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静
(河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河南 新乡453007)
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地位的确立与其学科发展及研究密切相关。翻译学在亚洲地区作为独立学科确立时间较晚。就我国而言,香港和台湾地区翻译教学及其相关研究发展较早。1984年香港中文大学设置翻译系,1987年底台湾辅仁大学成立第一个翻译学研究所[1]。而大陆地区翻译学专业开设时间相对较晚,且自2006年开设以来,翻译学专业一直在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和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专业之下的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之间徘徊,学科的独立性不能获得认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学科的进一步发展。2006年,教育部批准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率先试办本科翻译专业。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57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试办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又批准设立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仅7年,开设MTI专业的高校就由最初的15所增加至159所,翻译学在我国作为独立学科开始蓬勃发展。
但是,由于我国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设立时间相对较短,学科建设尚未成熟,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负面影响逐渐显现,人才的大量输出并未给社会带来预期的活力。为加强翻译学科建设,更好地培养翻译人才,翻译专业的教学目标应以社会需求为参考做出适当调整。翻译人才的培养不应仅考虑学科建构问题,还应充分考虑社会导向,这样才能真正解决社会翻译人才缺乏的问题。
《中国语言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显示,到2011年年底,我国翻译人员约为64万,并将保持年均15%的增速增加。同时,该报告指出,当前语言服务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人才的培养与使用脱节,人才缺口较大。目前语言服务业的人才从数量、质量到培养方向都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语言服务业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中译外人才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行业发展以及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的“瓶颈”,这对作为输出翻译人才的我国高校翻译专业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2]。束定芳教授曾说,进行社会需求分析能够“为制定外语教育政策和设置外语课程提供依据;最初的需求分析不但要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而且要结合国家的语言政策、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来进行”[3]。
互联网的发展为就业提供了一种全新、快捷的方式,网络招聘广告成为反映当前翻译人才社会需求的窗口。本文选择中华英才网、智联招聘、前程无忧、58同城、赶集网5家极具影响力的大型招聘信息发布网站,对招聘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主要针对北京、上海、武汉、广州、深圳5个在全国具有代表性的一线城市近6个月以来所发布的多个语种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的招聘信息进行搜集,共搜集到3953条翻译职业招聘信息。这些招聘信息对于工作年限以及学历有严格要求,如表1、表2所示。
表1 用人单位对翻译人员工作经验要求
表2 用人单位对翻译人员学历的要求
由于翻译工作的特殊性,工作经验成为用人单位极为重视的一项指标。如表1所示,对于工作经验的要求以1至5年为最佳。这对于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或仅仅从事3~6个月翻译工作的人来说,求职难度较大。相对于工作经验而言,翻译工作对于学历的要求相对其他行业而言并不算高,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要求占到了所有招聘人员中的96.84%。所以,从事翻译行业,用人单位更为看重的是实际操作能力,相对学历而言,经验更为重要。学校在翻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翻译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加入一定比例的实习翻译实践对于学生毕业后求职至关重要。
对于发布招聘信息的用人单位,本文选择了国企、外商独资、股份制/上市公司、机关/事业单位等1153家,对其所需翻译人员数量进行了统计。
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目前对翻译需求量较大的是民营中小企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承担对外贸易业务的公司,商务翻译成了最主要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商务翻译不仅要熟悉基础商务知识,对于所在公司的产品和外交礼仪也需要熟练地掌握。所以,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如果学校开设商务和外交礼仪方面的课程,学生在将来的求职中就会有一定的优势。
表3 用人单位类别
当然,招聘启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4数据可以看出,用人单位对于翻译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行业相关知识最为重视,是每一个用人单位都会明确的要求事项。其次,应聘人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是用人单位的另一个着眼点,要求比例仅次于以上3项,其中对英语专业八级证书有要求的占到66.61%。汉语写作能力及计算机能力的使用也是用人单位的筛选标准之一,分别占35.56%和33.30%。可见,单纯的翻译能力和技巧并不是翻译职业的全部要求。另外,由于口译是人际间面对面交流,有时需要接待外宾,所以适当的礼仪知识也是一些公司挑选人才的标准。
表4 国企、外商独资、股份制/上市公司、机关/事业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职业要求统计
综上所述,学校在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以为社会输出应用型人才为目标,针对当前社会需求,在教学目标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加外贸商务、礼仪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力求为社会输出高质量翻译人才。
我国2012年发布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对于翻译专业本科“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是:“高等学校本科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广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专业人才。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宽广的知识面、较高的跨文化交际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了解中外社会文化,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毕业生能够胜任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4]
由于翻译学科设立时间相对较短,对于翻译专业定位不够清晰,在教学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形式上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就造成高校应用型翻译教学发展缓慢。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国内翻译学科获得认可时间较晚,翻译批评理论相对西方发展较慢,不利于翻译学科建设。第二,国内没有现成的办学经验可以借鉴,各个院校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教学与研究一起进行。第三,翻译专业大多脱胎于外语专业,依托外语院(系)师资办学,教学模式换汤不换药,相当比例的教师没有接受过专门翻译教学理念和方法的培训[5]。
《教学要求》所规定的能力要求已基本涵盖网上招聘信息中用人单位所要求的各项能力,各学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行业的公司或企业所需要的相关知识进行必要的补充或发展,发挥学校、学院特色专业优势,开设多种类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明晰自己将来的职业道路,为自己选择出适合的职业发展方向。
专业培养方案对于高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意义,关系到该专业的发展方向及学生的培养质量。本文对大型职业招聘信息网站对于翻译职业能力的要求进行分析,将之与我国翻译专业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进行对比,发现两者基本吻合。我国高校若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翻译专业学生培养,就能够向用人单位输送合格的翻译人才。但目前除教育部直接批准设立翻译专业学科的学校外,其他高校也着手开设翻译专业,使得规范化管理难以进行。各高校应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在按照《教学要求》培养翻译专业人才的前提下,开设多种类选修课程,扩充学生知识,同时为学生将来的职业选择提供有益参考。
[1]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28.
[2]史丹,夏杰长.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2012:新兴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1.
[3]束定芳.外语教学与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47.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128.
[5]罗选民,黄勤,张健.大学翻译教学测试改革与翻译能力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8(1):7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