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比兴结构与主旨

2015-07-18 12:09王雨舟
镇江高专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关雎

王雨舟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文学院,台湾 台北 11114)

《关雎》比兴结构与主旨

王雨舟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 文学院,台湾 台北 11114)

《关雎》作为《诗经》之开篇,其名称指涉及主旨历来多有争论,各家解说达50余种。除单独解释单一名物的文章外,还有一些涉及多种名物解释或涉及主旨讨论的文章,关于文本和主旨的解释只有单一的证据链,即借用几个句子的解释对主旨下结论,放到全诗来看,其自身内部或与诗中其他部分或多或少存在自相矛盾之处,特别是涉及比兴结构和情感、主旨的关系问题。尝试探讨这些问题,分析文本之结构与寓意。

《诗经》;比兴结构;主旨

《诗经》研究者对《关雎》主旨即释名分歧颇多,至今各家解说已有50余种,其中关于文本和主旨的解释大多只有单一的证据链,即借用几个句子的解释对主旨下结论,放到全诗来看,其自身内部或者与诗中其他部分或多或少存在自相矛盾之处,特别是涉及比兴结构和情感、主旨的关系问题。本文尝试总结和探讨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从解决这一问题的程序看,问题的焦点应是:“雎鸠”是什么鸟?它在河洲上做什么?这也就是比兴的结构和其隐喻的主旨两个问题。

1 比兴的结构

清代学者总结前人论述时说:“雎鸠之说有二,毛苌、扬雄、许慎、陆机、杜预、郭璞、孔颖达、徐铉、吕祖谦、陆佃、严粲惟一说;欧阳修、郑樵、朱子惟一说,一以为雕类,一以为凫类也。”(《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诗疑辩证·卷一》)“‘关雎’之说分而为二。其一,从雕类说的有‘雎鸠,王雎也,鸟鸷而有别’(毛苌)、‘白鷢似鹰,尾上白’(扬雄、许慎)、‘雕类大小如鹗,深目,目上骨露,幽州人谓之鹫’(陆机)、‘雕类,江东呼为鹗,好在江渚食鱼’(郭璞)、‘雎鸠为王鸠也,鸷而有别,故以为司马,主法制’(杜预),毛与扬许汉人也,陆居吴,郭杜居晋,此说最古者也。”这一说法有3个关键词:雕类如鹗、鸷而有别、主法制。“其二,从凫类说的有‘诗取有别,不取其鸷’(欧阳修)、‘凫类多在水边,尾有一点白’(郑樵)、‘尝见人说淮上一般水禽名王雎,雌雄两两相随,然相离每远,词语列女传所引正相合’(朱熹)。”这一说法亦有3个关键词:不鸷(凶猛)、相随、有别。

细察之,这两种说法最早的分歧在于“鸷”的解释,而“鸷”的解释又与“雎鸠”的特性有关。郑玄将“鸷”解为“至”。欧阳修在《诗本义》中指出:“先儒辨雎鸠者甚众,皆不离于水鸟,惟毛公得之曰:鸟鸷而有别——谓水上之鸟,捕鱼而食,鸟之猛鸷者也,而郑氏转释鸷为至,谓雌雄情意至者,非也,鸟兽雌雄皆有情意,孰知鸠鸟之情独至也哉?”[1-3]并解释“诗取有别,不取其鸷”。朱熹则既取“情意至者”,又取“相别”之意。重新回到毛公最初的释文“鸟鸷而有别”,从语义上看,“鸷”与“别”是一对并列的概念,即“雎鸠”有“鸷”和“别”两个特征。

