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我国道德示范重建路径研究

2015-07-18 11:02袁慎芝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教育者榜样

袁慎芝

转型期我国道德示范重建路径研究

袁慎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转型期。本文在肯定道德示范现代意义的基础上,重点从示范载体的选择、示范过程的把握、示范保障机制的健全三方面分析了道德示范重建的具体路径。指出只有加强道德示范的现代转换,实现道德示范与生活的无缝对接,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现代道德示范教育的可接受性。

转型期;道德示范;重建;路径

“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的过程”。[1]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便进入了一个急剧转型和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造就物质生活繁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频繁波动。道德失范下道德示范如何重建,已经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一、科学选择道德示范载体

道德示范载体主要是指示范教育过程中体现一定道德价值取向的人或事。新时期道德示范载体的选择,应该在科学原则的指导下,重点培育党员干部、社会公众人物及教育者的示范力。

(一)道德示范载体选择的原则

1.真实性。示范载体的真实性直接决定着示范的可信度。追溯我国道德示范教育的历史会发现,一直以来我们所推崇的榜样几乎都是一种“圣人道德”或“英雄道德”,其特征是高、大、全。“英雄道德”尽管很动人,但它毕竟是脱离实际的,因而在实践上难以转化为一般人的道德行为。真实的道德示范载体在选树时不能随意拔高,要实事求是。对先进典型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各方面尽善尽美,要关注其所体现的高尚精神和人格力量对社会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典型都要高大完美。

2.切近性。心理学认为,认同与模仿是道德示范被接受的关键。“凡是同主体的主客观条件越相似或越相近的对象,对主体的吸引作用越大,越能成为主体模仿的对象”。[2]北京市青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不少青年的道德榜样都是身边平凡的人,有13.0%的榜样是他们的父亲,还有8.3%榜样是自己的母亲,8.8%的人表示是自己的父母双亲,综合起来以自己双亲为榜样者占有道德榜样者的30.1%。另外还有6.0%的人以自己的其他亲属为榜样,有7.3%的人以自己的老师为榜样,以周围同学、同事、朋友为榜样的占4.1%。”[3]

3.时代性。道德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尽管有些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永恒性,诸如公正、勇敢、节制、仁义等,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来看,其永恒也只是相对的。因此,道德示范载体的选择应尽量以当代榜样为主,因为他们体现的是较为完整的现代社会主流价值观。尽管历史上有些榜样具有的永恒性的价值观念至今仍然闪光,但当初榜样成长的环境毕竟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4.层次性。道德示范载体的选择要从示范对象的特点出发,根据其思想道德实际状况分层次确定。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由于先天条件、后天影响及主观努力等原因导致的品德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道德观念的多层次性更加突出。因而,我们在确立道德示范载体时也应该体现多层次、全方位。“既要有国家级、省市级先进典型,也要有各系统、各部门自己的先进典型;既要有全面的重大典型,也要有某一领域、某一方面有突出成绩的特殊典型”。[4]实践证明,那种不分先进、中间与落后,不分时间、地点、条件,单纯采用一种模式的道德示范,不仅不能实现预期的道德目标,反而会使人们产生逆反情绪。

(二)道德示范载体的典型代表

1. 党员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各级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的骨干,他们的思想道德面貌、一言一行在客观上会对群众起示范引导作用。正如邓小平同志所强调的:“过去我们党的威力为什么那么大?……就是党员打仗冲锋在前,退却在后,生活上吃苦在先,享受在后。这样他们就成了群众的模范,群众的核心。”[5]事实上,长期以来,绝大多数共产党员一直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地实践着道德示范作用。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一些党员开始背离自身的信仰,在经济、道德生活领域日益远离党员的标准,严重削弱了党员干部的示范影响力。现代道德示范的重建,亟需首先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优化共产党人的道德形象。在这方面,许多地方和部门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2006年,甘肃金昌市委对领导干部提拔任用制度进行改革:“在考察德、能、勤、绩、廉的同时,增加了对干部履行社会义务、社会公德、家庭责任等方面的考察内容,对不尽社会义务、不孝敬父母、不关爱妻子儿女的干部实行一票否决。”[6]

2.社会公众人物。名人效应是当代大众传媒用以增加收视率、发行量的有效手段,因为明星对普通人可以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事实上,每个年代,人们都有普遍追逐的名人偶像。改革开放以来,不仅青少年偶像崇拜十分普遍,甚至各个年龄段的人也都开始狂热追星。当代大众传媒正是通过包装和宣传造“星”而扩大影响,“星”们又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反哺大众传媒。偶像—榜样教育法由此发轫。“传统的榜样教育多将偶像与榜样对立起来,忽略了偶像的榜样功能……偶像作为成功的典范,他们可以对青少年的自我成长发挥正面的指导或激励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青少年多以正面的、积极的方式及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待偶像的价值,化偶像为榜样”。[7]

3.教育者。一直以来,教师始终是道德教育的重要榜样。“青少年思想道德现状调查报告”[8]显示,老师的言传身教对青少年的影响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占比例最大,如图所示。

选项品德课政治课有关讲座先进人物的事迹老师的言传身教团委、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与政治工作者的谈心说不清人次3862121139155615040%13.522.143.149.555.221.717.814.2

可见,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自己本身更应率先垂范。因为,思想政治教育虽是一种传播真理的工作, 更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而教师本身就是学生最好的榜样。

