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骐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404100)
中国当代表现性油画艺术本土意识探究
江晓骐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404100)
当谈及中国当代油画表现性问题时,多数人都自然认为是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影响的结果。其实在中西意识文化的对比融合中,作为在中华大地逐步生成的一种艺术形态,反倒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土艺术家自身本土意识的回归,逐步转化为以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精神为根基,发展独特的、具有本土意识的中国当代表现性油画艺术道路。本文重点从“本土意识”为核心,立足中国艺术史,系统深入地分析了中国当代表现性油画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表现性所具有的共性,以及中国当代表现性油画艺术本土意识所具有的显著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
表现性油画;表现主义;本土意识;审美意象
表现意指内心情感的外在表达,表现性绘画艺术其实质是以客观的物象为媒介,在创新自我的形式语言中传达艺术家个体的精神旨意和自身觉悟,并使其艺术作品具有深刻的艺术内涵。中国当代表现性油画艺术并非是西方20世纪德国表现主义所能一以贯之的艺术流派。面对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大国,“表现性”作为一种表达手法,更是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中蕴含着深厚的表现情节,从诗词歌赋再到人生哲学,种类繁多、源远流长,无不体现出表现性的重要地位。表现性的绘画艺术在中国更是有繁荣发展之势。中国历代不乏著名的具有表现性特征的写意画家:徐渭、八大山人、梁楷、吴昌硕、黄宾虹等都是运用大写意的绘画手法抒情言志,为后世留下了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在中国传统绘画中重传神和写意的绘画方式其实质就是一种“表现性”。中国当代表现性绘画之所以在当今社会发展繁荣不仅是因为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其更重要的因素是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历史积淀。中国当代表现性艺术家伴随着本土意识的不断觉醒,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传统艺术精神的角度不断探求当代表现性油画发展的本土化、民族化。也正因如此,油画艺术虽作为舶来品,但在中国发展的百年历程中,中国当代表现性油画艺术现已与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相结合,成为有别于西方表现主义的新趋向,其自身所具有的这种本土意识也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表现论其实远远早于西方得到完善,在中国传统的艺术脉络中本身就有着深厚的表现理论和哲学依据。面对西方主观客观的相互对立,中国人一直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季羡林先生曾解释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指人类,合就是指人与自然的相互理解、相互统一。所以“天人合一”重在讲“合一”“一体”,而不注重主客之分。同样,道家的核心审美观就是主张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庄子所认为的艺术精神也是精神世界的自由解放,他认为这种自由只能来自于自己内心的自由解放,而不能求之于现实社会”这也正是艺术精神的最高体现。老庄派以自然为本,主张清虚自守,清静无为。禅宗主张通过“心性、心灵在主观精神领域来实现自我超越,更加强化了人内在心灵的作用”正是这些哲学思想促使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始终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简单含蓄、超然自得的精神境界。这种追求内心精神情感表达的哲学思想正是表现性绘画的精髓所在。表现性画家运用表现性的手法寓情于景,对物象融入个体的主观情感,率真地表达内心的精神内涵。
意义深远的哲学基础也使得中国博大精深的美学理论得以完美构建,“意象”理论、“意境”理论、“神韵”理论都带有明显的表现性。
“意象”理论是极为重要也是较为完善的表现理论体系,“意”即为艺术家个人的主观情感,是艺术家面对审美对象时自身所产生的意趣、意念。“象”意为由艺术家个体的情感所产生出来的艺术形象,是由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能动反应的产物。“意象”一词既是意与象的二者相互融合,也是艺术活动中主观客观的相互交融。“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尚早,《周易·系辞》中已有“观物取象”“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刘勰在《文心雕龙》篇中认识到“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从而强调人内在的主观情感孕育着、推动着意象,意象这个审美范畴也第一次被完整的提出。儒家主张“立象以尽意”,道家要求“得意而忘言”。“意象”本身就体现出情与理的二者相互统一,由这些理论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中向来就追求艺术内心的精神化、自由化。无论是艺术创作的主体需要,还是艺术品自身及欣赏对象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到意象的统领,艺术家凭借个人的主观情感对外在物象自由、大胆的想象描绘,并最终象由心生,形成富有艺术家个人情感的心灵产物。南宋画家梁楷的人物画虽寥寥数笔却将人物形象描绘的栩栩如生,画家运用变幻多端的笔触,不拘形似的表现手法更加注重对人物精神情感的充分表达,以简单的笔墨把对象的内在本质完美展现,借用“象”从而传达出个人的主观意念。画家这种表现性的手法特征正恰如其分的体现了“立象以尽意,得意而忘言”。
