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平 王勤梅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临床研究
王永平 王勤梅
目的 评价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取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38)。对照组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自由基清除剂,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伴脑水肿患者加用甘油果糖静滴及20%甘露醇;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h、24h、7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经治疗后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微,患者可以耐受。结论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阿替普酶;急性脑梗死;溶栓;安全性
脑血管意外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1],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的特点。而所有脑血管意外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大多数[2],尽早恢复缺血脑组织的血流供给、使堵塞的脑血管再通,重建缺血区的循环,减少脑组织坏死,是治疗的关键方法。目前我国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方法主要为抗凝、溶栓、降纤、脑保护、抗血小板聚集等方法[3],阿替普酶是一种血栓溶解药,属于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原激活剂,可以应用于临床脑血管病的治疗中。本文回顾性分析使用阿替普酶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8例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绥德县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
20~85岁,其中男44例,女32例,平均(62.3±20.1)岁;伴糖尿病23例,伴高血压32例,伴血脂异常12例,既往心房纤颤史患者9例。患者的发病时间为3.0~4.5h,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外脑出血,血压<180/100mmHg,脑功能损害的体征持续>1h,均无明显意识障碍和颅内出血史。将76例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n=38),试验组为患者及家属同意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对照组患者及家属不同意使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其中试验组38例患者,男20例,女18例,平均年龄(61.5±19.7)岁,其中伴高血压15例,伴糖尿病11例,既往心房纤颤史4例,伴血脂异常患8例。对照组38例患者,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63.1±20.6)岁,其中伴高血压17例,伴糖尿病12例,既往心房纤颤史5例,伴血脂异常患4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排除标准:患者7d内进行过不可压迫部位的动脉穿刺手术;或既往具有颅内出血的病史;14d内进行过重大手术;近3个月内有脑梗死、心肌梗死或者是头部创伤病史;正在接受抗凝药治疗,血小板计数<10×109/L,INR<1.5s,APTT<40s,血糖<2.7mmol/L;血压过低(舒张压<60mmHg或者收缩压<90mmHg)或血压过高(舒张压>100mmHg或者收缩压>180mmHg),怀疑为血流动力学机制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有严重的肾、肝、心功能不全,严重糖尿病患者(血糖>22.2mmol/L)及妊娠者;有明显外伤或者活动性出血的表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38例患者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氯吡格雷)、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E),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口服阿司匹林首次剂量300mg,以后100mg/d,伴脑水肿患者加用甘油果糖静滴及20%甘露醇静滴。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基础上采用90%阿替普酶(爱通力,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批准文号:S20020034)剂量(总量为0.6mg/kg×患者体质量(kg))+100mL氯化钠注射并于1h内滴完,余下10%阿替普酶+10mL生理盐水静脉推注,用药后24h内不可使用抗血小板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治疗后6h、24h、7d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脑梗死评分(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依据评分结果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治疗后6h、24h、7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是否有不良反应,并对其进行统计学比较。
1.4 疗效评价标准 根据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患者治疗前、治疗后进行评分[4]:经治疗后病残程度为0级,NIHSS减少90%~100%的为基本痊愈;病残程度为1~3级,NIHSS减少46%~89%的为显著进步;NIHSS减少18%~45%的为进步;NIHSS减少或者增加18%以内,治疗前、治疗后体征和症状无明显变化的为无变化。临床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和进步三项之和。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研究结果进行处理、分析,正态计量资料用“x±s”的方法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8,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疗效比较[n(%)]
2.2 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前对照组、试验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试验组的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试验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x±s,分)
2.3 不良反应 治疗组:脑出血2例,牙龈出血4例,皮下瘀斑2例,无过敏、寒战等其他不良反应,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均在正常范围内。对照组无不良反应。
急性脑梗死具有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对急性脑梗死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脑动脉粥样斑块的破裂、血栓的形成以及血小板的活化。急性脑梗死是由其周围缺血半暗带以及缺血中心区组成的,但是由于其周围缺血半暗带内的脑组织损伤存在一定的可逆性,因此使其在治疗与恢复神经系统的功能上具有重要的作用[5-8],较长时间缺血后容易加重血管源性脑水肿,而脑水肿会使血管瘀滞,形成微血栓,从而加重病情的恶性循环。缺血时间越长,缺血半暗带可挽救的范围也就相应的越小,因此尽早恢复急性脑梗死区的血流灌注,可明显的减轻脑神经元的损伤。目前唯一可证明的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是对患者进行早期的溶栓治疗。有研究证明,0.6mg/kg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和有效的,阿替普酶在溶栓药物中属于第二代,药物的半衰期是5分钟,可以与血栓表面的纤维蛋白选择性地结合,可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从而达到溶栓的目的[9-11]。
本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NIHSS评分,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可以显著(P<0.05)改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大大减轻了急性脑梗死造成的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阿替普酶对于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是肯定的,但对高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的风险较大,需谨慎用药。
[1] 董斌,罗其中,徐英辉.脑缺血半暗带区研究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05,4(1):90-92.
[2] 吴兆苏,姚素华,赵冬.我国人群卒中发病率、死亡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3,24(3):236-239.
[3] 吴江.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9.
[4] 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5] 杨明秀,陈红,邱小鹰.急性脑梗死的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8, 14(1):103.
[6] 吕宪民,曹亦宾,李欣,等.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8):834-836.
[7] 芦鹏飞,尹立勇,董晓娇,等.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13,28(2):214-216.
[8] 陈晓燕,程赛宇,郭宇.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疑难病杂志,2012,11(9):658-660.
[9] 胡继川,龚雪琴.阿替普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0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9):1932-1933.
[10] 崔悦,王永强.阿替普酶治疗老年患者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2):182-185.
[11] 黄子波,罗宇欢,李观庆.瑞替普酶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4,20(19):138.
10.3969/j.issn.1009-4393.2015.4.097
陕西 718000 绥德县医院 (王永平) 绥德县定仙墕镇中心卫生院 (王勤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