二、 准确把握道德示范过程

(一)遵循个体感知心理规律,改进榜样呈现方式

道德榜样的呈现方式,传统主要有三种:一是现身说法,即让榜样人物直接面对观众进行现场演练或作报告;二是传媒演示,通过图片、音频等视听资料经大众传媒呈现;三是宣讲介绍,由教育者或宣讲团对榜样人物的思想、行为进行介绍和宣讲。三种方式虽各有优势,但也有不足。现身说法能使榜样与受教育者直接面对面,容易使受教者获得亲近感和真实感,但需要榜样人物的亲临到场,影响范围小;传媒演示的影响范围虽比较广,且具有可重复性,但是不同的传媒承载信息的数量、呈现信息的方式会不相同,容易导致传播失真。所以,对这三种方式既要灵活选择,适当坚持,还要根据个体感知心理规律的变化不断推陈出新。如,目前比较流行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就是一个很好的新平台。

(二)挖掘榜样精神价值,深化道德思想认识

道德教育是教育者的价值引导与受教育者自我建构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如果说改进榜样呈现方式是从教育者的引导上着力,那么挖掘榜样精神价值,深化道德思想认识,就是重视受教育者自我建构的开始。道德示范的接受,首先就是以受教育者对榜样行为及其背后的精神实质的理解认知为起点的。因此,在道德示范过程中,教育者必须首先对榜样的具体行为进行分析、抽象,找出其中内含的精神内容、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心理品质、行为取向等。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确认榜样行为中内含的精神内容的正确性和崇高性,并逐渐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

(三)引导道德实践,促进道德行为转化

一般而言,接受既包括思想上的,也包括行动上的。思想上的接受是前提,它为行动的接受提供认识基础,而行动接受则是思想接受的升华,是道德示范的最终目标。社会学习理论告诉我们,受教育者对榜样行为的再现不可能在一两次内就做到正确无误,需要对榜样行为进行反复示范和矫正。因此,在道德示范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反复借助多种方式让榜样及其行为不断地被受教育者了解和熟知,以促成道德行为的转化。

(四)完善道德评价,强化道德示范的持续接受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动机强化是榜样学习模仿性操作阶段的第二个过程。受教育者已经内化的思想道德观念若要转化为持久的行为习惯,需经过多次良好行为的重复才能实现。而要使受教育者对榜样行为的践行保持可持续性,就不能忽略外部嘉奖等强化因素对人的学习动机的强化作用。不仅如此,“教育者还应该在他们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两方面,给予激励和保障,建立赏罚分明、切实有力的激励、评估机制”。[9]

三、 建立健全道德示范保障机制

(一)建立道德示范的制度保障

首先,因道德示范作用的相对性,客观上需要制度环境的支持。任何制度都有强制性,对制度的遵守即是他律,制度的他律与道德的自律互补,便构成了道德行为形成的内外机制。博登海默认为:“那些被视为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而必要的道德正义原则,在一切社会中都被赋予了具有强大力量的强制性质。这些道德原则的约束力的增强,是通过将它转化为法律规则来实现的。”[10]其次,制度环境本身所具有的伦理效应能够为道德示范提供外在保障。“制度中蕴涵着文化基因,是人的伦理关系、价值关系及其评判尺度的现实凝结物”。[11]制度之所以具有引人向善的功能,首先是因为制度具有群体性,能以群体的善引领个体的善。这种群体的善,对个体善的形成具有优先性,个体道德大量是从社会制度中派生出来的,并内化为人的行为规范。

(二)强化道德示范的舆论引导

大众传媒是现代道德示范得以传播的重要渠道。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当代传媒的多样化态势也给道德示范带来了巨大冲击。在利益主导下,现代传媒日益走向商业化、娱乐化。为了保证经济效益,提高发行量和收视率,大众传媒逐渐走上了“世俗化”之路。因此,如何避免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是现代道德示范顺利开展的首要难题。我们不仅要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加强对传播主体的管理,更要大力提高舆论宣传中的道德内容,弘扬正能量。

(三)优化道德示范的政治环境

一个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是道德示范得以接受的重要保障。新时期道德示范环境的优化,首先应从加强党风政风建设着力。“历史证明,凡是党风优良之时,道德示范的效果就好;凡是党风不良之时,道德示范的效果就差。因为党风状况对道德示范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12]目前,中国共产党的党风整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是,在金钱法则的影响下,也有一些党员存在贪污腐败等违法败德现象。十八大以后,党陆续开展的群众路线再教育以及党的纯洁性建设等一系列活动,对扭转不良风气效果明显。

注释:

[1] 郑杭生.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第1页.

[2] 冯忠良.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第500页.

[3] 北京市青年研究会技术报告.北京市青年道德状况调查报告(上)[J].青年研究,1996,7.

[4] 齐佩芳、毛小平.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典型(榜样)教育的实效性[J]. 思想·理论·教育,2003.03.

[5] 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8页.

[6] 甘肃金昌干部选拔实行“不孝敬父母”一票否决[N].甘肃日报,2006.11.12.

[7] 岳晓东.论偶像—榜样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9.

[8] 陈升.关于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状况的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5.

[9] 易莉、徐惠. 社会学习理论中的榜样教育[J.江西教育.2006.25.

[10] 转引自唐凯麟.伦理大思路[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第523页.

[11] [10] 鲁鹏.制度与发展关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192页.

[12] 李辉.论道德示范的现代可能及其实现[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1]袁慎芝.新时期道德示范研究[D].中山大学,2007,07.

[2]袁慎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道德示范教育历史沿革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06.

[3]鲁洁.转型期中国道德教育面临的选择[J]. 高等教育研究,2000,05.

[4][美]班杜拉.思想和行为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上) [ 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丁金荣

B822

:A

:167-6531(2015)24-0004-03

袁慎芝/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助理研究员,硕士(广东广州510300)。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教育者榜样
张慧萍:做有情怀、有温度的教育者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榜样
榜样
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