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正
【摘 要】在大多数人看来,“以学定教”,是先学后教,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及学习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的模式。其实不然,“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要多多地关注学情,千方百计为学生的发展去教,让学生学得精彩、积累丰富,增长知识。
【关键词】以学定教;分析学情;研读教材
“以学定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教师既要关注到学生的“学”,又要重视教师的“教”,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学”是“教”的基础和方向,“教”是“学”的关键和核心。实施“好以学定教”,我想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分析好学情,把握好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确定教学的起点与策略
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明白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是确定教学的起点与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如果起点低,学生学习没有积极性;起点高,难以激发积极主动的去探究。处理好这些问题就要做好学情分析。数学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这里所说的基础不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了哪些,更重要的是指对这些知识掌握程度如何,面向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和可能的生活世界,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才能够设置有效问题让学生学习,也就是在设置问题时才会注重知识点的深度与知识面的宽度。深度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又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得到”。难易适度的问题,就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度,能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去分析和研究;知识面的宽度要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以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为载体,使学生的学习欲望高涨,思维活跃,就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中去。
比如在《有理数乘方》的教学中,北师大教材上是通过细胞分裂10次后共有10个2相乘得到1024个细胞,为了简便计算,把10个2相乘记为210,从而得出乘方的定义。这样的概念教学,学生不易接受,无疑把学生学习的起点定的过高,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知识的正迁移,为了适应农村孩子的学习,不妨做这样的改进:先复习小学学过的加法和平方、立方运算。如3+3=3×2,3+3+3=3×3,3+3+3+3=3×4,推广到100个3相加可记作100×3,n个3相加记作3n,n个a相加记作na;类似的边长是5的正方形面积是5×5记作52,棱长是5的立方体的体积是5×5×5可记作53,然后提出新问题:5×5×5×5可记作什么?学生自然会回答54,把数字5换成a,得到a a a a=a4,然后把因式的个数推广到一般的个数n,就得出了乘方的定义;a a a a…a=an,这种求相同因数积的运算,叫着乘方。这样改进知识的衔接与过度就顺其自然,水到渠成。
二、研读好教材,确实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才会编写出适用的教学设计
研读好教材一定要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撰写教学设计不能背离教材意图。因此在教学设计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学好数学、用好数学、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材只是为教学提供范本,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创造性的活用教材,而不能按部就“搬”。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建构注意学习观重视学习者自身经验和自我发展,让知识生成的环境和知识运用的环境尽可能接近,这样学习的知识才是适用的、有效的。教师的责任就是创造含有丰富信息,是学生能在其中积极思考、探究和进行知识建构的真实的学习环境。
比如在《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教学情境引入中,对于我们南方学生来说,冬季取暖的问题比较陌生,教材为了引入这个情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出不等式组的概念,二是让学生理解不等式组的解集要同时满足这两个不等式,为了不违背教材的设计意图,又能够让我们的学生更容易理解,我们对问题导入进行大胆的进行改造,我们是这样处理与设计的。
一、勤回顾
1.解下列不等式.
⑴3-x<2x+6 ⑵3(x-1)>3+x
⑶■<■ ⑷■-1<■
想: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过程与 解法非常类似,不同之处是什么?
二、勤思考
1.如果将上面的不等式进行组合,如:3-x<2x+6■<■
3(x-1)>3+x■-1<■
请思考以下问题:
⑴这样组合与我们学过的 的知识又非常相似?你能为这一组合取个名字吗?
⑵你能将不等式组的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吗?结合二元一次方程组想一想大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⑶哪一部分是不等式组的最后解集呢?
这样设计,学生对知识的形成与发展非常自然,学生学习的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确立新的教材观和教学观,教材只不过是一种载体,它体现的数学思想、思维方式和教学理念。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努力通过自己的创造劳动对教材进行“深加工”,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总之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因此,要做到“以学定教”,研读好教材至关重要。
我们只有真正做到以学定教才能实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但“以学定教”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早日实现闽中教育强县奉献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姚海鑫.以学定教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2]林静.“以学定教”课堂的学理分析及评价建议[J].中国考试,2013,08:16-21
[3]孙朝仁,孙焱.基于“以学定教”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实践与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12,11:52-56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