“意境”理论是在意象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较之“意象”理论相对完整。在中国美学史中,“意”是情与理的高度统一,而“境”则是形与神的统一。情景交融,形神互通由此则便构成了“意境”。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明确提出“情境”“物镜”“意境”理论,这也标志着“意境”理论的基本成熟。而后南宋严羽的“兴趣之说”,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也都逐步深化了“意境”这一美学观点。“意境”的构成实质就是超越对客观物象的外在形式效仿,从有限的视觉空间转换为无限的精神空间,最终创造出一个既充满新奇鲜活的艺术形象又能引发观者无限思考的审美想象空间。这一实质也与表现性绘画的实质相契合。“意境”理论的提出则更加突出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表现性”这一独特的特征,也使得中国传统的山水画创作具有了脱俗不凡的意境之美,中国传统画家利用特有的象征性、表现性的艺术手法虚实处理、意象造型,尽可能地展现出画面的空间境象,这种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自由的、开放的。这种美正是画家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象的相互融合所取得的高度和谐统一的意境。所以“意境”是由无限的想象力创造出具有独特意味的境界,并且这种境界能够引发诸多情思,这种情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清道不明,所以“意境”归根结底是一个自由想象、不断创造、具有表现性特征的表现过程。
“神韵”理论作为中国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神”意指精神、灵魂,“韵”是指格调、气质。在我国传统绘画中,一直就有重神轻形的表现性艺术倾向。庄子的“神凝”“神遇”,刘勰所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都是在强调“神”的重要作用即主观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情感是作品的内在生命,一件艺术作品的精神气韵正是其生命力所在,有了“神韵”艺术才有生气。“神韵”更是一种纯自然化的精神情感,是艺术家自我修养和精神气质的统一体。清代大师黄慎运用充满生命里的线条,迅急的笔触在似与不似间把人物的神韵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画家借用这种带有写意表现性的绘画手法生动的展现出画面所传达的神韵无不让人叹服。
中国人美学精神里最可贵的是高度的自然精神境界。所以中国传统的认识方法即是重体悟,重主观与客观的物我相知,天人合一。也正是在这些博大精深的哲学、美学基础上才诞生出中国传统的大写意,以及具有中国表现性特征的传统文人画。气韵生动、逸笔寥寥、不求形似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中国当代表现性绘画奠定了丰厚的思想基础。中国当代表现性绘画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本土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而言开始幡然醒悟到本土意识的回归和东方传统艺术精神的吸收,从而更加注重对中国本土文化的继承,竭力倡导艺术形式的独立性、自主性。中国当代表现性艺术家把视点放在了对人的精神关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体性。在高于现实生活的层面上用主观的方式进行情感宣泄,追寻人性的本质所在。艺术家运用表现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借鉴融汇中国传统的写意精神,运用符合本民族文化精神的艺术语言温婉含蓄地表现中国的文化历史内涵,竭力体现出不一样的东方审美情趣。
当代画家王玉平恰如其份地把中国传统写意性的手法融入到自己的绘画创作中,进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风格。这种本土意识的自觉回归也使得王玉平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且给人一种轻松惬意的心境。线条是他表现画面最强有力的媒介,这些线条没有刻意的去描绘物象,而是依据自己的个人情感需要灵动潇洒的展现出来。王玉平善于运用诙谐、有趣、真诚质朴的绘画方式表现人物、自然,从而使他的画面展现出超乎常人的逸气。犹如王玉平创作的《老道》系列,寂静空灵的背景下、神态生动的人物、画面上方写以文字进行调侃与反讽,恰似中国文人画以象写意的表达,使得画家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感受一并表现出来。在这轻松与写意间不禁给人一种得意忘象之感。王玉平的艺术作品并不像西方表现主义直接宣泄个人情感,反倒更多的是用类似东方文人内敛含蓄,委婉低调的表达方式抒情言志。
