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玉乐
《二十年后》在中美两国语文教科书中的同文异编
○姚玉乐
《二十年后》是美国著名短篇小说家欧·亨利的代表作。该篇小说的结局,出人意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二十年后》一文在我国和美国的教科书中都有选编,如我国沪教版语文教科书,美国普兰蒂斯·霍尔公司版的《文学》教科书,但同文异编。本文力图对《二十年后》一文在中美两国语文教科书中的不同设计做一比较,探讨中美两国语文教科书编写的不同之处。
《二十年后》被编入我国沪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沪教版的语文教科书是按专题进行组元,该单元的专题为“外国短篇小说选”,选编了契诃夫的《变色龙》、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和欧·亨利的《二十年后》三篇小说。而契诃夫、莫泊桑和欧·亨利被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所以,本单元的选文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本单元的三篇选文的内容前,均设置了一个【关于作者】的部分。《二十年后》的文本内容前设置了【关于欧·亨利】板块,其内容主要是介绍欧·亨利的生平、作品特点、世界影响及代表作品。简介之后,是《二十年后》的文本呈现。全文没有导读部分,助读包括一张欧亨利的肖像彩画插图和一个词语注释。
与我国的按学期分册不同,美国的语文教科书是按年级分册,一个年级编写一本教科书。在美国,《二十年后》被编入普兰蒂斯·霍尔公司版《文学》教科书七年级第二单元。该套《文学》教科书按照文体进行编排,其第二单元的文体是“Short Stories”,即短篇小说。在《二十年后》的文本之前,呈现了大量的导读内容:
首先,反讽(Irony)的介绍。反讽分为“情境反讽”(situational irony),即事件发生在读者或文中主人公没有预料到的地方,如消防站被火烧毁;“言语反讽”(verbal irony) ,即作者、发言者或文中主人公的说话内容跟他或她实际表达的意思相反,如一个善妒的亚军获得者对他的对手说“那冠军奖牌是你应得的”。实际上,他的真正意思是“你才应该拿第二”。
其次,通过罗列的几个问题帮助读者理解作者使用的反讽。“1.文中哪些细节让你预测出故事结局?2.发生了什么事情取代了你预测的结局?3.文中哪些细节已经暗示了故事结局?在阅读过程中,结合表格记录自己的阅读过程。”
表1:
最后,在“文学链接”(Connecting to the Literature)和“遇见作者”(Meet the Authors)部分分别介绍了文学中出人意料的结局和作者欧·亨利的生平、成就。
文本部分,配有丰富的旁注,内容包括词语注释(Vocabulary Builder)、批判性观点(Critical Viewing)、阅读检测(Reading Check)、文学分析(Literary Analysis)。
通过对两国书中同一文本不同内容设置的比较,可以看到,中美两国在文本导读和文本助读部分存在明显不同。文本导读的呈现可以让学生整体感知文本的学习内容,提示学习重点。我国沪教版的语文教科书没有文本导读,而美国的文本导读,内容丰富:在导读部分,明确指出文本与“反讽”的关系,以及文本具有出人意料的结局这一文学风格。注释和插图属于文本的助读部分。助读部分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范文,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沪教版在《二十年后》一文中设有一张作者欧·亨利的肖像彩画和一个词语注释;美国《文学》教科书中的《二十年后》附有一张欧·亨利的黑白照片、一张彩色话剧舞台照和大量的旁注,这些可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如旁注“批判性观点”(Critical Viewing):“文中插图的哪些细节与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相符?”“文学分析”(Literary Analysis):“故事读到这里,你能预测一下,老朋友能重聚吗?说明理由”,等等。透过这些提示,引导学生进行自学,边读边思考,带着问题阅读。通过比较中美两国文本内容设置,可以看出,我国侧重教师的教,美国注重学生的自学。
课后练习是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巩固学习效果而设计,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掌握学习技巧,训练思维的重要途径。透过课后习题的设计,可以看出教科书编者的意图。我国沪教版《二十年后》的课后练习出现在【学习建议】部分,从“阅读”和“积累”两个方面设计了若干训练习题:
阅读:
1.鲍勃是怎样的一个人?根据杰米的言行表现,你怎样评价这个人物?小说安排两人在“二十年后”再相会,寄寓怎样的深意?
2.画出小说中“站在门口的人擦了一根火柴点雪茄烟……”一段,说说它们在小说中的表达作用。
积累:
1.小说的结尾精巧别致,出人意料,谈谈你对这种结尾方式的认识。
2.利用图书馆或网络,课外阅读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并尝试简单概括其小说结尾的特点。
美国普兰蒂斯·霍尔版的《二十年后》课后练习设置如下:
1.(a)回忆:故事发生的地点?(b)分析:用故事中的两个细节描述一下故事的环境和感情基调。
2.(a)回忆:鲍勃是如何描述吉米的,包括他的优点和缺点?(b)推断:离开家乡后,鲍勃是如何度日的?
3.(a)支持:故事中的哪些地方显示了鲍勃和吉米二人对自己的成就都很骄傲?(b)做出判断:谁更成功,鲍勃还是吉米?说明理由。
沪教版的习题设计涉及到考察学生对人物性格特征的把握,如“阅读”的第一题;人物形象评价,如“阅读”的第一题第二小问;小说语言的鉴赏,“阅读”第二题;“欧·亨利式结尾”的深入领会,如“积累”中第一、二题。概括而言,就是涵盖了对小说语言、人物形象、作品风格三方面的鉴赏。普兰蒂斯·霍尔版的习题设计具有两大特点:一是难度较低。主要是对小说内容细节的回忆与细节内容的判断,如第一、第二题及第三题的(a);二是,答案开放。如第三题的(b),涉及人物评价。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习题的考查内容基本上是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主要是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但美国的习题设计在每个问题前,都设有对考查能力的具体要求,如“回忆”“分析”“推断”,明确了每道问题的训练目的。这种命题的方式,检测指向明确,便于学生自评。
通过《二十年后》一文在中美两国语文教科书中同文异编的比较,我们可以感受到两国编者不同的编写指向。我国沪教版的编者看重教师的“教”,给教师的教提供很大的空间,希望通过教师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文本。美国的编者主要关注学生的“学”,这里指自主学习,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支持。教师的教固然重要,但“教是为了不教”。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更重要。自学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能力,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非常重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职责。因此,美国普兰蒂斯·霍尔版的《文学》教科书体现的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姚玉乐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系 200062)