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爽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300000)
浅谈现代多媒体技术在基础课教学中的作用
马 爽 (天津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30000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生活追求不再停留于温饱的层面,这一现象大大促进了艺术类专业的进步与发展,艺术类考生从十几年前一届数十名学生,迅速扩张为一届数百名学生。艺术类考试一连几年变成了新闻报道的热门话题,学生的数量不断扩张,一对几的手把手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一个班级单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先多媒体课程讲解示范,后实践课程针对辅导的教学制式成为了最为高效的解决办法。
以我所在艺术设计学院的基础课程设置为例,通常包括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二维构成和透视原理几门进入专业前必学的过度型课程,但由于高考艺术类考试的设置通常是素描头像、色彩静物和速写几个入门式的基础科目,且通常考前的老师只会让学生默写或习惯某种形式而从未有时间去讲解其原由和道理,于是在未设置多媒体的讲解课程时这类基础课程通常会面对停留在艺考阴影里的学生那满脸的迷茫和不知所措。系统理论化的课程讲解成为了他们进入学校专业学习前转换思维方式所必需经历的过程。
通常在学生较少的课堂上老师会提前通知学生买好教学用书籍,以课本形式为学生们进行讲解,但通常学生们难以集中注意力在老师的教授上。部分学生会提前预习,而部分学生则精神涣散。然而利用多媒体授课时,“就高”的课堂会将课本内容预设为已预习部分,为学生讲述重点后,将更多的课程精力放在了具体案例的讲解分析上,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所学课程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更具体的问题和与未来专业课程的关系以及不同专业面对同一门课程时所应注意到的不同的侧重点在哪,真正充分的利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最为有效的吸收到最多的知识,再通过后期的实践课程加以消化和理解。而“就低”的课堂,则可以通过声光传媒更多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潜移默化的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更为直观的看到他们将要进行的工作。
比如通常在大一上半学期的透视原理课程,是全院五个系的大一必修课,课程安排紧密,通常会是两个系并在一起上一节多媒体课程,在200人左右。这样可以保证每个班的学生都可以听到此门课程最好的教师的讲解,在成功的避免了因为有的班级分到了经验丰富的教授而有的班级分到了初来乍到的助教而产生不公平的现象的同时,更为重要的是Ps和painter等多种绘图工具所制作的图片在PPT中的举例使得同学们不只可以看到规范标准的透视绘图的原则和规律,更加可以了解到绘图与实际视角的对比,从而了解和调整自己的绘图比例与理想的目标效果。这种状况下我们最大限度的传播给学生可用的知识而不只是书面理论。而基础讲解的严格标准在学生群体中最大范围且公平有效的传授贯彻是整门课程及未来专业良好开端的重中之重。
最初便以传播和装饰为目的而产生的艺术行为与作品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走向了两个方向——设计类和纯艺术类,而不同的是前者服务于物质生活,后者则专注于审美与精神导向。而当大信息时代来临时,二者又最终殊途同归的走向互相融合渗透的道路。消费者对于设计师作品的要求已不在于满足单纯的实用功能,对于审美、趣味、个性、文化特征等产生了一系列要求与期望,而同时对于纯艺术类的作品要求也不再只是单纯的政治宗教宣传与人物画像。更加超前的思维意识与预想出或创作出的生活形态等信息被越来越多的受众接收,人们在关注这些信息的同时更愿意将自己喜爱甚至颂扬的信息融入生活。偏向纯艺的多媒体艺术和偏向设计的广告,最终一步步互相渗透的回到了难以区分的原始起点。
新兴实验艺术多媒体艺术的快速发展单纯的口述与图片书籍教学限制了学生接受最先进讯息的范围。于是众多脱离架上的范例资料被带进课堂。
针对这类作品的平面图片与语言讲解使学生失去了第一手的对范例作品的最直观的理解,在多媒体课堂上使学生能够更多地接触原作,不只可以帮助学生更直接明确地理解原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同时可以培养学生在教师未讲解之前独立分析思考的能力。而这也是我一直以来认为最重要的,大学教育不是中小学教育,我深信教给学生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是除了必要的专业知识教授之外最为重要的。而尽量将范例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的方法,先让学生知道好作品拥有什么共性,优点是什么,缺陷是什么,后让他们学会逆向思考,自己的东西拥有什么才是好的,知道如何发现自己的问题加以改正,而这种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在老师过多讲解的前提下难以实现的,特别是面对多数应试教育十几年通过高考途径升学的学生面前,他们的同一问题在于对于老师布置的动手任务和技能作业极其积极,但对于可以光动脑不动手的事情往往得过且过,能抄则抄。但无论如何作为一个教师我更期望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如果我只想培养一个听从指挥的劳动者事实上并不需要四年的教育,只需要让他反复做一件事,他便会很快成为一个优秀的劳动者。而这个时代大量手工劳动被机器所取代,新奇的的想法,改变生活的创意成了这个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所迫切需要的。学生面对科技的优势时,学会了偷懒,放弃了思考,选择抄袭,可他们恰恰错在,人类有史以来的发明都是在解放人类的体力劳动,以获取更多的精力去从事脑力劳动。
