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指导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

2015-07-17 23:11王梦瑶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教师

王梦瑶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然而,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常常变成了漫无目的的玩,或者是到了该汇报交流的时候,学生还沉浸在活动中。其实,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忽视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进行适当的、适度的、科学的、准确的指导,才能保证探究学习的正确方向,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探究活动中,教师如何正确指导呢?本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提出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键词】教师 指导学生 科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77-02

一、 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前的指导

1. 制定必要的规则

有规则才有自由。探究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就像母鸭带着一群小鸭在河里找食,小鸭有一定的自由,但它必须随时注意母鸭和鸭群的位置,发现自己远离鸭群时,要及时赶上,这是它必须遵循的规则,小然,就可能掉队和迷路。探究活动中的学生也必须遵循一些规则。

2.明确探究的目的和方法

学生在没有明确研究目的之前的动手,就是盲目的动手!探究是儿童的一种本能,但是小学生的探究多是随兴所致,计划性不强。一项探究活动,究竟要探究什么?究竟要达到什么目标?让学生明白如何进行探究?探究过程需要这也是教师要重点加以指导的。

例如:教学《渗水比赛》实验,应该让学生明确:探究的是:只改变一项条件的情况下(其他条件不变),渗水的快慢有什么不同?这其实是几组真正的对比实验,既然要“对比”,就要强调其他条件的“公平”如:加土的量要相同;加入的水要相同:倒水的時间要相同的……有经验的老师在学生探究活动之前会请几名学生(特别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复述探究活动的目的和方法,这是很值得借鉴的。

二、 教师在学生自主选择探究问题中的指导。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典型的任务驱动型的学习过程。探究的关键环节之一,是要能提出或发现问题,所以在选择探究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要精心创设特定环境,让学生提出值得探究的、有价值的研究问题。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

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我先让学生玩“电磁铁吸大头针”的游戏,比一比,最多能吸多少颗?通过比赛发现各自的电磁铁能吸起的大头针的数量不尽相同。“为什么不同呢?”“有什么办法让电磁铁的磁力变得更大呢?”学生自发地提出了这些问题。“那你们觉得这是为什么呢?你们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我反问道……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一下子提出了七八条猜想。这样同学们通过自由的摆弄实验材料,从材料和现象中找出最感兴趣、最想研究的问题。

三、 教师在学生猜想假设制定实验方案的指导。

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假设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与假设作为科学认识程序中的基本环节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自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猜想结论就为问题的解决搭起了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1.指导学生进行较为理性的“猜想与假设”。“猜想与假设”是学生研究前的一次对科学的预见性活动,小学生分析问题比较注重感性,进行的“猜想与假设”往往没有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进行思维的加工与整理,“猜想与假设”应该建立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例如在《山脉的变化》一课中,“猜想结果”环节中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

首先教师提问:影响山脉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请同学们大胆猜测,并说出你的理由、根据。

接着教师课件出示讨论题:

首先结合自己的经验,想象老年山脉在形成初期是什么样子的?

其次山脉的变化可能受哪些自然力量的影响?

最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汇报,得到一个较为理性的猜想结果。

2.指导学生制定一份较为完整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案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起着纲领性指导作用,制定一份较为科学完整的实验方案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好实践活动,同时在制定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思维加工、设计、表达等综合能力。在《山脉的变化》一课中,对制定“实践方案环节中”我是这样指导的:

首先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实验材料,根据材料选择课上能验证完成的研究问题。

接着让学生根据实验方案提示卡在小组内讨论设计方案,最后全班交流,逐步完善, 形成自己的模拟实验方案。同时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相互提出的修改建议、归纳出实验方案中应注意的问题。

通过以上指导,使学生在制定“实验方案”环节中经历了“初步设计、交流探讨—再设计、再交流探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逐步完善的设计过程。

在交流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横向交流,相互之间提出的修改意见,取长补短,从而达到了共同设计一份较为完整的科学实验方案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乐于合作交流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师在学生进行科学实验中的指导。

实验是科学课永恒的主题。学生所做的猜想、假设最终要通过实验来证实。

1. 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学生实验活动的成功总是依赖于各种技能。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用到放大镜、温度计、酒精灯、烧杯、试管、天平、显微镜等各种工具,而各种工具和仪器在科学上都有一定的使用规范和技巧,因此在实验活动中应该有意识进行相关指导。由于小学生的阅历少,自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差,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能力弱,活动中容易出危险,因此,实验前让学生说说应注意哪些安全问题,会使学生受到的伤害降到最低。

2. 教师要注意提供材料的时间和次序。

我们常说在科学课上要提供给学尘“有结构”的实验材料,要使材料有结构,不仅要注意材料的种类、材料的组合,还要考虑交给孩子们的时间和次序。

我曾听过一节《热气球》的优秀课,课前,每张实验桌上放了塑料袋、蜡烛、凹形针等,却没有火柴,因为没有火柴,上课开始,学生只稍稍注意了一下材料,就认真地听课了。活动之前,老师才把火柴分给各组,探究活动一结束,各组刚把蜡烛吹灭,老师随即就把火柴收了起来,避免了讨论交流阶段,学生再去动手活动,分散注意力。

总之,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忽视和离开这一点也就谈不上是探究性学习。由于学生受认知水平等方面的限制,学生的探究活动中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指导过多,介入过早会阻碍学生自主发现在机会;而指导过少、介入过晚则让学生过久地处于无助状态,所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在指导上一定要做到适时、适度、科学、准确。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教师
最美教师
大山里的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性教学经验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