缤纷绚烂的色彩、灵动多变的笔触、超越客观固有的形象形成耐人寻味的画面意境,这些对于表现性艺术家洪凌而言正是其主观情感与客观世界的物我相融。洪凌的“写意山水”并不像传统西方油画的风景写实,而是运用与写实相对的表现性手法将客观的景融入带有生命力量的情感体验中,用有限的风景来表达无限的遐想,这种意境的营造正是艺术家自身本土意识的集中体现。虽是运用西方绘画的材料与媒介,但艺术家洪凌由于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大师黄宾虹先生山水画精神的影响,在形式语言的建构和中西艺术交融的表现上独具特色。结合个人对中国山水气韵、意蕴的理解,洪凌充分发挥了中国传统绘画中意与象,意与境、神与韵的结合,运用东方大写意的表现手法:随意点染的笔触、简单的笔调、晕染的设色酣畅淋漓地表达出中国当代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精神,努力营造天人合一、主客一体的东方美学氛围。黄宾虹绘画时注重内美,画画于他而言不是怡情养性的娱乐之道,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观道和悟道,是一种精神的集中体现。在这一点上无论是洪凌的风景画亦是黄宾虹的山水画都是有共通的。通过洪凌大写意的风景表现,充分肯定了画家利用自身独有的才智与激情对传统东方表现性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并使其艺术创作成为中国当代表现性风景油画的典范。
当代画家段正渠把朴实的农民,厚重的黄土地作为感情表现的载体。雄浑、朴实、厚重是他的绘画作品给人最直观的感受。《黄河传说》(之一)中他运用单纯、直接、粗犷的笔触,运用浑厚的褐色、红色为基调,来描绘本民族特有的血脉沉淀——黄土地。画家运用类似于黄土地人们质朴性格的艺术手法表达着自己对家乡,对故土的深深眷恋和热爱。画面中展示出的黄土地厚重的人文气质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让每一位观赏者叹为观止。段正渠与其他描绘陕北题材的画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对北方乡土的观察与表现既非出于意识形态的需要,亦非出于绘画形式的需要,而是出于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他自己对这片土地的深切厚爱。段正渠的艺术作品在艺术手法上借用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空间境像,借以东方水墨画的气韵生动、意象造型来表现粗犷豪迈,坚韧顽强的民族气概。画家借用艺术创作来体现本民族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给人一种深重的东方文化冲击。
中国当代众多的表现性画家诸如闫平、陈淑霞、何多苓等等,他们的艺术创作都并非是对西方表现主义的直接模仿,相反他们都是在自觉地探究、创新、融合,继而构建出属于自己审美趣味的个人艺术风格。从他们的作品中能够直接感受到艺术家自觉像本土意识回归的趋向,无论是精神情感亦是艺术语言都体现出东方的审美情感和审美意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客观的促进了民族化、本土化的不断发展,也展现了中国当代表现性油画艺术发展的新风貌。同时也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
中国当代表现性油画艺术是受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精神所决定的,传统的审美意象、审美理念已深深地植根于当代表现性画家的心中,面对当今经济科技的腾飞,文化的碰撞,油画这样一种外来的艺术门类已被中国当代艺术家有目的地,自觉地创新融合,使之具有中国本土意识的表现方式。这也体现了中国当代绘画有别于其他民族绘画的特点。中国当代艺术家以个人的审美理想、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为依托有目的的进行艺术创作。这种人文关怀精神使更多的艺术创作者意识到艺术创作绝不是单纯的描摹对象,以画论画,而应该上升到精神领域去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和表现人。从而真实的体现出人这一载体在追求和探索艺术道路上所要表达的一种精神指向即对人性的关怀,对人精神的关怀。这种独特的精神魅力为中国当代油画发展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当代中国表现性油画更将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之当代化并不断向前发展,开创属于中国本土的艺术新时代。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第1版.
[2]李哲良.禅的人生与艺术[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1月第2版.
[3]易英.西方20世纪美术[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4]崔庆忠.表现主义[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8月第1版.
[5]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M].重庆出版社,2009年11月第1版.
[7]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江晓骐(1990-1),女,安徽人,硕士,重庆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 主要从事美术学、油画人物造型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