类似的问题在《关雎》的诸家解释中有很多,多是阐述主旨时偏重相关词语的单独解释,少有将它们联系起来释义再阐发主旨。兹列举如下:1) “雎鸠”若为鱼鹰则为猛禽,与“关关”和美声矛盾。2) “雎鸠”与“好逑”的关系,涉及“关关雎鸠”是不是起兴?起兴是否要与内容有关?3) 朱熹说曾听闻“雎鸠”是“淮上”的水禽,而《周南》是否会描写淮水流域的事物*“雎鸠”为何?事实上,朱熹也不能完全肯定,他的论据来源于“听闻”而非实见,如清儒引述明末学者冯复京的话反驳:“江淮所有当年恐未入诗人之目,然则何所折衷欤?夫以他书证诗,什不得一二,不若以诗求诗之简要也。”(《四库全书珍本初集·诗疑辩证·卷一》)?4) “雎鸠”若在江淮间,则与《周南》所涉地域矛盾。5) “荇菜”若为江南野菜,则与《周南》所涉地域矛盾。6) “荇菜”与雎鸠是否有关?7) 《周南》若涉及江南,则《关雎》所涉及之事是否可为王室贵族之典范。总结起来,大致分为3类,即《关雎》中意象之间的关系、《关雎》所涉地域与其主旨的关系、雎鸠和君子淑女的关系。

另外,当代学者对“关关”提出异议,认为“将达尔文的论述进行总结,可得两点结论:1) 雄鸟求爱时会唱歌和发出器乐声,此时雄鸟的颜色最艳丽,也最易识别,调情求爱的一方总是公的或雄的。2) 雌鸟朴朴素素,全不打扮,在求爱过程中,雌的始终处于被动而观望的地位”[3]。从而得出“旧儒的‘和鸣说’纯属主观想象,没有事实根据,应予否定”[3]的结论。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古人缺乏现代科学知识,对鸟鸣求偶的生物学意义少有认知,我们不应以今非古,用现代意义解释古代的《诗经》。雌雄和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是唯一合理的解释,用引文所述的方式否定旧儒的解释是不充分的。以这种推理方式证明其为“求偶说”并不可取*当代解释《关雎》的有关文献中,有些持此说的学者对“关关”的解释有二,即“和鸣”或“求偶之声”。前者与自己所提出的求偶之意矛盾,后者则可能与古人闻鸟声而思“和鸣”的传统思维(至少我们相信后世诸儒一定皆持有,而只是《关雎》作者有可能想要表达的)相矛盾。故笔者认为,如果认定是求偶的主旨,那么“关关”的释义需要修正。换言之,问题的关键在于:1)以雎鸠叫声联想到其“雌雄和鸣”的“传统”是否是《关雎》时代就有的?2)以今非古的方式固然有问题,然而学者提出的“求偶”观点能不能引发我们思考《关雎》作者从雎鸠的叫声中如何联想到男女之恋?(即“关关”之声可能是“鱼鹰捕鱼”之声,以鱼鹰捕鱼暗示雌雄之配,进而联想到男女之恋。)。

2 隐喻的主旨

联系全诗来看,两种解释都与“好逑”的本意有关,学者认为古人对“好逑”的解释有以下几种:

1) “好匹”(即“嘉偶”)。《毛传》云:“言后妃有关雎之德,是幽闲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朱熹同意此说:“好,亦善也。逑,匹也。……此窈窕之淑女,岂非君子之善匹乎!”

2) “和好众妾之怨”。《郑笺》云:“怨耦曰仇。言后妃之德和谐。则幽闲处深宫专贞之善女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之怨者,言皆化后妃之德。”郑玄的这一解释得自鲁、齐两家的观点——“言贤女能为君子和好众妾也”和“《关雎》有原,冀得贤妃正八嫔”。

3) 《孔疏》调和以上两种说法,云:“后妃虽悦乐君子,犹能不淫其色,退在深宫之中,不亵渎而相慢也。后妃既有是德,又不妒忌,思得淑女以配君子,故窈窕然处专贞之善女,宜为君子之好匹也。”

今人对“好逑”的解释大多继承了《毛传》,认为是“佳偶”之意,如高亨曰:“逑,配偶。好逑,犹今言‘佳偶’。”程俊英曰:“好逑,好的配偶。”陈子展亦曰:“好配偶。”[4]

