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明 刘升学 齐增湘 (南华大学 421001)
景观化传承:湘南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新思路
方 明 刘升学 齐增湘 (南华大学 421001)
湘南地区小城镇拥有宝贵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而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状况堪忧。笔者从景观化传承进行尝试研究,探讨其作为传承方式的可操作性,并针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化传承的提出几点的具体建议。
湘南地区;小城镇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化
湘南地区指湖南省南部的衡阳、郴州、永州三个地区,合计38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67153平方公里,人口1997万。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占据17项,如舜帝祭典、江华瑶族长鼓舞、衡州花鼓戏、湘剧、衡东影子戏、目连戏、龙舞(汝城香火龙)、祁剧、女书习俗、宜章夜故事、湘昆、苏仙传说、临武傩戏、安仁赶分社等;省级非遗保护项目44项、如祁东渔鼓、祁阳小调、道州调子戏、九市稻草龙、东安武术等;市级非遗保护项目168项,如常宁板桥剪纸、神农传说、桂东板凳龙、舜帝传说等,数量之多,在全国影响力极大。尤为重要的是,这些非遗大多根植于湘南的小城镇之中,构成了湘南地区的独特景观。
据调查,现今湘南地区的非遗传承主要为4种方式:(1)以“父子相传”“师徒相继”的个体或群体接力式的自然传承。(2)建立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传习所)等的形式,进行展示性传承。(3)以非遗实景舞台剧的形式进行展示传承。(4)结合旅游开发和民族节庆,进行非遗的传承。但是随着全球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大量青壮年农民的涌入城市谋生、定居,这些非遗传承模式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渐渐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和环境。如衡南的七巧龙、女书习俗等的民间艺人已为数不多;祁剧作为衡阳、永州的传统剧种,目前也面临着后继乏人的窘境;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等越来越被广大青少年所推崇和追捧,湘南地区的非遗频临没落和消失,小城镇的生活和文化也渐渐单一,早已失去原有的面貌。
湘南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的非遗景观化是一种民族信念的表达,展示和塑造小城镇形象,在非遗传承中具有不可比拟的自然的、可持续性的特点。非遗景观化就是把小城镇建设功能和人的需求人为地加以视觉化、长期化的过程,呈现着人们对传统文化需求的渴望,展现和传承湘南的非遗文化,增强小城镇人们的地域归属感、民族自豪感。
景观化传承具有长效、可持续、易操作的特点,是其他传承方式不可比拟的。小城镇建设尤其对公共空间的改造,都是在小城镇的整体规划指导下进行的,一经规划,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会变动,这对于长效、可持续的展示和传播当地非遗是极具意义的。而且,随着当地的非遗等级的提升和内容的增减,在景观改造中也可进行相应元素调整,更大限度地传播当地非遗。
2014年0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其中对“文化传承”作出表述:“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历史文化禀赋,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笔者在此背景指导下,运用景观设计学的专业智慧,结合非遗保护的公共政策,通过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景观创新意识和艺术手段来改变周围自然人居环境,使湘南地区小城镇的非遗在景观设计中得到传承与应用,从而达到物我的和谐统一。
1.非遗保护与传承场馆的景观建设特征
1.1 非遗场馆的选址与定位
非遗作为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人们所认识、了解和熟知是必要的。湘南地区小城镇的非遗场馆选址和定位,更多应考虑在城镇中心地段、新旧城区结合部或教育资源集中区域。而现如今,国内现已建成的非遗场馆大多在各个城市的边缘地段,交通不便,周边配套设施缺乏,给当地非遗的展示宣传、传承保护带来极大不利。
1.2 非遗场馆的环境景观营造
湘南地区小城镇的非遗场馆,应将场馆的总体规划、建筑设计、环境景观以及室内装饰进行统一设计,才能将更好的非遗场馆呈现出来。尤其是场馆的环境景观营造,可以通过场馆周边道路、景区的空间布局、室内外环境等方面,融入植物造景、园林建筑、小品、铺装以及场馆的竖向设计等设计手法,共同营造极具特色的非遗场馆。
