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晓军
摘要:《高职语文》课程面临着网络和信息时代的挑战,针对定位不清、教改不力、课堂低效和资源不足等问题,让课程“活”起来,让教师“变”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网络“用”起来,在“微时代”视角下建设课程的“微资源”是适应时代需求和高职学生特点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微时代”高职语文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14-0149-02
“微时代”的到来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方式,伴随着时代节奏的加快,网络作为一种新兴而快捷的第五大媒介深受当代人的推崇和喜爱,人们每天都利用网络,借助电脑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写微博,发微信,看微电影,进行微营销等,这既是当代网络发展的现状和必然趋势,也是“微时代”向各种传统方式提出的挑战。
《高职语文》作为高职院校开设的通识(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和要求都要为专业服务,为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服务,是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软实力”的有效途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鉴于《高职语文》课程的性质及特点,如何激发高职生学习《高职语文》的兴趣?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程设计?如何迎合“微时代”的特点寻找适合的课程教学改革的契合点?这些都成为了当今《高职语文》课堂上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高职语文》课程现状
1.1 课时过少,定位不清
高职院校《高职语文》课程开设普遍具有如下现象:与专业课相比,作为通识或基础课程的《高职语文》课时压缩严重,有的院校甚至取消了这门课程。而开设课程的院校则无法与其他专业课和日益增加的实践教学课程抢占课时,只能在周课时2节的有限时间中,不得不无奈地删减教学内容。于此同时,各高职院校开设该课程的内容各异、名称各异,如《高职大学语文》、《大学语文》、《高职应用语文》或用《应用文写作》、《演讲与口才》、《应用口才》等课程替代《高职语文》,导致课程开设的定位不明确,教学目的不清晰,课程可开可不开,可多开可少开,教学的宗旨和内容侧重点难以得到保证。
1.2 教法传统,教改不力
各高职院校虽然一直在强调教学改革,但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由于难以改变的习惯、授课的随意性、学生课堂的被动性、教学配合不佳等种种原因,教师对非专业课程的《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抱着可改可不改的态度对待,导致教师讲、学生听;教师主体、教师主导;纯理论教学的局面仍未出现太大的改变。教师在课堂中讲授大于操作,讲授多于演示,讲授重于设计,导致课堂气氛和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
1.3 学生低头,课堂低效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2014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1%。据观察,高职学生智能手机的持有率很高,即便提倡无手机课堂,但部分学生还是置若罔闻。他们热衷于上网看新闻、论坛,网上购物,看网络视频及玩游戏等轻松的娱乐项目,对以学习为主的信息关注较少。其次,高职学生个性较强,情绪化明显,学习的热情随着兴趣升降,兴趣不浓的原因有:感觉学习内容无趣、无用,感觉老师教学无方等,他们没耐心和精力接受冗长沉重的内容。再次,高职学生对手机依赖性比较高,学习上即便遇到问题也很少请教老师,习惯性地找寻“度娘”解决,乐于成为“低头族”,导致学生对对教师的依赖性越来越小,对网络的痴迷程度越来越重,课堂互动效果不好。
1.4 资源不足,建设进度慢
由于各高职院校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的进度参差不齐,网络上资源共享的免费服务颇为有限,加之各学院电脑设备使用的局限性,《高职语文》课堂难以实现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专业课程相比,通识(基础)类课程缺乏建设资金等资源条件,导致教师对于网络资源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不高,相关的教学资源库建设进度慢。
可见,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特征与高职课堂的慢节奏现状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反差,在“微时代”背景下,高职教育和教学应与时俱进,《高职语文》课程改革与建设且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微资源”建设势在必行。
2 《高职语文》课程“微资源”建设思路
通过百度查找,我们发现:“微资源”就是各种移动互联平台资源。随着微信平台、APP等应用程序的普及,“微资源”涵盖更多更广泛的领域,通常被认为是免费的在移动互联平台上共享的资源均可称之为“微资源”。因此,在“微时代”视角下,《高职语文》课程应尽快建设自身的“微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服务,为课堂教学效果服务,为高职人才培养服务,让课程“活”起来,让教师“变”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也让网络“用”起来。
2.1 让课程“活”起来
《高职语文》课程首先应根据各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明确课程的定位、教学目的与要求。根据以上要点,可将教学内容按照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分解为美文欣赏、经典诵读和应用语言表达等模块,依照“微资源”建设的思路可将课程各重要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将碎片化的知识点串联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针对性地讲解和教授教学中的重难点,促进教学双向沟通与交流,更利于学生个性化学习。如:鉴赏性的知识点可采用音频、视频微课教学;操作性的知识点可采用演示、实景微课教学;步骤性的知识点可采用写字板形式微课教学,逐一写出解题步骤,引导学生清晰的思路。制作时还可将微动画、微视频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资源融汇在微课中,让学生喜闻乐见,提升教学效果,让课程“活”起来。
