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诗和
【内容摘要】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果不加以改变,就会阻碍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在进行“图形与几何”时采取合理推理的方式。本文针对“图形与几何”中的合情推理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对初中数学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图形与几何 合情推理
“图形与几何”是初中数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基础部分。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只是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也就是要求学生通过做题掌握“图形与几何”的知识内容。很显然,这样的教师方式是不合理的。教师通过让学生不断地做题,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效率。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数学教师在讲解“图形与几何”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合情推理”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加深对于这部分的掌握程度。
一、灵活运用合情推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合情推理指的就是,教师引导学生针对某一知识点进行推理,通过推理这种方式可以不断地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印象。“图形与几何”的数学知识中涉及到点线面三部分,内容较为抽象,会使学生学习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传统的教师中,教师往往直接指出相应的知识点,然后让学生针对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这样的学习很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他们的学习。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合情推理,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图形与几何”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五章“走进图形世界”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合情推理。教师可以选取很多图形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注意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教师可以拿出一个方形纸盒,将其摆在讲台桌上,然后让学生回答自己所看到的具体图形。由于教师选取的纸盒的六个面分别为两个正方形和4个长方形。所以,学生给出的答案也肯定会出现不同。当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注意局部,比如“线段”和“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推理,就可以由局部到一般总结出该图形所具有的一般规律。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得到大大增强。
二、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情境的创设事实上也是合情推理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在刚接触“图形与几何”时,会觉得其较为抽象。如果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下进行学习,就会使他们能够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而学会如何运用所学知识。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根据“图形与几何”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推理。通过情境的创设,教师可以让学生发现重难点知识内容,从而提出自己的推理和假设,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二章“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结合教学情境进行合情推理。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会见到很多轴对称图形,教师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举出这些例子。比如,教师可以拿教室内的桌椅和黑板等为例,让学生进行观察。对于这些事物,学生可能平时容易忽视,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会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中发现这些图形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教室应该针对这些图形,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推理,比如“轴对称图形所具有的特点”和“如何作出图形中的对称点”等。很显然,通过在相应的教学情境下引导学生进行回答,可以使学生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
三、分清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发挥合情推理的作用
从具体问题出发,进行“观察和猜想”,然后再“归纳和类比”,最后提出猜想的过程,我们称之为“合情推理”。“演绎推理”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推理过程。两者存在一定多个差别,但是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是紧密相连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看到两者的差别,更重要的是看清二者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区分,充分发挥合情推理的作用。
比如在进行苏教版高中数学八年级(上册)第七章“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中“三角形的内角和”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分清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充分发挥合情推理的作用。比如,教师应该这样说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所以如果图形为三角形,则其内角和一定为180°”就是演绎推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则为合情推理中的归纳推理。教师通过指出两者的不同之处,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这部分时灵活运用推理方式,增强他们的分析能力和数学水平。
综上所述,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数学教师在讲解“图形与几何”的过程中应该采用“合情推理”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加深对于这部分的掌握程度。首先,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合情推理,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应该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后,教师还应该分清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充分发挥合情推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弓爱芳、夏婧. 新课程理念下对合情推理的再认识[J]. 中学数学研究,2006 (2).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