这些解释暗示男女婚配,联系《关雎》前文,从语序上看,似乎可以将这4句话直接解释为“雎鸠在河洲上发出‘关关’的叫声,窈窕淑女是君子喜欢的伴侣”,“雎鸠”促使作者联想到“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雎鸠可能对应君子或淑女;而雎鸠的叫声亦可能有“求偶”“捕鱼”“和鸣”(隐喻婚配)三解。

详细说来,雎鸠“关关”的叫声与作者的联想形成联系的方式可能有如下几种情况:

1) 雎鸠在河洲上叫着,这种求偶的叫声让作者联想到自己也应该追求幽闲专贞的女子,那女子是他喜欢的/好的伴侣。

2) 雎鸠在河洲上叫着,这种求鱼的叫声让作者联想到两性之事,自己也应该追求幽闲专贞的女子,那女子是他喜欢的/好的伴侣。

3) 雎鸠在河洲上叫着,这种求鱼的叫声让作者联想到它的勇猛、专贞、有别,自己也应勇敢守礼地追求幽闲专贞的女子,那女子是他喜欢的/好的伴侣。

4) 雎鸠在河洲上叫着,这种求鱼的叫声让作者联想到它的勇猛、专贞、有别,就象那样能干幽闲专贞的女子,是他喜欢的/好的伴侣。

5) 雎鸠在河洲上叫着,这种求偶的叫声让作者联想到它的勇猛、专贞、有别,就象那样幽闲专贞的女子,是他喜欢的/好的伴侣。

6) 雎鸠在河洲上叫着,这种雌雄和鸣的叫声让作者联想到自己也应该追求专贞、有别的妻子,而那幽闲专贞的女子是他喜欢的/好的伴侣。

比较起来看,可以发现主要差别在于雎鸠和人物形象的对应关系。1),2),3)中的“雎鸠”对应“君子”,这是近代以来认同“求偶说”的学者的观点。4),5)中的“雎鸠”对应“淑女”,因为按照原文来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应当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形成对应,两句话的前半段都只有一个逻辑主语——雎鸠和淑女,所以从语序上看,这4句话可直接解释为“‘关关’的叫声雎鸠发出,在河洲上。窈窕的淑女是君子喜欢的/好的伴侣”,既然文本相互指涉和影响,就可以说“雎鸠”让作者联想到“淑女”*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看,雎鸠特性“兴发”了作者的某种情感,使之联想到“窈窕淑女”,想到婚配之事,“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可能不只是“兴”,更兼有“比”的概念,“雎鸠”可能被隐喻为“淑女”。如果将其视为各自独立的文本,那么作者所得的情感可能就有两个层次,一是由“雎鸠”联想到“淑女”时的感情,是文本互涉前和互涉时的一般性描述;二是联想到“淑女”后加深的感情,即文本互涉后的新特性,笔者认为这一感情在后文通过“寤寐求之”进一步加强和逐步揭示——即“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的隐喻性感情。。而6)似乎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4),5),6)的区别在于“兴”的“意向性”结构何以能是的问题。阎啸平在《破裂的隐喻》中说:“兴就是心理定向,而其所以会如此定向,必源自既有的概念认知……兴是每人时时得有、有待触发而又亟待渗透的意向性。这样看兴,在确定其为枢纽角色之余,自然还要回带到其如何能是的渊源。”[5]234-235无可非议的是,无论作者由何种途径联想到男女婚配之情,他必然具有相同的“前结构”,解读的不同则在于读者“前结构”的区别和对原作者心理定向可能内涵的认知*即《诗经·关雎》作者联想到男女之情是由雌雄和鸣还是单只求偶引起的,换言之,按照当时的传统,雎鸠在怎样的状态下会激发作者如此的感情,再换言之,作者描绘怎样的图景能够使读者体会他当时的感情。。“其实,一旦了解到意向性在兴发上的无限,或还能开创若干赋比兴的新局面,这可以说回到认识赋比兴上有关诗人诗心的起源旧途,只是要改从时代因素的文学人类学或知识社会学下手。”[5]236讨论这样的问题,按照现有的研究路径和成果,发现又不可避免地涉及了“雎鸠”为何的问题。较早阐发“鱼鹰捕鱼”说的是孙作云。他将雎鸠理解为猛禽,而非闻一多所说的乖巧鸠类。他说:“因为古代男女在春天聚会、在水边祓禊唱歌,即景生情,因物见志,所以在诗中往往用钓鱼、食鱼来象征恋爱,寻致成为一种专门性的隐语,如俗说之所谓‘典故’。”[6]316“当初男女欢会在河滨、禊在河滨,因此把这些带有现实性的东西变成打情骂俏的隐语,以后就完全变成一种套词,一说到恋爱、一说到结婚,就把它用上了。”[6]320而刘毓庆在《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7]中作了3种新的诠释:1) 通过先秦的器物证明“鱼鹰捕鱼”暗示“性”的普遍性。2) 依据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考据说明此暗示源于抢婚的习俗和性虐待的心理。3) 解释了产生不同解说的文化根源[1]。然而“鱼鹰捕鱼说”最大的问题在于,如果首先承认一个前提,即孔子所认定的《关雎》含义确实符合原作者的想法,而不是借其文本阐述自己的观念,那么“鱼鹰捕鱼”暗示“求偶”就无法解释“四始”之首的问题,尤其是刘毓庆所提出的性虐快感的观点。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诗经》,一方面,作为周代以来贵族诗教的传统;另一方面,充当贵族社交的用语,其含义应当具有相当的共识。不过,笔者认为,也许有这样的可能性,在此诗采集的初期有类似的“鱼鹰捕鱼·求偶”的含义,之后又发生变化。