2.2 让教师“变”起来
“微时代”不仅给人们带来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式上的变化,人们的观念更应改变改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转变观念,有针对性地设置与教学内容相吻合并能在课堂完成的“微情境”、“微任务”、“微项目”,如:应聘时的自我介绍模块,教师可针对学生专业设置用人单位招聘的情景,在微情境中设置实训情境任务,让学生针对任务书的安排,分步骤进行练习和操作,在介绍中理解和掌握应聘时介绍内容必须与岗位需求相吻合,翻转课堂主次,调动学生的参与性。教师教法的改变,不仅是时代背景下教师教学观念创新的体现,也可让学生开启自主学习的模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2.3 让学生“动”起来
诸多高校已倡议和实施无手机课堂,并非达到理想效果。如果让学生在课堂上堂而皇之地拿出手机,利用手机作为学习的工具,学生想必会欣喜若狂。高职院校的学生智能手机拥有量之高可作为一个充分考虑教学改革的因素。教师可组建一个团队,利用注册的手机微信号或开发APP软件,利用移动互联网络和手机终端,打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任课教师作为模块内容的框架搭建者,技术人员可作为设计者,按课程介绍、微课学习、PPT、资源空间(含音频、视频)、任课教师、在线留言和个人中心等模块进行设计,学生可根据自身的时间与情况,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和个人兴趣点,拿出手机就可以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新颖且充满信息量的教学方式可让课堂气氛和效果得到转变,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真正地“动”起来。
2.4 让网络“用”起来
随着网络在教学领域日益广泛的应用,我们不妨也借助网络,建设一个网络资源库,利于教师教学,更利于学生在线学习。微课、慕课等就是顺应微时代而产生、运用网络技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化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教学方式与内容。这些微时代下新兴而热门的教学方式与资源正吻合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依据高职人才培养需求,课程可搭建一个慕课平台,以资源素材为建设核心,可建设涵盖便于教师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化、组合化的教学资源,实现师生在线互动交流。
3 《高职语文》课程“微资源”建设的意义
转变观念,加快建设,与时俱进,培养人才,这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目的所在。“微时代”视角下课程的“微资源”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3.1 传递微知识
移动终端使人类的传播更加流动,也将人们的传播时间分割得更加琐碎,人们会选择无聊与零散的时间来进行信息的传播或接收活动。所谓传递微知识,就是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转化为微课教学这样的碎片化的知识点,学生可按自己的节奏,找寻自己的琐碎时间,有一个自定进度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有选择性地主动学习,主动获取。这样的方式能较好地体现教育的本质,更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心态和当今的时代节奏。
3.2 转变微依赖
高职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是“微时代”带来的普遍现象,但手机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既是让学生快速获取信息的好途径,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大灰狼”。高校提倡无手机课堂,反对做低头族,“微时代”下的课程资源建设可让学生把兴趣点转移到教学资源来,正大光明地利用手机学习,转变学生对手机纯娱乐的依赖性。
3.3 培养微能力
“创造、创新、创业”是高职院校近年来对学生提倡的“三创”能力。它强调学习者主体地位,具有“三创”精神和“三创”能力的人才是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学生应以人才需求特点为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就要从“微能力”入手。所谓微能力,并非是指微小的能力,而是指针对人才培养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解惑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因而,只有提升“微能力”,才能培养出适宜社会需求的、具有良好素质的高职毕业生。
高职教育的课堂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来自信息时代,来自网络时代,来自改革时代。加快《高职语文》课程的“微资源”建设,加上行之有效的保障方式,可将传统的满堂灌课堂转化为自主学习的课堂,将被动的填鸭式学习转化为主动探索化学习,以适应“微时代”发展的趋势要求。
参考文献:
[1] 百度知道[EB/OL].
http://zhidao.baidu.com/link?url=gdHRu_kUENFPWWpQ3U1lRghZBc9P4oceVohEQI1yUpWQEsNivDt6OGPMxXm9ZQQ2G_xBz0d6sfjt7A343PlhCEjgCvkfTuPrYtFbwMJNajO.
[2] 张明.网络环境下的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策略[J].学园,2013(29): 15-16.
[3] 杨威.高职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5): 92-93.
[4] 张国玲.大语文教学与高职生就业软实力的培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 143-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