕城乡居民的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基础教育等重点领域:一要完善制度,在城乡、地区之间,建立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特别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消除城乡、地区制度壁垒,实现社会保险关系跨区域转移接续;二要提高社会保障标准,扩大覆盖面.逐步将各类人员纳入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实现城乡统筹和应保尽保.各级政府应该在每年的财政支出中,加大医疗、养老、低保、基础教育等支出,提高这些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第二,要建立良好的民生服务保障体系,完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给.继续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支出,满足城乡居民公共设施消费需求,增加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在继续加大提供住房、卫生、教育、文化福利,建立、巩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加快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以“便民、利民、为民”为宗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区民生服务体系,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居民消费、民生服务新格局.第三,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城乡居民中的中低收入群体是消费意愿最为强烈的群体,但收入来源的缺乏限制了该群体将消费意愿转化为购买力.一是增加就业机会.积极创造条件增加就业岗位和扩大就业方面的资金投入,改善就业服务和就业环境,从根本上解决因为就业不足而致贫的贫困群体,消除消费障碍.二是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保证非垄断行业的工资平均增速快于经济增长速度.三是增加对中低收入者困难群体的生活补贴,进一步落实物价上涨与补贴发放挂钩机制,确保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4.3 培育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加快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不断培育消费热点,提升消费层次,实现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升级换代是提高整体消费水平的重要途径.根据居民消费重点的转移,需要从不同收入群体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出发,及时适时调整消费供给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升传统生活服务业和加快发展新兴生活服务业[4].第一,继续发挥住房、汽车消费的重要引领作用.正确引导住房消费,重点是要促进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和二手房市场、租赁市场的发展,更好的实现“居者有其屋”的目标,并以此带动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和建材、装潢装饰、家具、家电的销售.鼓励汽车消费,充分发挥其产业链长和货币吸纳力强的特性,带动相关产业和产品的消费.第二,不断提升文化、教育、旅游、养老、节能等服务型消费.鼓励文体教育消费,完善文化和体育基础设施,促进报刊杂志、影像书籍、文化娱乐、教育培训等产品和服务的发展.促进休闲旅游消费,加强旅游、会议和展览设施建设,创造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快发展特色旅游服务.顺应老龄化趋势,加强适合老年人消费的产品和服务的研发销售.积极发展信贷消费,鼓励金融机构加快开发新型消费信贷产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消费,用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等科学发展理念引导消费者,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第三,采取多种措施激活农村市场.目前城乡消费市场存在较大的差异,农村消费是全省消费巨大的潜力所在.一是要在继续实施和完善原有针对农村市场的政策,积极开辟农村服务市场,充分利用城市服务资源,建立一个高效能、低成本、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的农业服务体系,实现农业产业低成本经营,扩大农村对金融、物流等方面的需求.二是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开拓农村消费品市场,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支持国内外大中型流通企业向小城镇延伸经营网络,采取直营连锁和特许经营等方式改造提升农村集贸市场和代销店,形成以县城为重点、乡镇为骨干、行政村为基础的农村消费品零售网络,加快释放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
4.4 规范市场秩序,提升社会诚信,不断完善居民消费环境
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诚实守信的消费观念,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消费流通环境是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重要保障.第一,优化市场运行环境,规范市场秩序.要继续加大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确保食品、药品质量安全,防止价格欺诈行为,使消费者放心购买,安心消费.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保障体系、质量检查监测体系,加大对市场出售商品的检验监测力度,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诚实守信的商业道德体系.第二,提升社会诚信.要加大打击社会失信行为的立法和执法力度,鼓励诚信经营,积极促进消费信贷规模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各类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实施分类管理,有条件向诚信企业开放.第三,大力改善消费流通环境.一是要搞好城乡零售市场的规划布局.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便利农村居民消费[5].二是要增强城市社区服务功能,完善城市便民消费设施,扩大城市消费.支持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降低经营成本和销售价格.加快发展贴近和方便居民生活的便利店、折扣店和中小型综合超市.发展专业性较强的家电、食品、建材等专业连锁超市.重视发展仓储式商场、专业店、专卖店等新的业态形式.适度发展大型综合超市,控制发展大型购物中心.三是要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积极促进消费领域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快速发展,加强通讯网络、数字电视网和“三网合一”的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
[1]贺晋,李玲玲.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为何不足——基于1978-2008年基尼系数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6):110-115.
[2]鲁钊阳,黄津.城乡金融发展非均衡化与城乡居民消费差距——基于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研究[J].当代经济研究,2012 (7):40-44.
[3]魏博文,郑舒婷.社会保障与消费需求关系的实证分析[J].党政干部学刊,2012(8):62-64.
[4]徐会奇,李辉;李敬强.有限理性视角下城镇居民消费决策综合模型的理论构建——基于1979年-2010年省际动态面板数据的分析[J].经济科学,2012(3):38-49.
[5]李辉,徐会奇,王克稳.我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研究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2(8):104-110.
Research on Restrictive Factors and Measures of Urban Residents'Consumption Demand in Jiangsu,Zhejiang and Shanghai
XU Yue
(Taizhou Party School of Municipal Committee of the CPC,Taizhou,225300,China)
Recently,the income and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in Jiangsu,Zhejiang and Shanghai are increasing.But the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 is decreasing.The authormade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onsumption in different countries,different regions,in order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of urban residents'consumption in Jiangsu,Zhejiang and Shanghai.Using panel data model,the author analyses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consumption demand of urban residents.According to the conclusion,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recommendations to promote consumption.
urban residents;consumption demand;panel datamodel;restrictive factors
F047.3
A
1672-2590(2015)03-0045-08
2015-03-27
徐 月(1983-),女,江苏泰州人,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教师,经济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