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施然 李艺
【摘要】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依靠教师的教学,而主要是借助教材内容、教学环境、学习伙伴等因素的自我主动学习,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的新课改一个重要的理念即是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本文针对广西地理新课改实施初期教师在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存在的一些问题,运用皮亚杰理论提出几点解决方法,为广西的新课程改革提供指導参考意见。
【关键词】皮亚杰构建理论 广西地理 新课改 教学行为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81-02
一、引言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作开始。”基于这样的理念,地理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地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地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地理活动经验。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当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创设一个有利于发展学生个性的“场所”,让学生的个性在宽松、自然、愉悦的氛围中得到释放,展现生命的活力。
二、广西地理新课改下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过程中存在的困难
(一)教师未能完全转变传统教学观
在对广西部分地区70多位地理教师的问卷调查中发现,在新课改趋势下的现阶段教学中,32.5%的教师选择了创设探究学习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各有15.7%的教师选择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讲授以及问答谈话法。值得注意的是,仍有部分老教师选择自己讲授,学生课后消化的传统教学方式,这是因为他们未能转变教学观念,认为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果课堂放权给学生,学生自己根本学不到知识。
(二)课堂组织方式单一
在新课改提倡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大背景下,虽然大部分教师有转变教学方式的意识,但在实际课堂运用中却不尽人意。调查显示,在多种课堂组织方式中,仍有43.6%的教师选择讲解为主,只有53.8%的教师会采用课堂讨论,仅有不到3%的教师会采用新颖的组织方式,如角色扮演、主题设计等。由此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仍未能很好的发挥,大部分教师在理念转变的前提下,在实际课堂中仍手掌大权,不敢“放手”。
(三)学生对新课改满意度不高
对教师新课程教学的满意程度,桂林地区某实验中学在此次课改前就在全区率先采用“杜郎口”模式教学,充分利用导学案教学,形式新颖,因此当地学生对本次的新课改有着很高的期待。但就目前而言,新课改的实施进度还不能完全让学生满意,这也从侧面说明新课改在我区的实施还存在很大程度的改进空间。
三、皮亚杰学习理论在广西地理教师教学方法中的应用
(一)教学内容应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需要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才可能出现进一步的发展。因此,教学内容的难度一定要配合学生认知发展的水平。广西部分地理教师较少在课堂中使用自主讨论、合作探究的组织形式的原因,是因为这类型组织形式未能起到很好的课堂效果。但深度剖析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还是因为教师没能很好的掌握各个年龄层的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体系。教学方式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并在这个水平基础上运用让学生“动起来”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才能让多样的教学方式发挥应有的效应。
(二)教学方式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皮亚杰的“图式”理论或其建构主义,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中学生是主体的思想。针对广西地理新课程改革初期的基本情况,教师在进行地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改变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地理教师可尝试创设情景化学习,将技能、知识与获得它们的情境联系起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的将地理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应强调活动的重要性
皮亚杰把动作或活动作为儿童发展的出发点。关于“活动”的理论对我们当前教育,特别是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优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昧地接受式教学并不能让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只有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儿童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认知。《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知识大多源于生活,只有让学生自主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与亲自思考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将外源知识内化成自身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小娟.皮亚杰学习理论对有效教学的几点启示[J].北方文学,2012(11):135-136.
[2]熊哲宏,李其维.论儿童的文化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维果茨基与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整合研究论纲[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85-88.
[3]黄兰,戚绍斌.皮亚杰理论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启示[J].广西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8(2):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