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肖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让学生上好课,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动脑、动口、动手、动耳,使他们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变得高效。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教学 激趣
一、巧设辩论议题,模拟辩论场景,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明于辩。”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疑问是学习的起点,是点燃学生创造思维的导火索。
我们知道,凡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较为经典的、经得起品评的范文。这些范文在一般情况下,总有一个(或几个)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而这个(或几个)“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文眼”或者是关键性的词语。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必须要根据“学情”和“课情”因势利导地找准这个“点”进行切入,进而提出具有启迪性的辩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
譬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给学生出示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描写“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的片断。紧接着我向学生抛出了本节课堂正反双方的辩题:“百草园的生活好”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好”。学生分为两个阵营——“百草园派”和“三味书屋派”。让他们探讨、研究作者少年时代的生活轨迹,形成一致意见后选出表达能力(辩论口才)较强的能言善辩的代表选手,通过双方一个个回合的辩论来确立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证明自己选题的正确。当辩论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战到山穷水尽之时,我再对学生的辩论进行总结。
通过为学生搭建辩论舞台,在课上模拟辩论的场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整个课堂生机勃勃,气氛热烈。在这样的情境中,收到的教学效果自然非同一般。
二、注意学情变化,掌控课堂节奏,把握兴趣转化,保持学生的兴奋状态
全国教书育人的楷模、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课堂一定要有节奏,要有张有驰,张驰结合,起伏有致,疏密有节,有时训练密度要很大,有时要缓解一点,这是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青少年的自控力是不可能45分钟始终全神贯注的,老师要意识到这一点,要有节奏的一浪推一浪的组织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要掌控课堂节奏,准确把握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相互转化规律,让二者相互交叉,相映成趣,使课堂上得有声有色。
一般来说,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力常常还停留在上一节课或者课间活动题上。此时,教师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比如讲一个故事、设一个悬念、提一个问题。用这些方式,将学生的心收回来,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之上。正如于漪老师所讲得那样:“课的起始阶段不能疲疲沓沓,要如爆竹鸣响,如京剧中的‘亮相,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
直接兴趣的短期效果最好,因它不可能持续太长时间,所以,当我们的语文教学讲到重点和难点问题时,教师必须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这些内容非常重要,是非记不可的。这样是为了使学生产生间接兴趣,进而用自己的意志努力去掌握这些内容。然而,间接兴趣的持续力较差,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尤其对于中学生,间接兴趣仅能保持很短的时间。教育心理学讲到,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课堂听课的有意注意力每隔5—7分钟就会松驰。因此,在间接兴趣后,教师还必须要用直观的材料或趣味性谈话使学生转入直接兴趣,如此,学生的大脑才能松驰有度。我们将课堂中间的35分钟分为3个小节,每个小节分配10多分钟,在这10多分钟一个小节的时间里,我们可以设疑——思考——讨论——点拨——解疑,让学生时而专注于教师的设疑、点拨,时而独立思考,时而小组讨论……
在下课前的5分钟时间里,学生的注意力是最容易涣散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最后也别忘了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或复习刚刚讲过的内容;或做一些较为轻松的活动,如仿写练习、整理笔记、自由提问、给课文重新结个尾、结合课文谈谈感受;或布置一下课后作业。这样,整个课堂节奏张弛有度,使学生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终始保持兴奋状态,这样的课堂效率一定会很高。
三、运用现代手段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美国伟大的心理学家布鲁诺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活动不仅要有智力因素的参与,而且还需要非智力因素的参与。其中,情感因素在非智力因素中占重要地位。
有道是:“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所以,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渲染课堂气氛,注意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情境与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其中,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教学内容。
比如,教学《春》一文时,我们可以先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同学们,春天来了,阳光明媚,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和煦的春风,吹融了冰川,吹醒了田野,吹绿了柳梢,吹红了桃花…… 你们心目中的春天又是怎样的呢?”接着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彩笔描绘心目中的春天。当学生的“眼、口、脑、手、耳”等众感官全部参与到学习中时,情绪就会很快被调动起来。这时我们可以用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边给学生展示课文中的五幅春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边辅之于配乐朗诵,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中,踏入迷人的春天里,置身怡人的画图间……然后让学生一边深情地朗读课文,一边将课文中确切、生动描写春天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的句子划出来进行赏析。这样便能让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鳴,让学生与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春”的活力和“春”带给人的希望和力量。
试想,用如此直观的教学手段,所创设出来的教学情境,怎能不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积极性?怎能不让学生主动好学,在知识的殿堂里流连忘返?怎能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一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的最大魅力不仅在于知识渊博和品德高尚,更主要的在于能够引导学生进入“乐学”的境界。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