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琼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程的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就是主张教育活动要回归生活,回归社会。这就意味着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要培养会生活、会适应社会变化的人。这是知行统一的要求,也是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彰显生活气息的教学要求。通过在教学中灌入“生活”的活水,让思想政治课真正回归生活,不仅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品德 教学 联系生活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即“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生活德育观也认为:生活资源与学生之间距离越近,越容易产生亲切感,运用生活资源恰当地进行教育,更容易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规范。因此,我们要让生活成为思品教学的源头活水,要善于从学生身边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开发丰富多彩的课程资源,将学生、课堂、教材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如果我们的课堂脱离了现实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水土流失”、营养不良、生态失调,远离生活的种种现象,学生就会认为老师课堂上说一套,生活中干另一套,很虚伪,不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我们的教学要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要努力实现学以致用。如何将生活融入课堂,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以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情景导入新课
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好从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俗语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学中能精心设计引入生活世界中的常见的场景和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特别是亲身经历的生活,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和守护人”时,课前制作了假电影票,设置两个情景。情景一:老师这里有电影票,同学要的话到老师这里来拿;情景二:老师这里有电影票,请每组组长到老师这里领一下。学生通过课前的参与,上课时再问到“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来领票?为什么?”,这时学生一致选择第二种,因为不乱、有秩序。这样就顺理成章的引出课文内容。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人人享有人格尊严”时,举了一个学生生活中的案例,小洋长得矮胖,有个同学给他起了“武大郎”的外号。于是,我提问:“这位同学侵犯了小洋的什么权利?”这样的引入方式,使学生感到政治贴近生活,容易被学生接纳,更有利于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二、以生活化的事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学中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特点,如果通过打比方、举例的办法对政治知识进行生活化的诠释,在所学知识和熟悉的生活现象、经验之间建立起联系,能使学生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在教学“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这一框时,其中比较法律和道德的区别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联系生活中,如果有人偷窃了,这样的行为由什么来约束?如果有人想要偷窃,还没有实施,这样的想法由什么来约束?通过比较,学生就比较容易掌握法律只约束人们的行为,而道德则约束人们的一切(包括行为和想法)。如在教学“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一框时,教材中提到隐私权是相对的,选用了生活中的一个事例。上海某初级中学的刘某、斐某等六名学生,在偏僻的小路上拦住两名女青年实施抢劫,被警方抓获。警官们在讯问涉嫌犯罪的青少年时,尽量通知其监护人或法定代理人到场,严格执行告知的权利义务规定;到其居住地调查时,坚持做到不开警车,不穿制服,不扩大知情面。探究:①请你分析这六名中学生的行为?②警官办案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③如果你知道这六名学生的行为,会怎么做?利用这个事例帮助学生理解隐私权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隐私权。
三、巧用时政,变小课堂为大社会
思想政治课本身具有开放性、时代性、前瞻性和社会性特点,与时代和社会息息相关,对中学生开展时事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需要,是落实新课程计划的需要;这也符合学生对时政的兴趣。发生的国内外时政及我们身边出现的新问题是我们上好思想政治课、提高教学效果的宝贵素材。这也要求老师要通过报纸、书刊、电视、电台或互联网等途径尽可能多的了解天下事,要对所选材料进行设计,找到时事与课本知识的融合点,防止课本与时事两张皮。因此我经常关注朝闻天下、新闻夜班车、新闻联播等,从学生所熟悉的材料中选取事例。
如在教学九年级“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时,选取了关于钓鱼岛、黄岩岛的事例,展示国民强烈谴责日本、菲律宾行为的相关图片,请学生谈谈两国的行为。学生顿时激动起来,一个个慷慨激昂、义愤填膺的发表言论。小沈说:“钓鱼岛、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他们这样做侵犯了我国的主权。”小吴说:“我国要强大起来,使他们不敢侵犯我国。”自然而然地意识到情为祖国动,知道个人情感和祖国命运是息息相关的。通过刚才的发言得到结论:我们爱国的情感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这样,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感。
四、将生活实践贯彻到底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而思品课也是道德教育,其最终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我们老师要用好教材中的探究、延伸和拓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社会实践,让课堂教学再次回归生活,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利用掌握的知识指导自己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学会生活自理”时,学生知道了培养自理能力要寻找独立锻炼的机会。那么机会从哪找?课后布置行为作业:在学校、家庭中怎样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后来组织学生交流,从中我发现:有的学生主动为班级打扫卫生,有的协助出黑板报,有的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家庭中,有的学生自己做饭,整理房间,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等。这样的体验,有利于学生培养自立自强、孝敬父母长辈的品格。又如学完“跨越代沟”一课后,布置家庭作业调查父母的生日,最喜欢的电影、歌曲,最难忘的事情等等。这样便于和父母进行沟通,相互理解,有助于学生正确对待代沟和逆反心理,当生活中出现问题时,能理性的对待父母的教育,理智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再如学习“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布置了预习作业,通过调查完成书本上的表格。后来等到上课交流时,我发现学生都填好了表格中的内容,而且争先恐后的要发言交流。通过书本的探究活动,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改革开放是富民之路,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
另外,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中考题与生活的联系的越来越紧密,而且材料内容新颖。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布置练习时,要多挑选联系生活的题,减少纯知识的练习,尽可能多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习题,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全过程不能与生活脱节。只有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的状况,牢固树立“生活教育”的理念,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才能使课堂动起来,不再死气沉沉、枯燥乏味;才能让学生活起来,才能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或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因此,我们的教学必须向生活开放,向现实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实践思想品德课上的认识。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中学思想政治教学参考》,2013年6月.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董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