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伟煜
学习实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下称《纲要》)精神,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办学条件,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才能真正提高师生的幸福感,成功打造幸福校园。
一、转变教育观念,回归教育本真
落实《纲要》精神,构建幸福校园,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回归教育本真,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回归学校的“育 人”的本位。让学校教育真正成为激活人的生命状态、改善人的生命意义、提升人的生命品质的高层次社会活动。教育工作者要放眼世界与未来,要勇于担当国家、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与使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师生在工作、学习、生活、成长中体验幸福、成功与快乐,培养全面发 展的祖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在办学实践中紧跟时代主旋律,把握《纲要》精神实质,不断总结提炼学校精神,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德育人,崇尚科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把“为学生成长铺路,为教师成才搭桥,为学校发展奠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宗旨落到实处,使广大教师自觉做到以心育心、以爱育爱、育人教书、为人师表,高扬“知礼守信,好学尚美”的校训精神,成功探索“实施孝道教育,弘扬传统文化”德育特色,实践“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育人模式,提升“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高考备考加工能力,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师生和谐成长,幸福生活,办学特色愈加鲜明,逐步构建了实施素质教育、适应课程改革需要的运作管理机制,学校迈上了办学规模扩大、层次提升、内涵发展、迎难而上的跨越式发展轨道。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幸福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建设是整个学校文化建设的一项最重要内容。一个上层次、有格调、高品位的校园环境,既能对师生起到陶冶情操和完善人格的作用,又能“润物细无声”地内化师生的自身修养与涵养、外化为他们的言语和行为,同时也以其高品位的环境使学校物化为外在的形象与形态。如今,很多学校都已将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来加以开发利用。我校在构建幸福校园中,不断增强环境育人意识,加强校园美化、绿化和净化工作,精心经营校园文化建设,建设品位高雅的人文景观,使校园的草木园林、校道通廊等配套设施建设达到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的和谐统一,着力打造“三大校园”:草坪树影,修竹书亭,曲径通幽,使墙壁说话,让草木含情,教学楼群错落有致,富有现代教育气息,构成一个花园式的校园;图书杂志,校刊报栏,传统文化、潮汕文化、爱国文化三大文化长廊相得益彰,“经典相伴·书香侨中”读书活动热潮迭起,营造了一个书香浓郁的校园;网络资源,信息教学,科技创新探究体验,网络课堂思维飞扬,组成一个科学化数字化的校园。通过创建“三大校园”,有效提升幸福校园文化品位,让校园中每一件设备、设施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让师生浸润其中,潜移默化接受幸福校园的文化熏陶。
校园文化建设的更高层次,是在物化形态的文化建设基础上,注重加强教师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在教师文化建设中,倡导干部群众构建一种和谐平等关系,树立人文精神、团队精神和亮剑精神,广大教师在校园里能够心情舒畅地工作生活。制度文化是教职工和学生认同的、维系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只有建立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师生行为,才能建设良好校风、教风和学风,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制度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符合课程改革和深化素质教育的要求,使每项工作有章可循,管理精细,形成合力高效、和谐奋进的幸福校园。
三、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增强教师队伍幸福感
尊重理解,刚柔相济,打造凝聚力工程。教师凝聚力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营造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幸福校园的重要目标和价值体现。为此,学校管理者应坚持“引进人、凝聚人、激励人”和“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机制留人”的人本理念千方百计解决教师实际困难,极力营造平等、尊重、互敬互助的人际氛围和充满人情味的工作及生活环境,使广大教师在工作与生活、精神与物质、高尚与世俗之间找到和谐的平衡点,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认同感,使教师切实感受到学校管理者理性而不失温情的关怀。例如,我校在住房调整分配中,班子成员把机会让给了住房困难的骨干教师;每个传统节日,学校领导与教师一起共庆佳节;青年教工婚庆,学校特别的贺礼总能增添特殊而温馨的喜庆气氛;教职工家办丧事,学校给予充分的人文关怀;教职工不幸住院,学校及时慰问,尽量照顾;教职工子女入学,校领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对特困和离退休教工,定期开展“送温暖、重晚情”活动。“凝聚力工程”的实施为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铺设了情感基础,教师普遍感到学校生活舒心、称心,增强校园生活的幸福感。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