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贫困生心理贫困状况与因素分析

2015-07-17 05:42吴美娟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因素分析高校

吴美娟

【摘要】贫困生的心理脱贫工作是高校学生工作中的重点之一。本文给出了“心理贫困”的界定、“心理贫困”的六大表现和六大成因因素分析,试图为构建贫困生的心理援助体系提供依据。

【关键词】心理贫困 因素分析 高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89-01

高校贫困生是高校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相对的弱势群体。他们不仅在经济上承受比其他人更多的压力,而且在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压力和困扰也很明显,鉴于此,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也会常伴他们左右。调查结果表明,高校贫困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普通学生近20%,可见是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他们不仅是经济上的贫困生,也还是心理和精神上的贫困生。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界定

所谓心理贫困,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所导致的心理上出现的压抑、焦虑、自卑、敏感、孤僻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体现了一部分学生的人格特质,也会困扰贫困生的学习、交往、情感、就业等, 如果他们能够得到及时、恰当的疏导、帮助与教育,他们也会和其他学生一样,扬起自信风帆,走好大学的每一步乃至人生的每一步。

二、高校贫困生“心理贫困”的典型表现

1.高自尊感和高自卑感相互交织

自尊本来是个人对自身价值和道德价值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并以特定的方式指导着人的行动的积极心理体验。但贫困生由于过度自尊反而对外界援助产生抗拒心理。他们在寻求和接受资助时常感到人格受到了伤害,甚至不愿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助学活动,缺乏应有的自强精神。过度自尊的学生在待人接物方面往往表现得更加偏执,有更重的戒备心理[1]。这种超强自尊心的出现使贫困大学生的心理承受力更加脆弱,一旦受到刺激或挫折,很可能走向更强烈的自卑。

2.人际交往困难、缺乏自信、自我封闭

人际关系是否良好是衡量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些勇敢的人坦然地直面贫穷,并通过各种途径改变自己的处境,调整自己的心态,相当一部分贫困生却表现出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的心理特点,如果他们自己不进行心理调适,又不接受外界的干预,那么很有可能走向心理封闭。更有甚者,他们无心学习,无心交际,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脱离了集体,表现出明显的自我封闭现象。

3.持久的焦虑与内疚心理

焦虑是个体在预期面临原因不明的危险处境时产生的一种紧张或局促不安的复杂情绪。高校贫困生由于家境贫寒,昂贵的学杂费通常是家长借贷而来,生活费用、学习费用没有稳定可靠的保证,家中欠债或是父母身体多病,就业前途渺茫等各种因素,使贫困生思想和经济上的负担都较重,经常处于一种焦虑的状态。

4.依赖、虚荣、攀比心理

贫困生的家庭一般很难为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面对经济困难,贫困生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思想状态:一种是积极主动想办法,通过争取奖学金或参加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来解决问题;另一种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各种困难补助,认为自己是贫困生,学校的各种减免、社会的各种捐助是自己应得的,将希望寄托在社会、学校和他人的救助上从而形成强烈的依赖心理。有的贫困生虚荣心强,好面子、好攀比,以表面的要强来掩饰内心的自卑,只为不被人看低。

5.自我压抑、抑郁心态

贫困生在内心深处盼望成功的愿望非常迫切。然而,当他们发觉自己主观努力的目标与支撑实现这一目标的现实条件尚有较大差距时,就会产生一种负疚感和无助感,这是导致贫困生自我压抑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贫困生在成长中或多或少遇到过因贫穷遭人耻笑的痛苦经历而造成心理挫伤,很多人因此埋下了心理压抑的种子。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了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贫困生其主导心境悲观消极的色彩非常浓厚,他们在众人面前往往表现得闷闷不乐,即使遇到高兴的事,也难见其一笑[4]。久而久之会使他们产生抑郁心态,而抑郁却是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较严重的表现。

三、高校心理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生长环境落后贫困

贫困生大多数来自经济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和城镇经济困难家庭。调查表明,这些学生的见识少,阅历浅,综合素质普遍较低,个性没有得到应有发展。这些原因都成为贫困学生产生有关心理问题的现实原因。

2.社会贫富差距大

社会贫富差距过大的现实也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内心不平衡, 对社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同时,在就业过程中由于体制不够完善, 不能保证公正、公平、公开的择优录用,人才竞争不公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没有雄厚的家庭背景作为支撑, 这些社会上的客观因素都会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压力。

3.原生家庭大影响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成员一般也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很早就接受了弱势家庭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越来越感觉到沉重的经济压力。另外,由于父母被生存所累,而且文化素养普遍偏低,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也容易存在各种问题,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采取高压或者放任的教育方式, 使其人格的某些方面逐渐走向极端,最终形成心理贫困。

4.贫困认知有偏颇

家庭经济困难的外因必须与自我否定观念的内因相结合才能使他们成为心理贫困生。所以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对贫困的认识、对自身认知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系。

5. 支持体系不全

社会或学校对他们的资助与心理的疏导衔接不紧密。

6. 就业竞争不公

连年来大学生毕业供大于求,竞争激烈,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贫困生感到前途渺茫、无所适从、孤单无助、情绪低落。此外,多数贫困生家庭背景简单,面对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公平的现象, 他们没有可依靠的社会关系, 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压力。若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他们很容易走进心理误区,严重时将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参考文献:

[1] 祝东.普通高校贫困生身心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

[2] 郑立元.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教育对策[J].视野,2010.8.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高职贫困生非物质救助中的心理援助体系构建》(项目编号:2014SJD519)的阶段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因素分析高校
桥梁抗震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工程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研究现状分析
无形资产减值因素分析
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考核模式因素分析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