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作品中的中国人形象浅析

2015-07-25 08:20刘桂红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4期
关键词:中国形象毛姆

刘桂红

摘 要:威廉·毛姆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对中国情有独钟,不仅有《中国游记》等游记作品,还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些中国人的形象。本文将探讨毛姆在游历中国前后文学作品的中国人形象改变。

关键词:毛姆;中国形象;形象流变

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毛姆的作品常以冷静、客观,甚至挑剔的态度审视人生,这从他传记的名字上窥见一斑——《人生的挑剔者》。这样一个冷静挑剔的人对中国的印象将会怎样的?

毛姆一生创作颇丰,其中涉及中国或者直接写中国的作品也有很多。他的作品《人生的枷锁》创作于1915年,作品中首次正式出现中国人形象。没来过中国的毛姆,在当时“黄祸论”以及文学中的“傅满洲”形象的影响下,在塑造中国人形象必然不会是积极正面的。

通过把中国人与西方人同置于一个公寓里 , 毛姆利用人物的态度、心里活动描写等各侧面突显他们之间的差异。中国人宋先生与同住的凯琦莉小姐约会,成为一些老女人议论的丑闻,房主教授夫人认为“谈恋爱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可他是个中国人……一想到这就让人厌恶极了。”尽管宋先生是个“有油水的主顾”,彬彬有礼,房东最终还是下了逐客令。房东和几位老太太代表了当时西方世界对东方尤其是中国的复杂心理 , 他们既想从东方获得利益 , 又对东方人持一种鄙视的态度 , 不愿接受东西方平等,也代表了毛姆本人对中国的偏见 , 他只能凭借自己和社会集体想象来塑造东方形象。不过,最后宋先生和凯琦莉小姐选择一起远走高飞,表现出了他们对这种不平等观念的抗争,也预示着这种憎恶的心理终将随着时间发生改变。

1919年毛姆来到中国,并游历中国的名胜古迹。《在中国屏风上》是他关于此次中国之行的五十八篇零散记录。毛姆在序言中表示“我希望这些文字可以为读者提供我所看到的的中国的一幅真实而生动的图画,并有助于他们自己对中国的想象。”此时的毛姆认识到那种“憎恶”关系已经不合时宜了。

于是,在小说《彩色的面纱》中偏见开始缓和。首先用词变化,从“黄皮肤,蹋鼻梁 ,一对小小的猪眼睛”的宋先生到“身材高大魁梧”的俞督军以及“典雅高贵”的满族女人。在满族女人面前,“凯蒂觉得从没见过像这样一双如此柔弱,雅致,可爱的手。这双手显示出一个民族千百年来的教养和传统。……像一幅仕女图,典雅高贵,使凯蒂感到相形见绌。”

但转变是循序渐进的。《彩色的面纱》中,除了少数被理想化的中国形象外,仍然存在描写中国人丑陋、低下的文字。“垃圾堆积如山、发出难闻的恶臭、瘟疫肆虐”、“人们像苍蝇一样成堆地死去。”那位满洲格格在凯蒂的眼里也很怪异,认为她的脸像“油彩刷过的面具”,讲话的声音,“像是果园里唧唧喳喳的鸟儿”。

凯蒂心理的转变发生于她亲历了幻想破灭与生死离别之后。她对中国流露出仰慕与赞赏之情,“这张色彩艳丽的面具背后,隐藏的是对世间万物的真知灼见,她五指修长的柔嫩的手,握的是这个未知世界的钥匙。”此时关系开始由“憎恶”逐渐转向“亲善”。

二战时毛姆发表长篇小说《刀锋》, 主人公拉里对基督教失望,对人生感到迷惘,遍览世界却未能在欧洲大陆寻找到人生的真谛 , 最后在神秘的东方受到佛教的感化,了悟人生。

拉里在文中直言,“我要投生,投生再投生。我愿意接受形形色色的生活,不管它是怎样忧伤痛苦;我觉得只有生生不息,一个生命接一个生命,才能满足我的企求,我的活力,我的好奇心。”此时的拉里由一个西方文化的叛逆者变成了东方古老文化的崇拜者。

西方人的先天优越感不复存在,转而向神秘遥远的东方寻找精神的依托。“注视者”拉里在东方的文化和宗教的熏陶下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找到心灵的归宿。

形象流变的原因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毛姆作品中中国及中国人的形象有一个从“憎恶”到“亲善”,再到“狂热”的转变。大致有以下几种原因:

首先,西方对中国的了解逐渐深入。异质文化在相遇的初期难免会发生碰撞摩擦。尤其当时的西方社会自恃拥有高度发达的文明,在审视中国文化是就会带上有色眼镜,进而认为中国文化是落后愚昧的。但是随着了解的深入,西方人逐渐发现中国文化的神秘深邃。

其次,两次世界大战给西方社会带来沉重打击,这种打击不仅是社会经济,对人们的生理、心理乃至精神世界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此时的西方人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心理的慰藉和依靠,而遥远的东方,中国正是他们的选择之一。他们用异质文化来填充西方文化危机下的缺位。

从作者角度考量,毛姆童年的不幸和他成年后的经历使得他放弃了基督教信仰。而叔本华对东方哲学的盛赞以及王尔德对中国庄子思想的介绍对毛姆产生了很大影响。毛姆不仅能自如地引用《庄子》中的典故,还盛赞东方的佛教。

此外,中国艺术对毛姆的吸引,作品中经常出现中国工艺品装饰着那些贵族式显赫人物的客厅。比如,《刀锋》中依莎贝尔的娘家,房内摆设的有他们在北京居留的纪念品:雕花过繁的乌木桌子和景泰蓝大花瓶。

参考文献:

[1] [英]毛姆著.《人性的枷锁》徐进、雨嘉、徐迅译,赵令贻校.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189.

[2] [英]毛姆著.《在中国屏风上》唐建清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3] [英]·毛姆著.《彩色的面纱》刘宪之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8.108+ 139. 153-155.

[4] [英]毛姆著.《刀锋》周煦良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82.

[5]赵小琪著.《比较文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中国形象毛姆
Cross-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Business World
四百法郎买一个苹果
丑角的原型
美国保守主义权势集团对杜鲁门政府对华政策的影响
东方主义在大正日本文学中的探讨
西班牙媒体眼中的中国形象
19世纪中后期东西方画报中的晚清中国镜像
从香港恐怖片看中国内陆形象的演变
讲好中国故事:政府对德传播媒体该怎么做
我的毛姆叔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