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2015-07-17 05:02腊金鑫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公益事业志愿服务

【摘要】当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日益广泛,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大学生对此趋之若鹜,然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却未充分利用、借助新媒体对其进行舆论造势和宣传推广。同时,国家事业部门、高校以及媒体机构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也缺乏相应的机制管理,以致广大学生无法更好地融入其中,发挥自身力量。本文针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拟从创设志愿服务平台、整合新旧媒体力量等三个方面拓宽大学生参与现代志愿服务的渠道。

【关键词】大学生群体 新媒体环境 公益事业 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244-02

1.前言

为充分开发新媒体的力量,国内大学的学生组织,如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建的团体应该借助媒介途径对公益志愿的文化进行继承和传播,利用媒体面向大学生进行志愿互动的动员及人员募集工作[1]。但在真正借助媒介力量落实志愿服务活动时,存在一些影响媒体力量发挥的问题。为此,必须对媒体平台进行建设,通过媒介方式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号召与组织,令更多大学生能够通过媒体了解社会上的公益活动和志愿活动,并在媒体招募之下加入志愿者行列。

2.当代大学志愿活动在开发新媒体力量方面的缺陷问题

2.1志愿活动的媒介舆论造势以及运作组织机制未完善

通过媒介开展志愿工作的舆论宣传时,不少媒体一般会将重点放在志愿工作的信息发布、志愿活动过程的新闻采访以及志愿工作牵涉的品牌宣传方面,却没有针对志愿活动过程中大学生做出的优秀事迹进行深入报道,同时也没有重点对志愿活动的文明和精神进行推广,导致许多值得提倡的事迹被埋没。

2.2在对大学生进行募集和训练的环节未发挥媒介作用

有些志愿活动在最初进行号召以及募集成员时,没有借助媒体渠道详细介绍活动细则、流程,仅仅经由网络简单告知此活动。虽然现在每一个大学生都会使用微信、QQ、微博等平台,能够轻易获取来自这些平台的志愿活动募集通知,但是在具体开展服务活动时,主办方和高校仍旧采取常规的召开会议、讲座等方式给有意向参与志愿活动的学生进行培训,导致媒体力量在后续工作中弱化,并且广大学生群体不能通过公开的媒体平台得到深入的志愿精神教育和服务技能训练。

2.3在进行志愿活动的考核方面没有利用媒体进行创新

在对志愿活動实施考核时,高校一般通过增加学分、奖励物品或奖金、颁发奖状、张贴光荣榜等方法给予大学生表彰和鼓励。但是从新媒体角度看,这样常规的嘉奖激励形式比较守旧,没有结合媒体途径进行考察与激励,对于现在的大学生来说无法构成强大的吸引力。

3.将新媒介力量融入大学志愿服务活动中的策略

3.1利用新媒体手法创设志愿服务活动的崭新平台

学校可以广泛利用多种新媒体途径,如建设志愿者交流论坛、志愿活动微博以及公益项目QQ群等,让有意向当志愿者的大学生能够通过注册论坛帐号,参加微博讨论以及加入有关QQ群的方式来关注志愿者活动并借助新媒体所提供的平台取得有关信息。在选拔志愿者方面,高校可以在网络上公布募集志愿者的有关信息以及条件,并让学生在网络上填写自己的信息以及申请书,在评审之后将名单公布在网络上[2]。这样能够令志愿者的相关招募工作更加透明,同时简化招募的过程,令大学生能够拥有更多参与志愿活动的机会。

3.2联合新旧媒介的力量做好志愿服务的推广工作

高校在开展志愿活动的推广方面,要想让媒体的力量得到充分开发,就需要联合新旧媒介的力量,共同对志愿服务进行推广,这样才能达到大学生群体的多重要求。纵使目前已过渡到新媒体主导潮流的阶段,但是从高校的志愿活动运作情况看,我们不可完全推翻过去的媒介推广方式,而应该把旧媒体的推广方法与新媒体推广融合起来,令现代媒体的力量得到全面发挥。

3.3借助媒体渠道开展志愿活动的评比以及嘉奖工作

在当前的媒体环境中,大学可以借助新媒介进行时效性较强、推广区域较广的评比与嘉奖工作。同时,大学还可以把收集到的志愿活动图片、文章和相关报道整理起来做成锦集或者视频发表在学校的官方微博或其他媒介平台上,通过这种方法能够引起更多大学生的关注,提升考察环节的公信力以及公开程度,令活动中的杰出事迹能够得到传扬,同时也可以让大学生得到更多的鼓励[3]。

4.结束语

在社会昌明、文化繁荣的当代社会,新型的媒介科技以及媒体渠道逐步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舆论通达的传媒条件。在此环境中,高校也应该对媒体的力量进行开发,把这个能够引导舆论的巨大力量引用到志愿服务的号召以及组织上,使学生群体可以在媒体的倡导及组织之下相应公益志愿活动的号召,投身志愿服务活动行列,为社会以及他人付出自己的力量,使大学生可以从在校时期开始就能形成主动担当社会责任的观念。

参考文献

[1]杨磊,孟进,吕玮.浅议规范高校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对策及建议[J].价值工程.2013,47(02):814-816.

[2]黄嘉伟,潘楚君.大学生社区矫正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分析——以广州市荔湾区为例[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23(01):892-894.

[3]沈洁,陶康乐,陈雪梅.“90后”大学生志愿服务动机与社会责任感实证研究[J].纺织教育.2011,12(04):637-640.

作者简介: 腊金鑫(1994——),男,湖北宜昌人,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13环艺本6班 在校学生

猜你喜欢
大学生群体公益事业志愿服务
公益事业与趣味活动并举,小黄狗以公益驱动环保
爱让我们在一起——献给社会公益事业的志愿者们
公益事业单位人事改革研究
搭建思政教育网络平台 提升思政教育实效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实证研究
网络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运用探析
基于协同发展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可持续化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
发挥志愿服务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
志愿服务与“互联网+”结合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