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昭
【摘 要】钢琴伴奏是钢琴演奏中的一门艺术,社会对于钢琴伴奏人才的需求比较多。但由于钢琴伴奏不受钢琴专业人才的青睐,使得钢琴伴奏者的人数和素质都无法满足社会的要求;有的人虽然想学好、练好钢琴伴奏,但苦于没有良好的指导。钢琴伴奏,顾名思义,就是在作品演奏中充当陪伴演奏的角色,因此,在歌曲的伴奏中属于配角的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钢琴伴奏就无足轻重,钢琴伴奏在歌曲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将就钢琴伴奏的技巧进行探讨,以期对想学好钢琴伴奏的爱好者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钢琴伴奏 技巧 合作意识
一、引言
钢琴伴奏指的是通过钢琴弹奏对音乐起到烘托作用的一种音乐表达方式。钢琴伴奏在大学里面有着自己的独特的专业名称,叫作艺术指导专业。钢琴伴奏的这一专业名称,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钢琴伴奏在音乐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钢琴伴奏具有不同于一般钢琴演奏的特点,钢琴伴奏是钢琴演奏的一种,钢琴演奏也是钢琴伴奏的基础。目前,我国很多音乐艺术院校都开设了钢琴伴奏课程,而且当前社会音乐的发展中,钢琴伴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有些著名的国际音乐节还将一些奖项颁给了钢琴伴奏者。钢琴伴奏的复杂性及其技术含量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因此,即使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钢琴演奏家也未必就一定是优秀的钢琴伴奏者。扎实的钢琴演奏技术是钢琴伴奏的基础,钢琴伴奏需要娴熟的钢琴演奏技巧,也需要坚实的钢琴理论功底,还需要敏锐的音乐感。本文将就如何掌握钢琴伴奏的技巧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钢琴伴奏需要掌握如下的技巧:
(一)合作意识
一名优秀的钢琴伴奏者应当具备基本的合作意识。有了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够将钢琴伴奏做好。钢琴伴奏具有技术含量高、范围比较宽泛的特点。钢琴伴奏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必须依附于主题音乐而存在,钢琴伴奏是一个作品中的重要构成因素。不是任何乐器都可以实现良好地协作,但是钢琴伴奏基于其独特的特点能够替代乐队的作用,为音乐担当乐队以及作品指挥的两种功能。伴奏不同于独奏,独奏更多的是自身的一种表现,而伴奏则需要将自我的表现限制在主题作品之下,而且以配合主题作品的表达为实现作品目的的需要。对于长期从事钢琴独奏的人而言,由于长期习惯于自身的思想的表达,因而也就不能担当好钢琴伴奏的角色。当然,好的钢琴伴奏者也应当具有积极和主动的态度,而不是消极应对,如果对乐谱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认识,未能领会合作者的情绪、节奏,就无法将音乐作品良好地表现出来。例如,当音乐到达高潮部分时,如果钢琴伴奏者不能提供情绪、节奏上的烘托,此时合作者想要表达的音乐感染力也就无法表现出来。因此,作为钢琴伴奏者,首先应当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在合作意识的指引下,逐步拥有良好的合作技巧,增强对音乐的理解,从而提升音乐的品位和感染力。
(二)钢琴伴奏烘托、跟随及调整作用