可以得知,解释为“雄鸟求偶”或“鱼鹰捕鱼·求偶”都有瑕疵,而传统“后妃之德”(《毛诗》的“后妃之德”)的解释应当具有可信性,虽然这样的观点确实带有儒家的观念,但至少从春秋以来具有社会的认同,与《诗经·关雎》原意也有或多或少的联系。诗中提到“钟鼓乐之”“琴瑟友之”,是为贵族身份的相当表示,先秦文学重质朴直接,《易经》上说“修辞立乎诚”,这里应该不是夸张的描述,而是描述贵族男女的婚配之事。

朱熹解释“后妃之德”是指其对应文王太姒,放到诗中来看,如果雎鸠引起的是“雌雄和鸣”“情意至者”之类的观点,“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君子”“淑女”指夫和妾,“流之”“采之”“芼之”隐喻后选妾,那么这一选择动作的发生者——“后”在诗中就缺少了隐喻的喻体,作为后来引入的第3个人物形象,自然会被质疑是附会之说。同样,如果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中的“君子”“淑女”换做夫和妇,那么下文的“君子”似乎对应“后”,那又不太可能。因此联系诗的后半部分看,有些学者在解释“流之”“采之”“芼之”时认为,动作是由“淑女”发出,由此认为“淑女”是平民女子,但笔者认为此处是虚写而非实写,“流之”“采之”“芼之”起到的是兴发的作用。从句式上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对仗工整。综上,在这样的重章叠句中,“荇菜”是与“淑女”对应的喻体,前两句兴发的是后两句的动作和情感。

进一步看,首先,就“流之”而言, “流,求也。”(《毛传》)“流,择也。”(《尔雅·释诂》)“摎,捋也。”(《广雅》)清人姚际恒提出质疑:“未闻‘流’之训‘求’者。”方玉润《诗经原始》亦云:“‘流’即菜随水而流。”朱一清《〈诗经·关雎〉“流”字新解》提出,《诗经》全书所见26个“流”字及《尚书》所见11个“流”字没有一处作“求”,进一步证实姚际恒的质疑,也认为:“流”应依本义作“水流”“流动”解[8]。其实这两种说法可以综合起来,“流”动的水草隐喻“淑女”的婉约、灵动,引发“君子”“求”的情感。这4句中这两个字在对应句中的位置、词性相同,应当可以互相解释,或许《毛传》也是如此考虑的。

