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工程类基础专业课的教学效果

2015-07-17 13:40赵建华田学斐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4期

赵建华 田学斐

【摘要】《工程流体力学》理论性强,内容晦涩,学习效果不明显,因此本文以90后学生兴趣为切入点,以工程应用为依托,以学生半自主学习为目的,探讨了多课程、多领域横向跨越案例式教学模式。该模式能够很快使学生们理解教学内容,消除 “书本无用论”错误意识,改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多学科、立体学习能力。

【关键词】工程流体力学 多课程 多领域 横向跨越式 立体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125-02

前言

《工程流体力学》是液压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基础专业课,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学生学习时,消极对待、被动学习,积极主动性较低,出现大量逃课、开小差现象[1],不仅自己的专业知识没有学习扎实,而且会引起连带效应,降低其他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同时更会影响授课教师的授课积极性[2],给《工程流体力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造成较大的困难。

1.教学现状

《工程流体力学》理论化强,学生学习困难,教师讲授难度大,效果不理想,主要如下:

1.1 学生出现两级分化

(1)好学生基础扎实,很快理解课程内容,学习动力足,效果明显。

(2)其他学生基础差,不能很好与《工程流体力学》衔接,出现课堂睡觉,玩手机及逃课情况[3]。

1.2 液压技术发展迅猛

液压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专业毕业生面临较多新知识,压力大,需要较高的融贯变通能力。

1.3 授课模式单一,讲义老旧

教材、讲义老,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授课采用满堂灌方式,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4],效果大打折扣。

1.4 课时逐渐缩短

学生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多,但是时间有限,大部分高校压缩《工程流体力学》授课学时,使得授课难度增加,效果大打折扣。

2.横向跨越案例模式实施步骤

为了提高《工程流体力学》讲授效果,采取了“以学生兴趣为切入点,工程实践为依托,半自主学习为目标的横向跨越案例式教学模式”,取得非常良好的效果。

2.1 知识要点

以Bernoulli方程为例,讲述横向跨越案例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方案。

2.1.1 Bernoulli方程

(1)

2.1.2 物理意义

表征流场中两点间的机械能守恒(位置水头+压力水头+动能水头=常数)关系。

2.1.3 运用场合

各点间压力与速度间的关系。

2.2 教学步骤

2.2.1 放映大型纪录片

放映纪录片“驼峰航线”,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力,用飞行员英勇胆识感染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2.2 历史背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中国经海路和陆路获取战争物资的生命线—滇缅公路别切断,被迫在印度阿萨姆邦和中国昆明间开辟驼峰航线。

2.2.3 讨论总结失事原因

学生讨论飞机的失事原因,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1)主力机型:主力机型—C46型战斗机(如图1所示)笨重难看,毛病百出。

(2)机型缺陷:油箱接头密封太差;去雾器工作异常;进气管结冰;油管堵塞;发动机失效;油管断裂。

(3)气候条件:天气恶劣,能见度几乎是零;上升、下降气流;强劲的季节风多变。

图1 C46战斗机

2.2.4 讲解飞机升空原理

结合Bernoulli方程,讲解飞机前进动力,垂直升力产生机理。

(1)前进动力:二战期间以单翼螺旋桨飞机为主,飞行时螺旋桨旋转,向后压迫空气,空气施加给螺旋桨一个反向的作用力,带动飞机最终向前分型,如图2所示。

图2 飞机螺旋桨

(2)垂直升力:飞机机翼断面如图3所示,上部为凸面,下部为平面。飞行时,空气分别从飞机固定翼上、下两面流过。

图2 飞机的机翼形状

假设飞机机体固定,空气以相反方向等速运动,如图3所示。

图3 机翼的流速、压力

選取飞机固定翼某一表面垂直两点作为参考点,建立Bernoulli方程,如式(1)所示。假设两点动能修正系数基本为1。

空气流经上表面时路程长,下表面路程短,而时间一致,则机翼上表面空气流速v1大于下表面空气流速v2。

飞机的飞行高度为几千米甚至更高,参考点1、2的高度差基本可以忽略,位置水头z1、z2相等。

参考点1、2的机械能损失相等,则Bernoulli方程简化为:

(2)

v1>v2,则p1

3.横向跨越案例式教学模式特点

(1)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 将教学知识与学生兴趣联系起来,以激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5]。

(2)以具体的工程实践为依托 消除“书本无用论”的错误意识,学习欲望增强,状态大大提高。

(3)以培养半自主学习为理念 积极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状态及效果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 强蕊.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与考试模式[J]. 西安科技大学:高校研究, 2014, (1): 63-64, 67.

[2] 王荫, 施艳艳. 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工程教育模式探索[J]. 求知导刊, 2014, (8): 43-44.

[3] 李琳. 地方高校应用本科教育的转型探索:CDIO的视角[J]. 高等农业教育, 2014, (8): 51-53.

[4] 姚年春, 唐义锋. 基于CDIO的PLC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信息通讯,2014, (6):267-268.

[5] 候振杰, 王晖, 林逸峰. 工程教育理念下的高级程序设计类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 信息通讯,2014, (6):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