就像一道菜里面不能没有佐料一样,一个好的作品有时候也不能没有伴奏的元素。钢琴伴奏的烘托作用指的是随着音乐的节奏、情感发展及时对主唱、主奏进行烘托,以烘托音乐的氛围。钢琴伴奏者应当对音乐的旋律进行充分和深入的研究。例如,抒情旋律,此时钢琴伴奏者应当随着旋律的变动,体现出整体音乐的连贯性、延续性,同时钢琴伴奏者的力度也应当迎合作者的节奏的变动,以烘托出音乐的舒畅。如果在音乐的高潮部分的话,还需要钢琴伴奏者烘托出音乐的宏大气势。钢琴伴奏的跟随作用指的是通过钢琴伴奏表达音乐所透露出来的内在情感,因而跟随作用具有独特的作用。钢琴伴奏的跟随作用也意味着钢琴伴奏需要钢琴伴奏者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即时性。由于音乐是表达情感的一种手段,因而不同的钢琴伴奏者在进行钢琴伴奏时都具有一定的个性和差异,每一位伴奏者对于音乐的理解和感悟也存在着差异,在不同的情绪和情境下的伴奏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尤其是钢琴伴奏和合作者都需要统一的气息,因为钢琴伴奏者需要适时地调整,要留给合作者足够的时间调整气息,在特殊的情况下, 还需要通过对节奏的掌握掩饰合作者调整气息带来的停顿和音乐的不流畅。此时跟随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余光扫描的方式看到合作者的呼吸动作。钢琴伴奏的调整作用指的是为了防止合作者出现的失误情况,有时由于歌唱者技巧不够娴熟,容易出现慢拍子和赶拍子的现象。尤其是为一些低年级学生担任钢琴伴奏,由于学生经验少,上台容易紧张,从而出现失误,此时作为钢琴伴奏就需要在演唱者抢拍子的同时一定要尽力稳住节拍,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失误,并且会配合钢琴伴奏,从而将拍子稳住。钢琴伴奏的烘托、跟随以及调整的作用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培养起来的,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够达到纯熟的地步。这些技巧都充分体现了钢琴伴奏与钢琴独奏存在的显著差异。另外,任何音乐都是对情感的表现,这是因为自人类创作出音乐以来,人类的各类情感的表达都离不开音乐的推动。音乐所呈现出的气氛,充分表达了人类情感当中的低落、高兴、悲伤等情绪,因此,音乐自诞生以来就是和人类的情感表现不可分离的。作为善于表达情感的钢琴伴奏来说,通过音色的变化,刺激到人内心的情感需求,进而引发听众的共鸣,这是其他乐器所不能代替的。
(三)深入把握音乐作品的能力
在钢琴伴奏中,通常情况下一位钢琴伴奏者需要与多位伴奏的对象合作,而且伴奏的乐器门类繁多,因此,要迅速熟悉音乐作品,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研究作品。尤其是当作品繁多而且临近表演时间时,此时的伴奏者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作品,不仅需要投入巨大的精力,而且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特别是现代音乐作品,加入了很多复杂的元素,还有一些十分怪异的旋律,都增加了伴奏的难度。因此,很多时候,钢琴伴奏者都是一边认识乐谱,一边与其他人合作。在时间较紧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尽快把握音乐作品:一是拿到乐谱后迅速通览一遍,初步对音乐的属性、风格、特点有所掌握;二是初次合作时,可以以较慢的速度进行,但要将乐谱完全弄懂弄通;三是初次合奏时眼睛不仅注视伴奏部分,而且需要不停地扫视全部的乐谱;四是一旦出现错误的时候,要尽量跳过,不要犹豫,更不要因此而导致拍子错乱。
(四)适度的力度
音乐作品的表达还需要力度的变化。钢琴伴奏者应当根据音乐作品的要求,并根据合作者的情况设计出合乎音乐作品实质的力度。对于钢琴伴奏者而言,钢琴部分音乐力度的变化和对比,还需要与不同的合作者进行磨合。由于钢琴伴奏的合作对象非常繁多,而且各式各样的乐器具有各自相对的特点。音乐作品中独唱和合唱的音乐艺术效果也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钢琴伴奏者需要了解合作者的乐器的特点,比如对于小号和小提琴而言,就具有很强的音乐穿透力。一般情况下,钢琴伴奏的力度大小要控制在音量不会超过独奏的音量,否则,就有喧宾夺主之嫌,但是需要钢琴伴奏烘托音乐作品的主题时,可以适当加强力度,以营造整体的气氛。在钢管乐器的音乐作品的伴奏中,钢琴伴奏的力度不需要太过于克制,可以适当加重力度,钢琴的声音可以以一个独立的声音的形式存在。同时,我们应当将钢琴伴奏中的每一个声部都要弹清楚,以确保声部的关系可以得到清楚的辨认。控制钢琴伴奏的力度,并不意味着钢琴伴奏的声音要小于主唱,而是指钢琴伴奏要与主唱和合作者的伴奏协调统一,以便突出整体的效果,烘托出音乐的主题。
(五)音色控制