其次,依照《说文》的注解,“采”字有“捋取”的意思。《诗经》中“采”也引申为“华美”“盛多”之意,如“采采卷耳”“采采衣服”。“芼”亦类似,“‘芼’,通‘覒’,选择,按《说文》:‘覒,择也。’此指择优而采。又林义光《诗经通解》以《尔雅》‘搴也’之释,解作拔采”,所以与“流”类似,应当是由其华丽之姿、采取之意隐喻“淑女”“幽闲专贞”又有才能的特性,进而兴起“君子”“友之”“乐之”之态。

针对这样的起兴结构,笔者提出雎鸠对应淑女,而且是“鸷而有别”的“后妃”*“后妃”,汉儒当“司配”解,《关雎》《毛诗序》:“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郑笺》解释曰:“《尔雅》云:‘妃,姬也,对也。’《左传》云:‘嘉耦曰妃。’《礼记》云:‘天子之妃曰后。’”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解释为:“《曲礼》曰:‘天子之妃曰后。’注云:‘后之言后也。’执理内事,在夫之后也。《释诂》云:‘妃,媲也。’言媲匹于夫也。天子之妻唯称后耳。妃则上下通名,故以妃配后而言之。”这样的解释有合理性,也证明了此诗有关贵族婚姻的主题之说。,“鸷”应当如杜预所解“雎鸠为王鸠也,鸷而有别,故以为司马,主法制”。所以“后妃”性“幽闲专贞”,又能够“主法制”“有别”,善于管理、择才。正是雎鸠“鸷而有别”的特性促使“君子”联想到“窈窕”的“淑女”,再到“好逑”。同样类似的过程,“荇菜”对应“淑女”,其华丽之姿、采取之意隐喻“淑女”“幽闲专贞”又有才能的特性,进而兴起“君子”“友之”“乐之”之态。这两个比兴结构解释了该诗有关贵族婚姻的主旨,女有才貌,男求有礼是为诗教之意。

[1] 孙思旺.《关雎》禽鸟喻义问题浅谈[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1):90-94.

[2] 纪昀.四库全书:第70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83.

[3] 罗漫.《关雎》的原始结构与爱情本相[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1):93.

[4] 赵海菱.《关雎》“好逑”正诂[J].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6):16-18.

[5] 阎啸平.破裂的隐喻[M].台北:伴三工作室,2010:234-236.

[6] 孙作云.诗经与周代社会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66:316-320.

[7] 刘毓庆.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2):71-80.

[8] 朱一清.《诗经·关雎》“流”字新解[J].文学评论,1980(6):76-77.

〔责任编辑:卢 蕊〕

BiXingstructureandthemeinGuanJu

WANG Yu-zhou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Department,Chinese Cultural University,Taipei 11114,China)

Guan Ju,as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of Songs”,the name refers to the theme and has always been much debated,since each explanation has more than 50 kinds. Apart from the poems explaining the single subject or matter,there are a certain number of poems involving the interpretation and the theme of various subjects. There is a single chain of evidence about the text and theme,namely borrowing a few sentences of explanation to conclude the theme. In the whole poems,there exists a conflict between internal parts,especially the relationship berween Bi Xing and feeling,theme. This thesis aims to explore the above issues and analyze the structure and the theme.

The Book of Songs;Bi Xing structure; theme

2015-03-29

王雨舟(1994—),男,江苏镇江人,主要从事古典文学研究。

I207.222

:C

:1008-8148(2015)03-0026-04

猜你喜欢
关雎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关雎》《蒹葭》的确解
以中国经典声乐作品《关雎》为例浅谈中国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之思考
浅论诗言志说
艺术歌曲《关雎》的作品及演唱分析
《关雎》为何成《诗经》开篇之作
谈古诗词歌曲《关雎》的艺术审美观
贤贤易色
论《关雎》的礼乐教化意义
中西方早期爱情诗审美风貌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