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剑凤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就是要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我们要善于捕捉小学数学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在传授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加强德育渗透,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熏陶,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个性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德育教育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123-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都要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然而,这一环节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环。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呢?
一、利用教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素材,不失时机地进行思想教育,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知识教学中。如:在复习“时、分、秒”的教学,以课件出示北京申奥成功人们的喜庆场面为画面。抓住这一素材,教育学生:中国申奥成功了,我们中国人期盼了多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我们身为中国人,多么自豪,多么骄傲。在教学圆周率时,可以介绍祖冲之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小数的人,这一成果要比外国数学家早一千多年。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联系实际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通常是以一定的教学材料为媒介,通过教学、阅读、分析、比较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然而然地进行的。以数学形式联系实际,内容具体,数据可靠,容易比较,教学效果好。联系实际首先要联系国情实际。对小学生来说,最好选择具有正面教育效果的内容。使学生在学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受到启发和教育。其次,是联系学生实际,针对学生思想行为中出现和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渗透。例如:有的学生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再加上大气候——“一家只生一个孩子好”,这样家长们对子女的宠爱程度是可想而知的。孩子认为长辈没有多少文化,同样过上好日子。结果学生们意志薄弱,学习不刻苦,不求上进,针对这些情况,让学生计算:一农户去年亩产玉米400千克,今年在农科人员的指导下采用地膜栽种新技术,亩产量达到820千克,今年的亩产量是去年的多少倍?如果每千克售价1.20元,今年10亩,承包地可比去年多收多少元,使学生体会到,发展农业同样离不开科学知识的道理。从小养成爱科学,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运用史料
在数学发展史上,中国对数学科学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数学家很早就对圆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大约2000多年前,在我国古代的数学著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记载。直到1200年后,西方人才找到了类似的方法。大约1500年前,我国的数学家祖冲之,计算出圆周率大约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精确到6位小数的人。他还用22/7和355/133两个分数表示圆周率,22/7(约等于3.14)称为约率,355/133(约等于3.1415929)称为密率。他求得密率的时间,至少要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精确的数值早1000年。我国古代早就运用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早在700多年前,我国数学家李冶(1192—1279)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系统地应用并发展了“天元术”。 14世纪初,我国数学家朱世杰又创立了“四元术”,这是我国古代数学的一次飞跃;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这些材料分散见于数学课程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要通过丰富的数学史料让学生看到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数学领域中的巨大成就,从而激发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意识到自己这一代有责任继承和发扬民族的光荣传统。此外,还有一些国外的数学家,为了世界数学发展所付出的代价。让学生了解数学发展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数学家们的胆识、勇气和毅力,甚至以生命为代价,激起学生不断探究,努力向前的学习动力。
四、教师示范
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教师对学生一往情深的爱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为高尚的师德,这种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是对教育事业的热爱的具体化。这种师爱一旦让学生体会到,就会“亲其师”,并且“信其道”;教师有了这种爱,在教学中就能把握每个学生的个性,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就能注意、尊重和赏识每一个学生,就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的罗森塔尔效应。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良好道德习惯的形成,是一个人的完整品格结构发展中质变的核心。在学生良好道德习惯培养过程中,我们要重视德育的示范性,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热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高尚而富有魅力的教师人格能产生身教重于言教的良好效果。
总之,就是依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将德育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步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宋素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J].学周刊,2011(3).
[2]赵云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J].中小学电教,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