钢琴伴奏的音色控制比较抽象,因为钢琴伴奏在音乐作品中的音色没有具体的评判标准。这就需要钢琴伴奏者具有相当深厚的音乐感觉,以及高雅的艺术审美,才能通过手指弹奏出优美的钢琴伴奏。对于钢琴伴奏者而言,不仅需要考虑自身音色的表达,还需要考虑到音响效果,也要考虑到与合作者之间的配合。弹奏不同风格的作品,对于音色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例如弹奏宗教风格的音乐,则要体现出钢琴伴奏严谨、庄重的风格;而要弹奏欢快的音乐作品,则需要灵动的音色来表达。不同弹奏的方法,手指触键的速度、深浅以及其他情形,都会让音色发生神奇的变化。因此,钢琴伴奏者需要仔细聆听,从而让音色具有丰富多彩的变化和绚烂的表达。
三、钢琴伴奏中应当注意的其他问题
(一)克服伴奏技术上的难点
钢琴伴奏技术上的难点主要在伴奏的节奏、速度和力度的把握上。克服上述的问题,首先不要求快,应当从慢的节奏开始练习,在对慢的伴奏节奏熟悉之后,进一步加快伴奏的速度,并且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注意掌握伴奏的节奏,控制好气息和力度,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对于钢琴的伴奏感就会慢慢地积累,并且也能逐步的提高指法的速度,并逐渐克服上述问题。
(二)克服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
钢琴的伴奏艺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就的,要达到较高的艺术伴奏水平,需要一个长期、漫长、枯燥而又单调的过程,不可能很快就能达到。钢琴的伴奏需要相当程度的耐心以及艰苦卓绝的毅力,并且还需要良好的自制力,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钢琴伴奏的每一个技术要点,都需要经过反复地、大量地练习,才能达到目的。任何乐器的伴奏活动都是欲速则不达,只有通过一步一个脚印、不断重复地伴奏,才能达到较高的钢琴伴奏艺术水准。
(三)构建放松的姿态
钢琴的伴奏需要一个轻松良好的伴奏姿态。一般情况下,伴奏者在开始时都能够保持较为放松的姿态,但随着伴奏的深入,此时的姿态就开始变形,进而出现了节奏混乱,声音不协调的情况。不可否认,所有的钢琴伴奏者都希望拥有快速、准确的指法,但要想做到这样,需要熟练的技巧。构建放松的姿态可以尝试下面的方法:一是伴奏者的手指应当自然地放置在指孔上,手指运动时要保持最小的幅度,以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颤动;二是手指的动作力度要适当,要注意手指的节省。
(四)要注重情感的投入
任何乐器的伴奏都需要伴奏者倾入情感。对于任何一首钢琴伴奏曲目,伴奏者都应该细心领会乐曲的真实情感和所要抒发的感情,只有这样才能将乐曲美好地展现出来。没有倾注情感的伴奏都会显得枯燥和乏味,缺乏灵魂上的感受,也就使得乐曲失去了生命力。人类数千年的音乐史证明,只有倾注伴奏者情感的伴奏才能打动听众,也才能在钢琴的伴奏中达到新的艺术高度,从而让音乐作品更加具有生命力,展现音乐的艺术魅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钢琴伴奏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需要积累丰富的学术知识,需要深刻理解作品并忠实地反映作曲家的风格和作品的特性,又要求伴奏者通过相融默契的合作,准确地烘托出伴奏者的表演特长和个性特征。每个从事钢琴伴奏的艺术工作者,都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和艺术修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独特技巧,力求使自己的伴奏和合作者的伴奏水乳交融,最终达到珠联璧合的艺术境界。
【参考文献】
[1] 袁媛.钢琴伴奏教学中的协同研究[J].音乐创作,2010(3).
[2]张秀丽.钢琴伴奏中肩、臂、肘的技巧训练与声音探究[J].音乐创作,2010(1).
[3]朱国昌.琴韵生辉 色彩飞扬——1980—2010年钢琴音色研究综述[J].人民音乐,2010(12).
[4]刘刚. 艺术歌曲与钢琴伴奏[J]. 考试周刊,2009(48) .
[5]王洪青. 歌者应加强对艺术歌曲中伴奏部分的重视[J]. 中国校外教育,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