1.3 非遗场馆建设分布的集中性与分散性结合
在城镇中心地段建立非遗场馆,结合周边的教育资源,进行非遗的集中展示和传承等。另外,利用各个社区场所、街头绿地、文化广场、公园以及周边的乡村旅游等,进行分散性的非遗展示、传承。根据城乡统筹规划和非遗的地域性原则,采用集中性与分散性建设相结合,互为补充,多方位和多角度的表现湘南非遗。
2.非遗文化在社区景观的营造
2.1 社区景观的非遗元素表达
在湘南地区小城镇的社区公园、公共绿地中,通过景观绿化、艺术小品、地面铺装以及手绘墙艺术,融入人们熟悉的非遗元素,亲切感和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
2.2 社区人文景观及活动的非遗传承
人既是景观空间的重要元素,也是社区文化传承者和使用者。在社区公共空间中,将非遗文化与社区生活融为一体,参与式保护非遗。通过社区活动与非遗的节庆民俗(如郴州安仁赶分社、元宵龙灯会等),传统制作工艺(如衡阳烧饼传统手工、坛下乡铜锣传统制作等),舞蹈(如江华长鼓舞、串春珠等)、传统戏剧艺术(如湘剧、祁剧、道州调子戏等)相结合进行传承。还可定期举办社区内和社区间的非遗技能竞赛与文化交流,这样,既丰富社区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使得湘南非遗更好的传承。
2.3 村落社区的非遗传承
随着湘南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乡村规划、历史古民居的保护性修缮、村落非遗传承和村民文娱生活的有机结合,为非遗文化提供可持续的生存土壤。此外,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现代化的网络销售渠道和乡村特色旅游,鼓励和带动更多的农村劳动力投入到湘南非遗产品(如石市竹木雕、板桥剪纸、祁东草席、汝城硒山茶等)制作、销售中来,带来了实际的经济效益,才能更好的留住农村劳动力,非遗才能做到“实效性的保护和传承”。
3.非遗文化在街头景观的展示
3.1 街头景观小品的非遗展示
通过不同景观材料,如石材、竹类材料、根雕艺术、植物花卉、藤本材料以及人工仿生材料等,通过不同类型小品,如树池、花池、景观雕塑、喷泉景观、灯饰艺术、假山石、栏杆和景墙雕刻艺术、休闲座(凳)椅、景观音响、垃圾箱等,在街头绿地、休闲广场、交通岛绿化、建筑的户外景观等,或散置、或群置、或独立成景、或与其他元素共同组景展示湘南非遗元素。
3.2 街头绿化的非遗展示
根据街头绿化的不同类型,休闲绿地、人行道绿带、分车绿带、临街建筑的垂直绿化、立交桥空间绿化等,结合植物的生物特性和不同艺术造型,进行有序的非遗展示。
3.3 街头手绘墙的非遗展示
利用湘南地区的城乡建设、景观改造以及旅游文化宣传等,在小城镇的主要街道、重要景点的手绘墙宣传,连续性的表现当地非遗项目的制作工艺和流程,使得人们更为方便快捷的了解非遗文化。
4.非遗的景观多样性表达
4.1 非遗的多景观类型表达
利用不同性质的景观场所进行表达;利用景观元素的多样性,可以分材质、种类、色彩和形态的进行分类表达;可以通过自然型景观和人工型景观分别进行表达;也可利用不同景观元素的多种组合形式(单体的、群体的、组合的)进行多层次空间表达;结合美学、设计艺术学、民俗学的相关知识,将景观设计学和非遗项目巧妙融合,艺术化的加工,景观化的表达。
4.2 非遗的平面景观表达
在湘南小城镇的广场、道路的地面铺装中进行分节点、分系列艺术性的表达非遗元素;在休闲绿地的花坛、花镜、交通岛、互通区绿岛等大面块模纹中,利用地被植物、草本花卉、观花、观叶类灌木等的造型艺术,组成平面的艺术图案和色带等进行非遗的景观表达。
4.3 非遗的立面景观表达
根据湘南地区小城镇不同的非遗特点,运用景观墙、景观柱和景观石进行艺术表达;利用高速公路、城市环线的护坡绿化景观,并结合车速和环境心理学的关系有效的表达非遗景观;运用小城镇的立体花卉艺术、垂直绿化等进行代表性的展示。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全文)[N].人民日报,2014-03-16.
2014年湖南省科学计划项目(2014SK3203):“湘南地区小城镇景观规划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研究”;2014年衡阳市科学计划项目(2014KS20)“衡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化传承方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方明(1979-),男,湖南衡阳人,硕士,讲师,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地域性景观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刘升学(1963-),男,湖南衡阳人,博士,教授,南华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经济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齐增湘(1971-),男,湖南永州人,博士,副教授,南华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区域景观设计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