使用恰当的前提下,信息极大化是可以迅速压缩他们累积基础知识的时间和成本,使他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创造。多媒体的大范围运用为学生累积更全面的基础资料,站在最先进的理论及艺术基础上再创造打下来稳固的根基。
80、90后的的人们生于信息时代,百度、谷歌、知乎、与维基等等搜索引擎,像是所有古代学者的梦幻殿堂一般存在着。想要学习的人再不用陪着孔子跋山涉水,也不再只有进入到梵蒂冈的收藏室里才能一睹古籍。甚至于不再需要花费十几元钱去买一本想读的书,所有你想知道的,只需要关键词,而这一切时代与科技为创造者带来的优势必然伴随受众对后来者创造的要求提到了另一个高度。学生阶段的信息阅读面与信息流渠道成为了基础中不可获缺的一个部分。各个学校除了完备的图书馆配套设施外课堂多媒体放映便成了学生们了解专业知识的初始渠道,对于学生审美观的确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多媒体课件的利弊分析之前学生找到的资料通常“规范”的显示为百度前十页。
这时,学生对学到东西与否的忽视和对完成任务的重视使得我对于以多媒体资料观赏为主,讲解为辅,针对问题进行引导的教学理念坚定了信心。
其实在不同程度的学生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最明显的对比是:一种学生当你教给他能力和技法后,在实践过程中他会不停的问,因为他并没有记住你所教给的东西,却又不得不完成,而另一种学生则是已经对于书中可见的基础知识了然于胸,他会带着自己的疑问来向你寻求更具针对性的帮助并希望你帮助他把事情做好而不只是做完。
这两种学生一直存在,我们已经适应并且接受,而事实上一个已然成年的大学生并没有自学能力,仅止把老师当做基础知识的讲解者不得不说是现在大学教育中比较可悲的一幕。而通常老师会将更多地精力放在已然自学过并期望拔高的学生身上。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现象,于是会有各种质疑之声,可大家忽略的是大学并非技校,并不仅止将培养技师为目的,而是需要培养不但可以从事专业,并会对专业的进步与发展有所改变的创造者。而这时一直单纯以百度前十页资料为参考和抄袭素材的学生并不会学到什么有用的专业知识。
《论语》:“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孙子兵法》也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宋末元初时期的诗词评论家严羽在其《沧浪诗话》中曰:“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这一切都说明了学习初期的范本定位对于最终的学习结果的影响极其重要。而从未接触过专业的学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如果没有独立判断标准又眼界有限的话便很容易陷入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的尴尬境地。
我坚信在多媒体课上尽可能的将该门课程所涉及的大师及业内优秀作品展示给学生,并利用这个机会让学生将他们自身对多个作品的认识讲述出来,使他们做出最直观的分析是重要的。这时首先可以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上的讲解和专业知识的了解,其次可以使老师及时了解到学生欣赏能力的偏好与误区,最后又可以使老师在课堂上及时纠正观赏的误区,并借此通过多个作品的针对性分析讲解判断的方法或者如何思考的方法中的规律。这样做既避免学生们隐形的误区思维变成习惯后影响以后自己创作构思,又不会因为单一及先入为主的讲解使学生误认为老师所说的是唯一的可能性。我一直坚信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并不存在永久不变的审美与创作标准,而掌握创意于是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与规律,引导学生找到独立的思考视角与逻辑关系才真正是大学课堂中的重中之重。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已不止是单纯的教学软件的应用了,而无论科技与素材如何发展,最为重要的不是教学材质的运用,而是教授的方向。将学生教成一个拥有思考能力敢于质疑固有观念并有能力判断高低好坏对错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个听话按部就班却没有能力思考的机器。而多媒体的声光电运用仅只是引导的工具方法和手段。从为人师时就不偷懒,以学生的成长为最终目的,而不是以绚丽的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才能真正有效的使用多媒体技术,否则最终的结果也极易沦为将一堂课变成一场电影后毫无效果的教学。
多媒体网络等科技手段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教学与学习变得轻而易举。信息时代与每一个科技跨越的时代来临时一样,优势伴随着危害同时存在,最终科技是烟花还是武器被每一个运用的人随时改变着性质。多媒体教学技术虽然已经在各阶段教学中被普及,但我仅只再此将多媒体的利弊陈述在这里,期望通过这些利弊分析出如何做到真正正确且充分有效的使用多媒体,我相信同时也在被所有使用者不断地摸索与改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